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霜叶红于二月花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铁骨金魂第42章 霜叶红于二月花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1997年5月13日,出席第二次全国自强模范表彰大会,有一张照片,朱彦夫坐在轮椅上,别的省的自强模范代表围在他身旁,时任书记处书记的胡锦涛也在与朱彦夫交谈。

    人们只盼望朱彦健康,幸福安度晚年,誰也不会想到,又一个17年,他活得依然顽强,或者从某种意义上说更顽强。

    17年后的2014年,他又获得“时代楷模”的荣誉称号。

    正像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孙守刚说得那样,他当之无愧。

    朱彦夫说,我就用这半块躯干,不管是滚,不管是爬,不管是说,不管是写,我尽上我的职责。因为共产党员呢,名实相符的话,你就得这么干,不这么干,这个共产党员就是假的,就是虚的。

    自2010年心脏病发作,头部、前胸被放入5枚支架后,朱彦夫大多数时间都是躺在床上休养。朱老的护工张德良告诉记者,如今81岁高龄的朱老,每日坚持看新闻、读报纸,看到好的新闻会记笔记,甚至激动得睡不着觉。

    前不久,一则“习主席在快餐店吃包子,带头吃‘光盘’”的新闻让朱老非常激动,当时朱老就说:“这真是件好事,有这样的总书记真是中国的福气!”

    吃了3次安眠药,还是激动得睡不着。

    朱彦夫酝酿着再写书,“我想把自己整个生命过程概括下来,尤其是精神方面。写《极限人生》时,我没什么知识,如今通过自己的学习,感觉好多了,该总结一下了。”

    “习近平总书记说,理想和信念是共产党人的钙,我琢磨着这句话有道理,人的身体不能缺钙,钙是骨头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活着就得有骨头。”

    为了这本书,朱彦夫整天写啊画啊,以前他是用两支残臂抱着笔来写,现在右臂不能动了,大女婿刘春国帮他做了个特殊笔套——一个环套在左臂上,一端用螺丝固定着一支笔,用来写字。

    每次写得不满意了,朱彦夫就会暴躁地用那支残臂把纸揉搓成一团,使劲扔到床下。儿子朱向峰说:这像极了他写《极限人生》时,“最后顶多用了三分之一的字,那三分之二他不满意,都揉碎了扔了。”“这个倔脾气的老爷子吆。”张德良只能紧紧盯着,每超过15分钟,朱彦夫脸有些微微发红,他就赶紧提醒他歇歇再写。

    朱彦夫眼里容不得沙子,尤其听不得外面灯红酒绿的事。自十八大召开以来,只要看到电视上播和反腐、八项规定、纠四风有关的新闻,朱彦夫就激动,有次还嚷嚷着“要给习主席写封信”,“干部这么吃不行啊,这么吃太浪费了,能吃掉一头牛、一座楼,这都是腐败啊。”

    朱彦夫的急脾气,张德良早就领教过了。2013年8月份,他刚来朱家时,第一天就想跟这个心目中的老英雄签合同,结果被朱彦夫的儿女阻止了,“我爸脾气大,你先适应两天,觉得能呆住再签合同,你走我们也不怪你。”

    2013年12月30日一早,张德良一走进屋,就看见朱彦夫兴奋得瞪着眼:“昨天晚上看见习主席吃包子了,好啊,当国家领导人就得这么干,就得和老百姓打成一片,我高兴得一宿没睡着觉啊。”

    那天,朱彦夫还高兴地喝了酒。“头一天早晨我问他昨晚睡得怎么样,他说一晚上没睡。我问为啥。他说:‘你看到习主席吃包子的新闻了吗?我高兴的一晚没睡着觉,大好事啊!’到了第二天早晨,我又问他睡得怎么样。他说吃了三次安眠药都没睡着。”张德良说,朱老告诉他,自己从旧时候过来的,靠要饭才活下来的,当年打仗的时候也是有上顿没下顿,如今,总书记身体力行,带头节约,他心里非常高兴。

    张德良说,虽然中风之后,朱老说话不再流畅,但思维依然清晰,他现在最关心是中央和各省市开展的反腐倡廉工作,以及各种民生类新闻。

    朱彦夫的院子里种满了花花草草,每当花儿红了叶子绿了,朱彦夫就会让家人把自己推出来,有些贪婪地看着。“我出不了门了,看着这些花草,我能知道春夏秋冬,一个轮回又过去了。”

