第八十七章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2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蜀山轶事第八十七章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2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双卡录音机可以一边播放一边录音,张不伦从同学家里借了不少流行歌曲磁带,到了家准备录音的时候就关上门,找出张爸爸买的空白磁带,一边听歌一边录。

    学校离城隍庙很近,临街门面或经营音像制品或为招揽生意,家家户户中都会飘出各种不同腔调不同风格的歌曲。

    “军港的夜啊静悄悄,海浪把战舰轻轻地摇,年轻的水兵头枕着波涛,睡梦中露出甜美的微笑,海风你轻轻地吹,海浪你轻轻地摇,远航的水兵多么辛劳······”

    “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我守在婴儿的摇篮边,你巡逻在祖国的边防线,我在家乡耕耘着农田,你在边疆站岗值班,啊丰收果里有你的甘甜,也有我的甘甜,军功章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

    张不伦和魏林琪放学的时候,天天被很多如此熟悉的旋律一遍一遍充斥着耳膜,久而久之不管什么歌都能跟着哼上几句。时间长了,也学会了挑肥拣瘦,从中选出一些自己喜欢的,回家录好有空的时候就和金小宝一起听听。

    偶然一次,张不伦驻足在一个小店前,那里正在放着一首从未听过的新歌:“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看似一幅画,听像一首歌,人生境界真善美,这里已包括······”

    音质纯净,音色美如彩虹,歌曲沉稳中流露着甜美、温柔中蕴含着活力,充溢着摄人的魅力。从小听惯了革命歌曲的张不伦,一时间如惊闻天籁之音。

    对于流行音乐,孩子们还是感觉很有新鲜感的,班里有极具音乐细胞和表演天赋的同学,不仅会模仿而且能超越。有一次张不伦从走廊路过,就看见长得挺高,挺帅的陆忠明,一边腿脚抽筋一般手舞足蹈,一边哼着一首似是而非的歌:“你到我身边,捅了我一刀,带来了我的烦恼,又是打针,又是吃药,欧,疼死我了······”

    顿时听得张不伦瞠目结舌,呆若木鸡,不知道这又是什么神曲。

    好长时间以后,张不伦才知道陆忠明那天嘴里哼得那首歌叫《迟到》,演唱者叫张行,原歌词如下:“你到我身边,带着微笑,带来了我的烦恼,我的心中,早已有个她,哦,她比你先到······”

    不过张行随后去监狱呆了几年,估计应该也没时间找翻唱篡改歌词那些小一辈的麻烦了。

    早年张不伦五音不全的音乐细胞被启蒙到以后敢唱并且是能全部唱完一段歌曲,可能就是在这一段时间,这种氛围下逐步养成的。

    闲暇时间,张不伦,魏林棋,孙玉琪会结伴出去找地方玩,而每次经过城隍庙前街的时候,总会看到一个胖子,头戴济公帽、峨冠博带,端坐在三轮车上,吆喝卖五香蚕豆:“一毛嘞,吃热的!”声音洪亮,中气十足,竟是闹市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好多年后,张不伦才知道那个卖蚕豆的胖子叫黄家源。

    张不伦上学那会,黄家源已经四十多岁了,他家原是个大家族,解放初期和几个人联合组建了一家手工制鞋作坊,在上世纪50年代公私合营后和上海内迁合肥的企业组建成了新的制鞋厂。黄家源到了合肥后一开始一直在鞋厂上班,上世纪70年代末,不安分的黄家源从厂里出来,在家附近的安庆路粮站旁边摆了个鞋摊补鞋。补鞋的活并不是特别忙,闲不住的黄家源就想着能不能找点兼职的活干干。

    有一天他忽然想到了卖蚕豆。因为黄家源少年时代曾和家人在上海生活过,吃过上海的五香蚕豆,觉得味道非常好。于是,他就让老婆去粮站买了二十斤蚕豆,当时每斤的价格是一角二分。回来后根据自己的记忆加些作料放在锅里煮了后,第二天就边修鞋边叫卖蚕豆。不想引来不少人来买,特别是当时安庆路有所淮一小,学生放学一下子就卖完了。这也成了黄家源的“第一桶金”,而成本总共才二元四角钱。

    初尝甜头的黄家源第二天又让老婆去买蚕豆回来加工,并且一发而不可收。只不过那时刚刚改革开放,人们的思想还没有完全接受做生意这一理念,因此黄家源一开始还常常以修鞋为掩护,偷偷摸摸地卖蚕豆。只是到后来买的人越来越多,常常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敢打敢拼的黄家源才彻底放弃了修鞋的工作,一心一意地卖起了蚕豆,并且立志要将自己的买卖做大做强。

    上世纪80年代有部热播电视剧叫《济公》,黄家源很喜欢看,特别喜欢济公戴的那个帽子,于是他自己设计,请裁缝做了一个白色的和济公差不多的三角帽。而正是这顶特别的帽子以及那一声为了招揽顾客而喊出的独特的“一毛嘞,吃热的”吆喝声,成为了黄家源合肥“蚕豆大王”的标志。

    合肥城隍庙整体改造完成后,黄家源有了专门的门面,生意更是越来越红火。制作蚕豆很辛苦,买来后需要用水泡,夏天一天,冬天甚至需要三四天。他老婆提前一天就开始筛、拣,每天黄家源凌晨三点钟开始就要掌控火候煮蚕豆、放调料,连续煮上五六个小时,家里几个孩子则帮忙粘糊盛蚕豆的纸袋子。

    如此辛苦的工作劳动,还是换来了丰厚的回报。后来蚕豆一天能卖掉上百斤,据他女儿回忆最多一天卖了一千多块钱,黄家源累得手臂都肿了,抬不起来,而那天晚上数钱的时候真的应了一句话,“数钱数到手抽筋”,因为那时还没有大额钞票,大多数都是一毛两毛零散的零钱。上世纪80年代,四十多岁的黄家源开始成为合肥市乃至安徽省第一批“万元户”。

    黄家源不是个一成不变的人,很有生意头脑,在卖蚕豆后,他又开始在城隍庙做炸干子、炸串子、八宝粥甚至开始做快餐,这些小吃都开启了合肥的先河,成为众多小吃在合肥的先驱者,因此在1987年10月举办的首届合肥市传统风味小吃展销会上,还获得了传统风味小吃展销一等奖。

    时至今日,城隍庙一带他卖蚕豆特有的吆喝声“一毛嘞,吃热的”已然成了老合肥人独特的记忆。

    20世纪初,黄家源受邀参加安徽春晚,节目进行过程中加入了一个小环节,当老人的一声“一毛嘞,吃热的”响起,台下不少合肥七零后已是热泪盈眶。

    2003年,老人家仙逝。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蜀山轶事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蜀山轶事》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蜀山轶事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蜀山轶事》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