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德荣撑起半边天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红岸风云第10章 德荣撑起半边天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邻居王二武的老婆想绣个门帘子,于是问刘德荣绣个什么好。刘德荣说:“想要家人长寿就绣个松鹤延年,想要富贵就绣个牡丹花开。“王二武的老婆一听笑了,回应道:“真没想到你一天书没读过,却知道这么多。“刘德荣答道:“这都是我家文萃对我讲的。“

    有诗云,何世无奇才,流失在荒野。其实很多人才真就在民间。

    一向仔细的刘德荣把剩下的边角布料制作成鞋底。她量好家人脚的大小,把边角布料铺在桌子上,每层布间刷上浆糊,约5层布,粘牢后用大石头压实,再裁剪成鞋底大小,然后把这样的鞋底每5个摞在一起,用细麻线纳在一起,外面包上一层白布缝上,就做成了一双鞋底。再用剪剩下的材料做鞋帮,用锥子扎上眼,把鞋帮连到鞋底上,这样一双鞋就做好了。

    为了方便出门在外的丈夫行走,刘德荣还特意给张文萃做了副加厚鞋底,并找人给捎了过去。

    进入9月天,风一天比一天凉,黑龙江的秋天说到就到,才9月下旬,蒿草就开始枯黄,放眼望去,除了菜地,整个原野尽染金黄,午后漫天飞舞的蜻蜓仿佛还在回忆着夏的温暖。远处的树木、平原及过往行人的装束则完全笼罩在秋韵之中。

    都说忙三春不如收一秋。白菜、萝卜好收但重量大,不好运输,黄豆、高粱好收,但去皮,晾晒费力。刘德荣和张文玉两个人把一件旧麻袋的两个角绑上麻绳,把白菜、萝卜放在上面,然后拉着走,这比起用麻袋背省了不少的力气。

    在刘德荣和张文玉的共同努力下,这一年下来,张家倒也实现了自给自足。仓房的梁上挂满了晾晒的玉米,房门上也挂上了成串的红辣椒,有了过日子人家的模样。

    入冬后,草甸子里的食物逐渐不足,狼群又开始打起村里老百姓养的家畜的主意。几场冬雪过后,三只草原狼闯进了村落,王二武家丢了两只鸡,李志得家没了一只羊,赵振名家被吃了三只鸭。

    这一日,天色刚晚,三只草原狼又闯到了张文萃家的仓房外。发现里面有头大肥猪后,三只草原狼尝试着用爪子、用牙齿抓开、咬开木门。几经努力,木门没有被破坏一丝一毫。都说狼是铜头、铁背、麻杆腰,其实这话不假。三只草原狼便用头、背撞,在寂静的夜晚,发出的撞击声,让人感到不寒而栗。

    早早就歇息的三个女人,被撞击声惊醒,透过窗户,三个人看到,在冷白的月光下,三只草原狼正在轮番地撞着木门,那娴熟的动作,让人感觉狼这种动物极具智慧。

    眼看木门被撞得就要散架了,刘德荣也不知是从哪里来的勇气,点着了一根木棍大吼着冲了出去,那三只狼被这气势震住了,不约而同地往后退却。这时张文玉也拿着一根点着的木棍冲了出去,两个人挥舞着木棍在黑夜中画出了两条火龙,三只草原狼被吓得转身逃走了。见三只草原狼被吓跑后,刘德荣一下子瘫坐在地上。

    有了这次经历,那三只草原狼再也没有到张家捣过乱。

    这年的腊月,张文萃的母亲请人杀了猪,把周围王二武家、李志得家、赵振名3家男女老少都请过来,一起吃了一顿团圆饭。在东北,谁家要是杀了猪不请邻居来吃猪肉那是十分不礼貌的。

    汆白肉、猪肉炖酸菜、片肘花、溜肥肠、红焖肉、炒肝尖,炕上一大桌子、地下一大桌子,主食有高粱米面的馒头,玉米面大饼子,大碴子干饭,乡里乡亲的聚在一起,男女老少有说有笑,都说刘德荣是个贤惠孝顺的好儿媳。张文萃的母亲对这几家人说道:“这一年多,多亏了几家邻居照顾,他日若有出头之日必当重谢。“邻居们只当是张文萃的母亲对大家说的客气话,谁也没放在心上,只是表面应到:“远亲不如近邻,互相照顾应该的,应该的。“

    1933年的腊月三十,店铺放假,老东家让张文萃回家过年,临走时,还给拿了个红包,对他说:“文萃啊!回家好好陪陪你的母亲,一年多没有回家了,尽尽孝道。“张文萃拱手道:“谢谢老东家,店里生意忙,我很快就会回来。“