    朱彦夫一直想在院子里种上几丛竹子,可没有成活。这让他很郁闷。在几十公里外的张家泉村老屋前,别人家都是种花种树,独独朱彦夫门前种的是几丛骄傲翠绿的竹子。

    后来,也有村民跟着他种起了竹子,这成为张家泉村独特的一景。

    朱彦夫盼着花儿红了,桃子熟了,因为每当这时,张家泉的乡亲就会搭伴来看老书记

    那是一个时代无法忘记的奇观:一个没腿的人站在冰天雪地里,旁边有人吹着军号,乡亲们全靠双手和小推车,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他是俺们村的好党啊。”乡亲们这么称赞朱彦夫。在农民眼里,村干部和党不分家,村干部是怎样的,党就是怎样的,村干部好,党才是好的。

    “今年咱们村没大有人出去打工,都在家里种果树呢,今年沂源红苹果和桃子,收成都很好。”几乎每隔一个月,现任村干部都会来到朱彦夫家,跟他念叨村里的大事小情。

    说到谁谁走了,朱彦夫会难过好半天,当天的饭也吃不下去了;说到谁谁好了,朱彦夫保准一天欢欣鼓舞,还嚷嚷着要喝酒;还有一次,村干部说起村里又修了一条路,朱彦夫当场拿出一千块钱来,非要捐出去表表心意。

    朱彦夫能出门的时候越来越少,只有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家人才会将他推到院子里来坐一坐,闻一闻花香,听一听鸟语。

    朱彦夫会用那只剩下的眼睛紧紧盯着太阳,他的眼神很独特,像位将军,“年轻的时候,我在朝鲜战场上,恨不得把太阳打下来。”他眯着眼睛,猛地提高了声音:“你们信不信?我能把太阳打下来!”

    1997年春天,吴官正调任山东省委书记。到任后没几天,他便前往沂源看望朱彦夫。

    吴书记看望朱彦夫的时候,朱向峰正好在家。他看到就吴书记一行,一共有四五个人,没有拍照的也没摄像的。朱彦夫的儿子朱向峰清楚的记得,由于我父亲身患脑中风和重度心脏病,无法坐立,只能在床上躺着。吴官正走进房间后,就在朱彦夫的床边坐了下来,握着他的残臂,跟他说了几句话。朱彦夫几次挣扎着想坐起来,都被吴官正劝阻了。他探下身子笑着嘱咐朱彦夫,“一定要坚强应对病魔,配合医生治疗,早日康复起来。”

    考虑到朱彦夫无法正常交流,吴官正转身对朱向峰说:“一定要照顾好你父亲,安排好他的饮食和起居,要细心。”随后,他还向在现场的朱彦夫的老伴、大女儿一一问好,向他们详细了解朱彦夫的生活状况和精神状态,并现场表示,如果有什么困难,一定要提出来。离开之前,还与朱彦夫的家人合影留念。

    离开朱彦夫的家后,吴官正又询问为朱彦夫治疗的齐鲁医院负责人,从医院获悉朱彦夫的病情,并要求医院成立专家组为朱彦夫治病。从那时起,齐鲁医院的专家每年都会定期为朱彦夫检查身体,而且会把会把的身体情况报给吴书记,“他关心着我们呢!”朱彦夫的儿子朱向峰念叨说。

    2003年,朱彦夫突发心脏病,被紧急送往齐鲁医院救治,最终植入5个支架后终于恢复过来。十多年来朱彦夫多次住院和检查,但医院没有向朱家要一分钱。

    朱彦夫家人回忆说,吴官正在山东任职期间,曾多次看望慰问朱彦夫,在他的关心下,当地有关部门为朱彦夫翻建了新房,解决了不少生活上的难题。自1997年之后,每逢过年,吴官正都会邮寄贺卡或者书信给朱彦夫,向他致意节日问候,这个问候一直坚持到现在。

    关心朱彦夫的何止一个省委领导,整个社会都在关心他。

    现任张家泉村支书,刘文合每年都会去看看他们的老书记,并向老书记汇报村子的发展近况。朱彦夫会从日记本里抽出几张纸条给他,上面写着致富信息、项目建议等。朱彦夫留心关注农科新闻,看到可以借鉴的,怕自己会忘记,就写下来。他还要问问几个老伙计的身体情况,问问村里的路修得怎么样了,问问当年的收成怎么样……

