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第一百零九章南北分化
并不是何夕敝帚自珍。
而是何夕实在想不明白,他为什么穿越了时间。
这一点很重要。
何夕也知道对于时空的研究,在后世也是科学前沿,也未必能解释清楚。更明白,在这方面研究需要多少硬件支持,没有现实技术条件的支持,只能沦为玄想。
而且这一件事情如果公布出来的话,会有两个重大影响,第一,那就是拔苗助长,没有研究过程,直接得到这些结论,会限制这个世界的科技发展,第二,就是穿越这一件事情,一定,而且绝对会成为研究热点,甚至是重点中的重点,会带偏这个科学研究风气,点歪所有科技树。
抛开既定立场,何夕也不确定,前世的科技树就是对的。但何夕却知道,穿越这一件事情,太小概率了。
或者成为一件秘闻传承下去,才是最好的办法。
基于这样的想法,何夕对这一批书籍需要处理一下,才能放出来。这种处理办法,就是洗稿。
这种事情,安庆公主是办不了的。只有何夕来办作为合适,要深刻理解未来这一批书籍的意义所在,也明白这个时代的现实情况,结合两端,对这些书籍内容,进行清洗,将不符合时代的内容,在不影响内容表达的情况下,给清除掉。还要对一些太过敏的东西,进行钝化处理。
总之,这一件事情,除却何夕之外,别的人是做不了的。
不过是未来的事情,至于这些东西让不让何远思学习,何夕心中也没有拿定,要看情况。看何远思成器与否,
如果何远思都不成器,这东西根本不可能让何远思看上一眼。
只是这样的话,是不可能跟安庆公主说的。
安庆公主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何夕与之多年夫妻,早已明白了。在后世的人看来,是那一种虽然开明,但实际上,依然保守的封建小老太。在他看来,何夕带来的东西,那就是何家的东西,给朱元璋看,那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但是何夕的东西,就是何家秘传,必须何家子孙才能继承,也必须继承。
这是何家最大财富。何夕如果在这上面与安庆公司乱说,安庆公主绝对不会同意的。
不要看安庆公主很多事情上都让着何夕,最多发发脾气,也就过去了。并不是说安庆公主真的一点坚持都没有,安庆公主之所以让着何夕,是因为安庆公主从小教育遵从女德。真正触及安庆公主的底线,看看安庆公主会不会反对。
公主毕竟是公主,与寻常女子是不一样的。
何夕说道:“这一件事情,现在说还太早,等孩子长大之后,再说吧。”
何夕安抚好安庆公主,派人送安庆公主回去休息之后。
他独自一个坐在书房之中,陷入长考之中。
他思考眼前的局面。
如果说之前太子,是支持大明变法的,而似乎有了改变。只是太子有改变也就算了。何夕对太子态度转变,是有准备的。两方面的事情。
第一方面,就是太子本人。他魄力不足。让他锦上添花自然是愿意的,如果有一件事情,顺水推舟就能做好。太子决计不会不做,但是如果一件事情需要面对千夫所指的境遇,才能做成,太子就陷入犹豫之中。
这是太子本性上,求全求成,也就是缺乏面对失败,收拾烂摊子的勇气。
一件事情,很大概率不能做成,太子就很难下决心开始。
这就是为什么太子是守成之君的原因,对于大明这样庞大的整体,谨慎,少折腾,也算是儒家明君的特征了。
另外一方面,那就是政治人物与麾下势力的相互影响。
在何夕没有来之前,朱元璋对未来的设想,是将大明从武勋时代,转变成文官体制,毕竟五代之后,军阀秉政的结果,已经宣告一个事实,那就是武人纯粹以军权沾染中央最高权力,已经失去了可能,纵然有一时乱流,终究不会得人心的。m.
