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章 夜宴已冷,菊花未残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明朝第一弄臣第338章 夜宴已冷,菊花未残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夜已过半,喧闹渐渐也平息了下来,京城再次陷入了寂静之中。..

    原本苍生是不知道具体产生了什么事的,因为这个夜晚原本就注定了是喧嚣的,今晚可是皇大婚的日子。内城却是罢了,外城却是烟花满天,人们兴高采烈的挤满了大街小巷,因此,在战局最后展开的时候,并没有几多人觉察到异常。

    可随着军器司之战的开始,隆隆响起的炮声压过了苍生们的喧闹,大家都意识到了正在产生的事。

    自谢宏入京以来,京城内的局势一直就不怎么平稳,前些日子更是剑拔弩张,只是大伙儿都没想到,这一次双方居然真的大打出手了,居然选在这样的一个日子里脱手,实在是让人无话可说。

    在外的人马回家;原本在家里的人更是熄了灯火,紧闭门户。这场较量的输赢跟苍生没有关系,可是一旦局势失去了控制,随之而来的才是最要命的,呵护自家的平安才是苍生此时最关心的事。

    于是,当战斗结束的时候,京城内外已经很恬静了,回荡在街道的只有口令声和声,以及杂乱的脚步声。

    除军器司东门的人之外,京营的伤亡其实不大,这只是一场内部争端罢了。谢宏没有赶尽杀绝的心思,京营同样也没有死战的意志,左右都是从戎拿饷,管他是皇的弄臣还是士大夫,听谁命令不都一样吗?

    因此,虽然最后禁卫军分进合击的时候声势很大,但并没有造成多大混乱,听到缴械不杀的消息后,京营的士兵连亡命奔逃的意愿都没有,除少数人之外,大大都人都是就地降服的。

    而后,谢宏封城宵禁的命令很快就获得了执行,在禁军的引导下,京营各部很快就收拢了溃兵,加入了维持秩序的行列。

    尽管平息了,可京城内的大大都人依然无法安然入睡,普通苍生是害怕事情还有频频,这才忐忑不安;而大人物们却是有另外的一些懊恼,别说睡觉,就算是安坐都有些困难。

    谢府此时就聚集着这样一群人,原本沸反盈天的排场已经消失了,代之的是一张张惨白的面孔,和一片粗重的呼吸声,众人都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也不知道该做些什么,事情实在太过出乎他们的意料了。

    “刘首辅,事已至此,其间以您为尊,还请您拿个主意罢。”打破寂静的是刑部尚闵圭,他沙哑着嗓子,完全不见最初时的慷慨激昂。

    “是啊,刘首辅,值今生死生死之际,还得靠您才能匡扶社稷啊。”有人开了口,其他人也是顺理成章的跟起了风,众人目光灼灼,都看在了刘健身。

    “此事老夫也欠好独断,还是大伙儿议议……”刘健心中大骂,王岳报信的时候,自己立主调兵救援,结果这班人尤其是以谢迁、闵圭为首的那伙江南人,一个个都是叫的震天响,就是不肯依从,结果现在眼见一败涂地,反倒让自己拿主意了。

    这帮家伙打的什么主意当老夫不知道吗?还不是想让老夫担起责任来,好让他们脱身?呸,想的美,那个奸佞连给孝宗皇帝报仇的旗号都打出来了,还有人觉得这事儿会善了?对方磨刀霍霍,目标又岂能仅仅是扳倒一个大学士?开什么玩笑!

    谢宏为了传播恐慌,并没有限制溃兵乱逃,大大都溃兵都是逃回了御马监,然后被收拢了起来,不过也有一些如耿忠一般的人,却是跑出了皇城,到各处去报信了。因而,这里聚集的朝臣们也对紫禁城之战有了确切的认知。

    “那各位大人都说说?”闵圭无奈,只好转头过来,可在座的人虽多,却没一个人乐于正视他的目光。

    闵圭嘴里发苦,很是想念不知所踪的刘大夏。他很清楚,指望刘健这样的老狐狸会因为自己一句话,就勇敢的承担起这样大的责任,是很不现实的,并且他也未必担得下来。

    大学士在天下士人眼中无比神圣,可在皇和那个谢宏的眼中,也就是那么一回事儿,否则怎么会产生那次小黑屋事件?

    现在看似一败涂地,穷途末路了,实际大伙儿还是有很多选择的,只是这些提议不太适合直接说出来罢了。

    最简单,也是最现实的体例就是妥协,也就是投降认输,打输了纳头便拜,这才是好汉所为,历朝历代的官僚们都很精通于此,有些曾经历任数朝的老油条至今还被人津津乐道呢。

    武人改投他主那叫没有气节,可以冠之与三姓家奴之类的称号。

    可文人要是这么做了,却可以称之为弃暗投明;若是日后再有频频的话,那叫忍辱负重;即是历任多朝,也可以解释为心怀天下,不以一家一姓的得失为念。总之,都是一些高风亮节的举动。