    刘文和说,朱彦夫看到张茂兴,本来躺在床上,一下子直挺挺的坐了起来,两个人紧紧地抱在了一起,默默地流了眼泪。他想家了。

    刘文合记得,每次去看老书记,他的孩子都叮嘱他,一定不要说是开车去的,不然老支书一定要嚷着一起回老家。他的身体弱,孩子们担心他受不住。

    刘文和说:“他虽然不在村里,但对村里的情况仍非常清楚,对于一些村民的情况,他知道的比我还详细。听到收成好,他心里比谁都高兴,听到哪位老人去世了,他也不住的叹气。”

    “这几年,村子地表水被污染了。老书记一再强调要保护水源,让村里继续打井。每次来,他都会问到用水的情况。还有,村里的路都是土路,他提出一定要修修路,把路面硬化一下。他关心的问题,都很细。

    在张家泉村的南山上,朱彦夫当年和乡亲们一同填平的赶牛沟‘小平原’,依然每年都在收获新粮,朱彦夫当年号召乡亲们种下的苹果树、花椒树依然茂盛,这些如今仍在为村民带来不少收入。刘文合说,“他对村里的影响还是潜移默化的,其中最深刻的还是他永远创业、永远干劲儿十足、永远将百姓放在心上的精神。”

    2009年,陈希荣睡觉经常气闷,常常掀了被子。朱彦夫半夜起来,想给老伴盖上被子。残臂不好使,一不小心翻倒了,反倒把老伴砸醒了。一对苦命人,一个不眠夜,泪水里全是爱。

    2010年陈希荣查出肺癌,2月,操劳一生的陈希荣走了。朱彦夫这个极少落泪的硬汉,放声大哭,一天一夜不吃不喝。

    如今朱彦夫的床头,放着他和老伴的合照。朱彦夫说“梦见她没离开,从未离开过。这感觉一直存在。”

    2014年3月29日下午,朱彦夫先进事迹报告会在济南举行。

    报告会前,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亲切会见了朱彦夫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一行。姜异康说,朱彦夫同志的先进事迹,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定理想信念和崇高精神追求,体现了一名基层党员干部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体现了一名伤残军人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拼搏精神,他的事迹值得全社会学习。这样的典型、这样的榜样,将成为激励我们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践行党的宗旨的强大力量。

    姜异康强调,要按照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宣传好、学习好朱彦夫同志先进事迹的重要批示要求,精心组织开展好向朱彦夫同志学习活动。把学习朱彦夫同志焕发出来的工作热情转化为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强大动力。

    报告会上,5位报告团成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讲述了朱彦夫的感人事迹。

    省委宣传部长孙守刚在主持报告会时指出,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朱彦夫同志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像他那样,不断强化精神之“钙”,把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地去拼搏、去奋斗;要学习朱彦夫同志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像他那样牢固树立宗旨意识,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与群众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艰苦创业,不辱使命;要学习朱彦夫同志自强不息、勇于拼搏的奋斗精神,像他那样胸怀远大的理想抱负,不畏艰难、勇于担当,书写精彩人生

    2014年4月1日上午,宣传部长孙守刚受省委书记姜异康,省委副书记、省长郭树清委托,赶赴沂源县,看望慰问朱彦夫同志,并为他颁送“时代楷模”奖章、证书。

    孙守刚来到朱彦夫家中,坐在床头与他亲切交谈。告诉朱彦夫,日前,中宣部授予他“时代楷模”荣誉称号,,是全省人民的骄傲。全省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以朱彦夫同志为榜样,弘扬他的先进事迹,学习他的崇高精神。号召大家学习朱彦夫无比坚定的理想信念、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怀和敢于担当的实干精神。

    叮嘱地方同志要关心照顾好朱彦夫同志的身体和日常生活,让他安度晚年。

    我们期望朱彦夫同志健康长寿,期望有一个朱彦夫展览馆在沂源落成,更期望时代楷模朱彦夫走上银幕,让更多群众学习。

    在封笔时,让我们引用淄博市委讲师团副团长于涛几句话作为结尾。

    于涛说,18年前,我采访过朱彦夫,并有幸成为朱彦夫事迹报告人。18年来,常有人问我,朱彦夫还好吗?今天,我高兴地告诉大家,朱彦夫现在很好,他活得很顽强,活得很阳光,活得很精彩。

    朱彦夫说:“与其腐烂,不如燃烧!”