这一点,朱元璋也是知道的。
历史上,朱元璋不惜以最果决的手段,铲除勋贵集团,就能看出来,所以,他为后世之君留下的班子,是一个文官政权的底子。
虽然何夕到来之后,影响了洪武十四年之后的历史,但是太子在开国之前,就是宋濂的弟子,就已经开始准备与文官体系联合。太子从一开始,身边大小臣子,影响最大的就是文官,至于勋臣,更多是勋臣二代。
太子文武班底,重文轻武,太子的思想上与宋濂等人更加契合。
这都是很难改变的事情。
再加上太子辅政这么多年,几乎成为了文官体系的代表,文官集团就是太子的权力班底,同时,太子也要保证自己政治班底的权益。在之前,变法刚刚开始的时候,很多事情还没有展开,矛盾尚能隐藏,但是而今,何夕在北方狂飙突进,如火如荼,很多事情上,几乎是明牌了。明眼都看得出来。
比如何夕商税政策建立在公司体系上,就好像大明的统治根基在士绅宗族身上的。北京商税之多,再加上关税,盐税,其他赋税。总体上这些田赋之外赋税的高速增长,已经让很多人看到了一种可能,那就是大明朝廷不可或缺的人,不是士绅宗族,而是掌握商业资本的大商人,大资本。
这种变化,对大明朝廷的是否有益是一回事,但是对于他们是否有益才是最重要的。这个根基上的转换,让他们看不起的商人骑在自己的头上,自己之前掌握的一切,都变成了废纸。
之前下面的士大夫们,都是觉得,朱元璋再厉害,不过是一个人,是人就有死去的那一天,下面的人都不愿意与朱元璋死磕,等朱元璋死了,什么都会变回来,所谓之拨乱反正。
但是而今他们发现,不行动就不行动再过几年就不能行动。
这才有而今的南方变化。
而何夕也不妄自菲薄,他在北京做的这些事情,没有人在乎什么新法旧法,大家都在忙着赚钱了。但是这就代表何夕变法的成功,因为这么多人从新法上获取利益。
他们现在很多人其实没有从内心深处坚持变法的意思,但是他们并不拒绝钱。甚至很多人都想着赚一笔是一笔,将来朝廷改弦易辙之后,再说其他的也不迟。
但问题是,很多时候,人的身体会比嘴巴诚实。
而且,人对所失去感到的痛苦,要远远比得到幸福多。一件东西,得到的时候感觉不错,失去之后,感到痛苦是翻倍,甚至更多的。
所以,反正在北京这个工程之后,获得利益,也就是在何夕的新体系之下赚到钱的。他们自己或许不觉得,但是绝大多数人其实与新法利益相关了,他们已经与新法脱不了干系的。甚至可以说,他们自己不觉得,但是一旦朱元璋死了,那帮人反对新法的人真正得势,动起手来,绝对不会宽恕。站上新法边的人,都不可能幸免。
毕竟自古以来,党争就是这样的。
只是现在洪武朝的政治氛围,要比历史上好多了。大家虽然知道朱元璋有猜忌之心,但实际上,并不知道,真正党同伐异起来,并不比一个有猜忌之心的君主更好。
甚至更残酷。
朱元璋好歹还是有目的,有理智,杀人虽然多,却不是无缘无故,但是党争真起来,杀起人来,才真正是毫无底线。
有的人死了,但没有完全死……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并不是何夕敝帚自珍。
而是何夕实在想不明白,他为什么穿越了时间。
这一点很重要。
何夕也知道对于时空的研究,在后世也是科学前沿,也未必能解释清楚。更明白,在这方面研究需要多少硬件支持,没有现实技术条件的支持,只能沦为玄想。
而且这一件事情如果公布出来的话,会有两个重大影响,第一,那就是拔苗助长,没有研究过程,直接得到这些结论,会限制这个世界的科技发展,第二,就是穿越这一件事情,一定,而且绝对会成为研究热点,甚至是重点中的重点,会带偏这个科学研究风气,点歪所有科技树。
抛开既定立场,何夕也不确定,前世的科技树就是对的。但何夕却知道,穿越这一件事情,太小概率了。
或者成为一件秘闻传承下去,才是最好的办法。
基于这样的想法,何夕对这一批书籍需要处理一下,才能放出来。这种处理办法,就是洗稿。
这种事情,安庆公主是办不了的。只有何夕来办作为合适,要深刻理解未来这一批书籍的意义所在,也明白这个时代的现实情况,结合两端,对这些书籍内容,进行清洗,将不符合时代的内容,在不影响内容表达的情况下,给清除掉。还要对一些太过敏的东西,进行钝化处理。
总之,这一件事情,除却何夕之外,别的人是做不了的。
不过是未来的事情,至于这些东西让不让何远思学习,何夕心中也没有拿定,要看情况。看何远思成器与否,
如果何远思都不成器,这东西根本不可能让何远思看上一眼。
只是这样的话,是不可能跟安庆公主说的。
安庆公主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何夕与之多年夫妻,早已明白了。在后世的人看来,是那一种虽然开明,但实际上,依然保守的封建小老太。在他看来,何夕带来的东西,那就是何家的东西,给朱元璋看,那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但是何夕的东西,就是何家秘传,必须何家子孙才能继承,也必须继承。
这是何家最大财富。何夕如果在这上面与安庆公司乱说,安庆公主绝对不会同意的。
不要看安庆公主很多事情上都让着何夕,最多发发脾气,也就过去了。并不是说安庆公主真的一点坚持都没有,安庆公主之所以让着何夕,是因为安庆公主从小教育遵从女德。真正触及安庆公主的底线,看看安庆公主会不会反对。
公主毕竟是公主,与寻常女子是不一样的。
何夕说道:“这一件事情,现在说还太早,等孩子长大之后,再说吧。”
何夕安抚好安庆公主,派人送安庆公主回去休息之后。
他独自一个坐在书房之中,陷入长考之中。
他思考眼前的局面。
如果说之前太子,是支持大明变法的,而似乎有了改变。只是太子有改变也就算了。何夕对太子态度转变,是有准备的。两方面的事情。
第一方面,就是太子本人。他魄力不足。让他锦上添花自然是愿意的,如果有一件事情,顺水推舟就能做好。太子决计不会不做,但是如果一件事情需要面对千夫所指的境遇,才能做成,太子就陷入犹豫之中。
这是太子本性上,求全求成,也就是缺乏面对失败,收拾烂摊子的勇气。
一件事情,很大概率不能做成,太子就很难下决心开始。
这就是为什么太子是守成之君的原因,对于大明这样庞大的整体,谨慎,少折腾,也算是儒家明君的特征了。
另外一方面,那就是政治人物与麾下势力的相互影响。
在何夕没有来之前,朱元璋对未来的设想,是将大明从武勋时代,转变成文官体制,毕竟五代之后,军阀秉政的结果,已经宣告一个事实,那就是武人纯粹以军权沾染中央最高权力,已经失去了可能,纵然有一时乱流,终究不会得人心的。m.
