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时也需“难得糊涂”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人脉机关人际交往时也需“难得糊涂”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处世不惊,必凌于事情之上;达观权变,当安守于糊涂之中。老子曾经告诫我们说:“君子盛德,容貌若愚。”那些有卓越才能的人,外表上看起来可能与愚鲁笨拙的普通人毫无差别。

    谦虚和谨慎,有的人觉得这是消极被动的生活态度。实际上,如果一个人能够谦虚诚恳地对待别人,那么自然会赢得别人的好感;如果能够谨言慎行,那么更会赢得人们的尊重。

    大智若愚是做人智慧中最高最玄妙的境界,如果有谁能做到“大智若愚”,那么则表明他可以在人生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了。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可见我们做人总是要模糊一些,不能对任何事情都过于较真,要留出一线,该为别人留余地时就为别人留余地,如果过分计较个人的得失,过分计较别人的过错,根本不给别人留半点人情,这等于是在堵自己日后的退路。

    所以,处世的智慧就是:得糊涂时且糊涂。正所谓:大智若愚。真诚、朴实、随遇而安,这些是大智慧;钻营、取巧、哗众取宠,只是小聪明。

    拥有小聪明的人一生投机、忙碌,最终可能还会被聪明所误;但是大智若愚的人平凡、淡泊,可是一生平安。茫茫人海,错综复杂,很多非原则的事情我们没有必要过分纠缠计较,如果事事都较真,只能给自己多设一条路障,多加一道关卡。在三国时期,有两场睿智精彩的装糊涂表演:一个是曹操、刘备煮酒论英雄的时候,刘备佯装糊涂得以脱身;二是在曹、马争权的时候,司马懿佯病巧装糊涂反杀曹爽。所以,后人总结道:“惺惺常不足,蒙蒙作公卿。”

    诗人苏东坡倒是聪明过人,但是仕途坎坷,于是他赋诗慨叹:“人人都说聪明好,我被聪明误一生。但愿生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到了清代的时候,郑板桥更是为人们归纳出了“难得糊涂”这句至理名言,他进一步概括道:“聪明难,糊涂亦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明朝吕坤在《**语》中也说:“精明也要十分,只须藏在浑厚里。古今得祸,精明十居其九,未有浑厚而得祸者。今之人唯恐不精明,乃所以为愚也。”其实精明的人要十分精明才算是一个精明到家的人,把精明隐含在浑厚中应用,这才是一种智慧,如果聪明过头就成为了愚蠢。古往今来许多人遭受灾祸,在这些人当中,精明人十个里便占了九个,还没有听说因为淳朴厚道而遭遇灾祸的。而如今的人,却只怕自己不够聪明,这其实是一种浅薄愚笨的意识。

    装装糊涂,会让人觉得你无能,让人忽略你的存在,但在必要的时候不动声色,先发制人,让对方稀里糊涂失败了,这才是兵家的计谋,也是处世的方略。

    大智若愚,从一个角度来说,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小事愚、大事明,这是人的一种极高修养与境界。

    所谓愚,就是有意糊涂。该糊涂的时候,我们就不要顾忌自己的面子、自己的学识、自己的地位、自己的权势,一定要糊涂。而该聪明、清醒的时候,则一定要聪明。由聪明而转糊涂,由糊涂而转聪明,做到左右逢源,不为烦恼所扰,不为人事所累,这样你才能够有一个幸福、快乐、成功的人生。晋朝宰相谢安的弟弟谢万,曾经和蔡系争夺一个座位,蔡系居然把谢万从位子上推了下去。可是谢万不慌不忙地站起来,拍了拍衣服,坐回座位上,慢悠悠地说:“你差点儿弄伤我的脸。”蔡系说:“本来就没有考虑你的脸。”但是后来这两个人谁都没有把这件事挂在心上,人们都称赞他们的心境,其实这真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我们不应该对什么事都斤斤计较,该糊涂的时候就糊涂,该聪明的时候就聪明。真正聪明的人,往往聪明得让人不以为其聪明,也就是说,有的时候看起来“愚笨”、“糊涂”的人,事实上却是最聪明的人。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人脉机关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人脉机关》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人脉机关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人脉机关》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