    我问过朱彦夫,当年在荣军院里颐养天年,不是很好吗?即使回到村里,也是吃国库粮,衣食无忧,为什么非要干村支书这个苦差事呢?

    曾经有人问我,朱彦夫的事迹主要发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的精神是不是过时了?我说,朱彦夫的精神不会过时,永远不会。因为,他的背后矗立着我们的民族之魂,兴国之魂。朱彦夫的精神具有穿透力,它能穿越时空,跨越年龄,放射出持久夺目的光芒。

    他说过,生命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腐烂,另一种是燃烧。与其腐烂,不如燃烧!朱彦夫说:“为了战友的嘱托,我要说、我要写!”

    1996年11月1日下午,朱彦夫在临淄作报告。没想到,他突发脑梗塞晕倒在现场;更没想到,那竟是他44年间,作的上千场报告中的最后一场。

    那年,他,63岁;我,33岁。作为见证人,回想当时的情景,直到今天,我的心情都难以平静。

    我知道,为了作报告时不上厕所,朱彦夫不敢喝水,每一次都讲得口干舌燥,头昏眼花。讲到沉痛处,他和听众一起落泪;讲到激昂处,他恨不得和听众一起呼喊。

    我知道,每作一场报告,朱彦夫就像又到死神门口挣扎一回,就像又和战友生离死别一次,回到家就像大病一场。可为了战友的嘱托,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曾经的苦难与辉煌,珍惜他们用生命换来的和平与美好,朱彦夫觉得,值!

    作报告,直观、亲切但有局限,朱彦夫又做出一个抉择,他要把战友们的事迹写成书。

    整整7年,2500多个日日夜夜,一天学没上过的朱彦夫,用掉半吨稿纸,先后七易其稿,终于写成了33万字的长篇《极限人生》。

    革命历史,传承着共产党人的优秀基因。它既是“定位仪”,也是“平面镜”,更是“教科书”。朱彦夫始终以战士的姿态,理直气壮地讲革命传统,理直气壮地写革命传统,理直气壮地歌颂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他像坚守250高地一样,坚守着这片精神高地!朱彦夫说:“人活着,就得奋斗;奋斗着,就是幸福;奋斗不止,幸福不断!”

    在朱彦夫看来,起初,自己走几步不倒,就是一种幸福;在村支书岗位上,为群众多办点好事,也是一种幸福;苦熬七年,写成《极限人生》,奉献给社会,更是一种幸福。

    从1996年患脑梗塞至今,朱彦夫半身不遂,右侧身体失去了知觉,甚至连穿假肢行走的“权利”都没有了。清醒后他交待儿子,在自家的天花板上,安了一只带铁链的吊环,他用那只还能活动的左臂,每天牵引锻炼上百次。除此之外,他还坚持每天甩臂扩胸两个小时以上。他不能失去行动的能力,不能降低自己的“幸福指数”。

    3年前,朱彦夫又因心肌梗塞,心脏放了5个支架,但他依然惦记着张家泉村的发展。他把从电视上、报刊上看到的致富信息,记在小纸条上,每当村里有人来,就送给他们。

    朱彦夫是个发光源,释放的是正能量,每个走近他的人,都会被他的乐观所感染。可以说,朱彦夫的幸福,还来源于他革命的乐观主义。比如,他常拿自己开玩笑。身上的伤疤每到阴天下雨就疼,他说,自己是“天气预报”;假腿走在泥水里,他说,“这就是优越性,零上100度不觉得烫,零下100度不冻得慌!”

    朱彦夫是铁骨铮铮的硬汉子。他,缺手缺脚,但从不缺“钙”;他,浑身是伤,浑身有病,但就是没有“软骨病”。他曾多次对我讲:“回看走过的一生,我不相信命,更不相信运。我相信自己的判断,相信党!只要信念不倒,精神不垮,什么都能扛过去!”

    朱彦夫身上没有暮气,没有怨气,没有骄气,有的是,感天动地的浩然正气!他是伟大中国精神的践行者,他是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好榜样!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铁骨金魂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铁骨金魂》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铁骨金魂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铁骨金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