这一点,朱元璋也是知道的。
历史上,朱元璋不惜以最果决的手段,铲除勋贵集团,就能看出来,所以,他为后世之君留下的班子,是一个文官政权的底子。
虽然何夕到来之后,影响了洪武十四年之后的历史,但是太子在开国之前,就是宋濂的弟子,就已经开始准备与文官体系联合。太子从一开始,身边大小臣子,影响最大的就是文官,至于勋臣,更多是勋臣二代。
太子文武班底,重文轻武,太子的思想上与宋濂等人更加契合。
这都是很难改变的事情。
再加上太子辅政这么多年,几乎成为了文官体系的代表,文官集团就是太子的权力班底,同时,太子也要保证自己政治班底的权益。在之前,变法刚刚开始的时候,很多事情还没有展开,矛盾尚能隐藏,但是而今,何夕在北方狂飙突进,如火如荼,很多事情上,几乎是明牌了。明眼都看得出来。
比如何夕商税政策建立在公司体系上,就好像大明的统治根基在士绅宗族身上的。北京商税之多,再加上关税,盐税,其他赋税。总体上这些田赋之外赋税的高速增长,已经让很多人看到了一种可能,那就是大明朝廷不可或缺的人,不是士绅宗族,而是掌握商业资本的大商人,大资本。
这种变化,对大明朝廷的是否有益是一回事,但是对于他们是否有益才是最重要的。这个根基上的转换,让他们看不起的商人骑在自己的头上,自己之前掌握的一切,都变成了废纸。
之前下面的士大夫们,都是觉得,朱元璋再厉害,不过是一个人,是人就有死去的那一天,下面的人都不愿意与朱元璋死磕,等朱元璋死了,什么都会变回来,所谓之拨乱反正。
但是而今他们发现,不行动就不行动再过几年就不能行动。
这才有而今的南方变化。
而何夕也不妄自菲薄,他在北京做的这些事情,没有人在乎什么新法旧法,大家都在忙着赚钱了。但是这就代表何夕变法的成功,因为这么多人从新法上获取利益。
他们现在很多人其实没有从内心深处坚持变法的意思,但是他们并不拒绝钱。甚至很多人都想着赚一笔是一笔,将来朝廷改弦易辙之后,再说其他的也不迟。
但问题是,很多时候,人的身体会比嘴巴诚实。
而且,人对所失去感到的痛苦,要远远比得到幸福多。一件东西,得到的时候感觉不错,失去之后,感到痛苦是翻倍,甚至更多的。
所以,反正在北京这个工程之后,获得利益,也就是在何夕的新体系之下赚到钱的。他们自己或许不觉得,但是绝大多数人其实与新法利益相关了,他们已经与新法脱不了干系的。甚至可以说,他们自己不觉得,但是一旦朱元璋死了,那帮人反对新法的人真正得势,动起手来,绝对不会宽恕。站上新法边的人,都不可能幸免。
毕竟自古以来,党争就是这样的。
只是现在洪武朝的政治氛围,要比历史上好多了。大家虽然知道朱元璋有猜忌之心,但实际上,并不知道,真正党同伐异起来,并不比一个有猜忌之心的君主更好。
甚至更残酷。
朱元璋好歹还是有目的,有理智,杀人虽然多,却不是无缘无故,但是党争真起来,杀起人来,才真正是毫无底线。
有的人死了,但没有完全死……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