    可是,这种事能做不得说,谁要是敢当众提出来,肯定被就地攻击成筛子,除非提议的人身份够高,大伙儿这才会暗示:既然大人您这么说了,那咱们就忍忍好了。

    而即便这个提议的人身份再高,事后也一样会被人骂成猪头,投降没有错,可是你说出来就给人抓到话柄了。因此,刘健才忙不迭的让大伙儿议议,不肯独自决断,闵圭也不敢主动说出来,以免成为明朝第一冤大头。

    固然,忍辱负重这个策略难以实行的原因还有一条,那就是闵圭不得确定,自己这些人有没有忍辱负重的机会。

    正德不是曹孟德,谢宏更不是郭奉孝,这俩人似乎没有举手烧信,一笑泯恩仇的气度,反却是用睚眦必报形容这俩人比较合适,尤其是后者,除没有气度,更兼心狠手辣。

    当日的孙松不过是拦了一次路,就被他打个半死,这次大伙儿可是差点要了他的命,这人控制了京中局势之后,会将此事就此轻轻揭过?闵圭第一个就不相信。

    如今外间已经恬静下来了,局面显然是已经被控制住了,若是谢宏真有那个心思,现在也应该登门访谒了。固然,他来的时候,不会有人给他什么好脸色看,可是也没人会象以往那般恶语相向,背后如何更是不得而知。

    只要他暗示出了诚意,大伙儿也不会非得自找不痛快,他不过赢了一场罢了,还是在大家操之过急,谋虑不周的情况下。只要度过了今日难关,日后大家都卧薪尝胆,再把场子找回来就是了。

    自古有言:邪不堪正,只要他继续在朝堂晃荡,以士大夫们的斗争经验和本领,终有那么一天会找到他的破绽的。

    谢宏既然没来,那他的心思就和明白了,显然他是不肯就此罢休,清算已经成了必定,那么就容不得大家自在静坐了。

    体例还有很多,其中难度最大,风险和收益也同样最大的体例,就是大伙儿立刻离京,然后号召天下仁人志士,一同清君侧,甚至推翻昏君。

    这条路很曲折,前景却很诱人,可难度同样很大,就如同当日刘大夏首倡要在京城中动武一样,那时要顾虑的,现在依然要顾虑,另外,风险也要更大一些。

    拥立藩王,以处所围攻京城,显然,这就和灭亡西晋的八王之乱是一个路子,士大夫们不是一个整体,一旦战乱开始,到底会有几多个势力呈现就很难说了,前景是大大不妙的。

    正是因为士大夫们不是一个整体,就算是刘健挺身而出,号召众臣出京,怕是都不那么灵验。谢宏虽然没门来访谒,可也没派兵门来抓人,谁知道他是不是不懂规矩,筹算妥协而不得其法呢?

    刘大学士要是真的走了,只怕只会让李大学士偷笑罢,李大学士可是精明着呢,早早的就韬光养晦了,只是派了个门生入宫值守。如此一来,士大夫们输了他固然是要失势,士大夫们赢了他也未必捞不到好处。

    真的要提议群臣出京,只怕众人都是嘴承诺的好好的,实际行动的时候就都是观望了,出去的越多越好,走的都是心虚的,谁最先走谁就最傻,而提议的那个人必须言行合一,做出榜样,因此,提议的那个人就是最傻的。

    若是刘大夏在此,却是不担忧没人提这个议,可现在么,闵圭可没那么感动。

    “依本官之见,莫不如静观待变,看那奸佞如何举动。若是他倒行逆施,威逼士人,那我等朝臣自不得与他善罢干休;可他若是有悔改之心,甚至幡然醒悟,那再以圣人之道慢慢教化不迟……”

    闵圭脸不红心不跳的说着他自己都不相信的话,幡然醒悟?要醒悟早就醒了,会比及大权在握的时候在醒吗?至于倒行逆施什么的,他早就倒逆过了,也没见大伙儿把他怎么着,因此,闵圭知道自己在说空话。

    “闵尚此言大善,我等士人一举一动都关乎天下安危,自不得轻动,消息结合,内外相应才是正道……”尽管是空话,可在座的人都是老官僚,却都是听出了他的言外之意,礼部尚张升立即出言附和。

    士大夫都是文明人,原本就不擅长这种打打杀杀的勾当,因此,这一次给人赢了也不打紧,日后慢慢找回来就是了。

    圣人之道,那自然就是除奸扬善之道。动武没收拾下他,可以改成软刀子么,别说他谢宏,就算是太祖皇帝那么英明神武的人,还不是被先贤们给收拾得妥妥铛铛的?除肃贪的酷刑,其他开国的政策还不都是对士人们有利的?

    固然,也不得纯真的盼着仇敌手软,大伙儿还得有应对之法,那就是张尚说的内外相应了。

    “就如此罢,各位且回各府,究竟如何,明日即见分晓。”

    刘健点颔首,略一环顾,却没找到兵部的人,不由也是在心里暗骂:尚是个大炮仗,两个侍郎却一个比一个狡猾,阎仲宇干脆就没呈现,许进则是中途玩消失,靠这样的兵部,能成事才怪呢!还好老夫事先有了放置,否则还真的只能任那奸佞胡作非为了!

    ..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明朝第一弄臣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明朝第一弄臣》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明朝第一弄臣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明朝第一弄臣》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