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组建围联(2)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紫塞轶录第一百四十九章、组建围联(2)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王儒赶紧接着解释,柴哥和蒙凡栋过去都会,也是上大学时候学会的;连他自己,从八八年至今,都有八年牌龄了。老白斜视他,嗤之以鼻,八年牌龄?如果你说你十年棋龄,这个我信,八年牌龄从何说起?你八年打过多少牌?王儒有些汗颜了,努力辩解,在马架子中学上班那几年,每天中午都打俩小时的。算起来,六年也有两万副牌了。

    老白闻言,神色稍缓;继续打听了几句,得知王亚峰竟然是刚学不久,对其印象也略微改变;笑着说,拿他不是还应该管你叫师傅呢吗?王儒摇摇头,我也懂得不太多,就算一起学,也没什么。王儒倒不是明知道王亚峰绝不会叫他师傅,才这样说;而是他在马架子中学时,本来就没有那个想法。他教会好几个人下围棋,教会更多人打桥牌,不过就是为了好玩,贪图热闹;完全没有自己如何高明的想法。因此,老白的试探白费心机了。

    他当然不知道,王亚峰因此大大松了口气。实际上,他又多余那么紧张了;马架子中学那么多老师,都跟王儒学了些玩法,谁也没有真正“拜师”;关键是,王儒自己完全没当回事过。大家看明白以后,也就都不那么在意了。这些事情,大家也不怎么理解王儒的想法,但是感觉与他相处比较舒服,就够了。很难有人理解,王儒不贪图名利的想法;在绝大多数人看来,不争夺任何名利,那不是开玩笑呢吗?而实际上,王儒一贯的思想,实实在在地,就是受到了殷省古代的那种视功名利禄如同粪土的思潮影响极深。而他周围的人们,学问最大的,不过就是王亚峰了;那家伙根本就钻钱眼里面去了。

    没有人能够理解他,这是非常正常的;如果人们都理解他,那才是咄咄怪事。说起来,这种思想的源头,是殷省古文化的核心所在;那就是所谓儒释道三家中的道家。

    现在在殷省内似乎已经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思想,殷省文化根本上是由儒、释、道三教共同影响和交流而形成的,而儒、释、道三教的合流使得殷省文化有着无比的张力,更加体现出殷省文化的源远流长。而其中的儒家和道家,可谓是殷省民族“自己的文化”。

    儒家思想历来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更侧重于“平天下”这个层面,儒家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推动了封建的统治。而与孔子“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思想对立的是道家“无为”思想,其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因为思想根本上的不同,所以道家不可能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但是,这并不表明道家的思想是为人们所屏弃的,恰恰相反的是,历来殷省文人对道家(尤其是庄子)的研究热情有增无减,尤其受到殷省多数伟大文人的青睐,在这些文人的文章之中,都有庄子思想的影子。所以说,道家中庄子的思想对殷省文学的发展有着不可否认的贡献。

    庄子原名庄周,据考证他生活在战国时期的宋国。庄子的性格极为豪爽和洒脱,他痛恨统治阶级的统治。这大概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关:当时宋国是一个小国,被楚国等四个强大的国家所包围,但宋国的国君极为昏庸,骄奢淫逸。宋国的朝廷十分腐败,庄子对于宋国的现实极为不满,但又苦于个人力量的有限,所以不愿意同流合污。据说,宋国国君多次邀请庄子作官,但是庄子都没有答应,以一种讽刺的口吻来嘲笑朝廷。庄子一生十分贫困,但这毫不影响他对官场的厌恶和对自然的热爱。“独与天地精神之往来”(《天下》)体现出他伟大的精神世界。有人认为他是孤独的,但是庄子的精神并不是寂寞的,他与自然融为一体,甚至连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自己也不知道了。

    在赞美庄子超然思想的同时,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人们不认同道家“无为”的思想观念,也有人更加批判庄子的思想,认为过于超脱,认为庄子完全脱离于现实世界是想法不可取的,也有人批评庄子是“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他们往往以社会政治功用和哲学认识的观点来分析庄子的思想,这样一来,他们便发现庄子的思想到处是糟粕。但庄子对于这种分析方式早就有了辛辣的讽刺,在《至乐》中有一个寓言:一只海鸟飞到鲁郊,人们便演奏美妙的音乐给它听,准备可口的饭菜给它吃,而海鸟的眼中充满了恐惧,不吃不喝,不出三天就死了。最后庄子的评论是: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台湾学者龚乐群认为:“是老子之言,未尝舍天下国家而独善其身,未尝损民而利己。其所谓清静无为者,正其所以安民治国平天下之术,其无为即所以大有为也。若庄子则纯持放任之义,民可以不安,过可以不治,天下可不平,世之治乱,漠然无以关于心。”

    以上观点正是犯了“以己养养鸟”的错误,我们在研究庄子的思想时,不应该将注意力集中在是否对社会有功用的问题上,而是应该研究其对道的探索过程和方法。可以这样说:庄子使后人为之着迷的原因不是其理论的正确性,而是其对道的探索过程与我们对审美的探索过程和方法相似。所以庄子对中国的影响不是在于对社会的发展有所贡献,而是给中国人的审美打开了一片新天地。对后人文章的创作,以及各种文学理论有着极大的影响。

    如果我们只从美学上着眼,庄子对殷省美学、文学理论的影响,就会发现庄子的“美:自然之道”对中国文学产生了以下几点影响:1、自然宿命——苦闷的象征,奠定了后代诗文中“生命情调”和“宇宙意识”的情感模式;2、自然全美——“以屋观物”的感应预后万物的方式,导致了王国维“意境”说的形成;3、自然天成——从生成上着眼,后人运用于艺术创造、艺术感兴;4、自然山水——历史的衍生,导致了清淡自然的审美情趣的形成;5、自然与雕饰——作为形态形式,被后人用于内容与形式、文与质上,要求艺术的质实朴素。6、——自然率真——作用于人,后人以人拟文,抨击艺术的虚伪性,要求杜绝假纯真;反对礼教对人性的束缚,,促进了“真美”理想和“缘情”理论的发展。

    在《庄子》一书中,目前有三类篇目。分别是:内篇、外篇和杂篇。目前已经确定内篇是庄子本人所作,外篇和杂篇是否由庄子本人所作,现在还是有待考证的。但是在史书中并没有把庄子的外篇和杂篇排除于庄子著作之外,所以,若是想当然地将其排除在庄子的著作之外,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庄子》原有五十二篇,现在仅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有七篇文章,分别是:《人间世》《齐物论》《养生主》《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逍遥游》。“累”与“德”的矛盾是庄子人生——艺术哲学的逻辑起点。庄子认为人生的“累”是由人的种种欲望导致的,只有摆脱了各种欲望,才能达到逍遥的自由人生,这就是庄子所谓的“德”。《庄子》的内七篇有着很严谨的逻辑关系,《人间世》主要是记叙和议论“累”的问题,而《齐物论》《养生主》《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主要是从“累”到“德”所要经过的过程,落脚点在《逍遥游》,主要是议论“德”的问题。在《庄子》中,不仅其深刻的哲学道理令人赞叹,其中深厚的文学价值,也值得我们去注意。《庄子》的内篇,有时像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有时像万斛源泉,随地涌出,汪洋恣肆,机趣横生,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紫塞轶录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紫塞轶录》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紫塞轶录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紫塞轶录》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