    来到家门前,张文萃轻扣房门。屋内传出了母亲的声音:“谁呀!““是我。“张文萃答到。文萃的母亲问:“你这一去就是一年多,在店里都学到什么本领了?“张文萃如实回答:“送货、看店卖货,收银,记账。““你算盘打得怎么样?账记得如何?“文萃回答:“账记得还行,就是算盘还不太会打。“文萃的母亲生气地说:“我们孤儿寡母,本就指望你来养活,你已经去了一年多了,居然连算盘还不太会打,你还回来干什么?“张文萃跪在门外,恳求母亲让他进屋住上一宿,明日一早就离开。妻子刘德荣和妹妹张文玉双双衰求让文萃住上一宿,张文萃的母亲依然不为所动。无奈,张文萃只好将红包从门缝塞入屋内后,连夜赶回店中。

    张文萃的母亲用这笔钱买下了那两亩多地,拿到地契后对儿媳刘德荣、女儿张文玉说:“如今也联系不上沈阳的亲人,有了安身立命之地,我们一家人就在这里落户吧!“

    日本人占领东北后,对东北人民实行殖民统治,剥夺了东北人民参政议政的权利。但还是承认东北人民对土地的私有权。

    1934年,张家的三个女人已完全成了地道的农民。下田劳动,点种,插秧,施肥,浇水。但看花开花落,树叶绿了又黄,又是一年秋来到。

    这年种的粮食、萝卜、白菜特别多,要想收回来恐不是三个女人所能胜任。张文萃的母亲和刘德荣、张文玉一商量,决定雇个短工。说来也巧,正好有个闯关东50多岁的河南人鲁浩然来到这个村子,想找一份帮工的活。张文萃的母亲就把他雇了下来,因为家里都是女人,鲁浩然便住在了李志得家。说好了价钱,鲁浩然把所有农活都包了下来。

    刘德荣奉婆婆之命,每天三顿饭侍候。在那时的农村,一般农闲时都只吃两顿饭,只有农忙时才吃三顿饭。中国人吃三顿饭始于大宋王朝,那时百姓富足,知识分子、商人都得到了应有的尊重。特别是宋太祖时,曾立下规矩不允许迫害知识分子,这让人们的物资文化生活相比各朝丰富许多,而且晚上也不实行宵禁,所以老百姓才吃上了三顿饭。

    为了保证短工有充足的体力干活,除了三顿饭都上了些平时家人不舍得吃的荤腥外,每天午饭、晚饭后还要上一些茶水、点心。中国人都很纯朴、善良,雇了人家光给人家工钱都觉得少些什么,每家在雇工时,都会把家里最好的饭菜给雇工吃,另外再上些茶水、点心。要是赶上逢年过节,都会给个红包。

    鲁浩然确实很有力气,对农活十分在行,只用了5天的时间就把地收完了。临走,拿着工钱的鲁浩然对张文萃的母亲说:“我在这里没有落脚之处,要是有长期需要雇工的地方,还请大姐帮忙介绍一下。“张文萃的母亲正想回绝,这时张文玉抢着说:“我哥哥不是在城里的杂货铺么?看他那要不要人。“张文萃的母亲不好再说些什么就写了一封信,给鲁浩然拿着,让他进城去找张文萃。

    鲁浩然拿着信和刘德荣要捎的东西找到张文萃。向他说明了情况。张文萃把鲁浩然介绍给了老东家。老东家一看,鲁浩然身材魁梧,膀大腰圆,是个有力气的主,就把他安排到库房做帮工。找到了栖身之处,鲁浩然喜上眉梢,说什么都要请张文萃去下馆子。张文萃连忙拒绝说:“鲁叔,这年头,挣点钱不容易,你还是攒下来寄给家里人用吧!“

    二掌柜周化一看鲁浩然如此能干还能识文断字,就挑唆库房的管事伙计汤显涛说:“这个鲁浩然不但能干,还成天围在老东家身边,溜须拍马,最近好像很得赏识。这话一说,汤显涛马上压不足火气了,对周化说:“我最瞧不起的就是那种阿谀奉承的小人!“说完就愤然离去。望着汤显涛离去的背景,周化脸上露出了奸笑。其实,汤显涛直心眼,时常直言快语顶撞周化,周化正想找个机会来个一箭双雕。

    第二日上工,汤显涛对鲁浩然变了脸色,故意把所有的活都安排给鲁浩然一个人干,他则坐在一旁喝茶水。汤显涛一边看着鲁浩然干活,一边在心里想,你不是能拍马屁么,今天累死你。鲁浩然把所有马车卸下来的货搬进库房内,干完这些活已经到了中午,该是用饭的时间了。汤显涛又让鲁浩然把库房内的一批木桶搬出来。官大一级压死人,别看就是一个小小的管事的,要是有心整人,还真是让人受不了。

    本文为(http://)首发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红岸风云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红岸风云》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红岸风云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红岸风云》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