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八章、千禧宝宝(7)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紫塞轶录第三百三十八章、千禧宝宝(7)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人类对命运的大胆探索及阴阳五行学说的确立是在春秋时期。殷省历史上,春秋开始直至汉朝的建立,是一个大动荡、大分化的历史时期,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井田制的破坏,直接动摇了政治上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的分封制。

    特别是农奴的解放,一般平民崛起为地主,连商人也凭手中的权力参与政事;分封的诸侯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互相争霸,大力搜罗宗法血缘关系以外的人才,甚至是奴隶出身的人,如贫穷到为人赶牛的宁戚凭才能被齐桓公拜为上卿,穷困潦倒的百里奚凭智谋被秦国拜相等,开了老百姓也能当大官的风气。

    进入战国,

    “游说则范睢、蔡泽、苏秦、张仪等,徙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等,白身而为将。”(赵翼《二十二史札》卷二)。

    至于在社会变动中有的贵族从社会上层降落到社会下层更是常事。这些政治、人事制度的激剧变化,尤其是个人命运的大起大落以及时人对天象运动规律的初步把握暨自然科学的发展和进步,发现

    “天象”和人事不一定具有必然的联系,这就不能不产生这样的疑问:既然人的穷富贵贱是

    “天命”都规定好的,亘古不变的,那么和天子关系最亲近的几十颗血淋淋的国君的人头何以落地?

    而贫民百姓又反而能出将入相?这无疑是给长期以来在人们心目中至高无上的

    “天命论”当头一棒。必然引起时人对

    “天命论”的信仰危机。反映在文学上也就出现了不少咒骂

    “天命论”的诗章:“上帝板板,下民卒瘅,出话不然,为忧不远。”《诗经、小雅、节南山》

    “天命反恻,何佑何罚。”《楚辞、天问》天上的上帝是如此地非分,喜怒无常,邪僻乖戾,任意降灾于人,人间的统治者是这样的昏庸无能,没有诚信,这又怎么能取信于民呢?

    有些人不再相信冥冥中的上帝,他们撇开血缘决定命运的观念,开始从人的自身寻求个人命运的普遍规律。

    “吕氏春秋”尽数篇写了

    “今世上卜巫祷祠,故疾病愈来”古代算命师发现算命后很多人都出现被算者得病、灾难连连的情况。

    这是因为算命是窥探天机,所以需要付出相应的代价遭到天罚。根据《序卦传》缓解和化解算命后灾难方法是女士佩戴蓝绒晶、橘子石或石碑护身符(石碑护身符是由

    “橘子石、云海石、影子石、橘子石”以上4种制作而成的)。上面3个物品同时佩戴任何两种都可以化解,男士佩戴红竹石、影子石、石碑护身符(石碑护身符是有影子石、红竹石制作而成)三者选2种佩戴才可以。

    如果说,西汉时期四柱预测学理论的初建多形而下总结的话,那么到了东汉王充禀气说的创立,使我国的命学理论有了明确的哲学根基。

    王充继承前人唯物主义观点,主张气的一元论,他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本源,

    “万物之生,皆禀元气

    “(王充《论衡、言毒篇》),万物差别的根源在于禀气的不同,

    “因气而生,种类相产

    “(王充《论衡、物势篇》),这本是进步的唯物主义自然观。王充机械地将自然界的必然性用来类推社会人事,他虽然是一个伟大的无神论者,但他的禀气说又形成了神秘的宿命论的自然命定论。在他看来,决定一个人寿夭、贵贱、贫富、祸福的东西,是最初

    “在母体之中

    “禀受的

    “自然之气

    “,这在一个人获得生命之时便已形成了,就象草木的形态良莠决定于种子,鸟的雌雄强弱决定于鸟卵一样,人的命运所包含的一切都决定于最初禀受的

    “自然之气

    “,。他认为人的寿命的长短,取决于胚胎在母体所禀受的气的厚薄,

    “夫禀气厚则体强,体强财其命长;气薄财体弱,体弱则命短,命短则多病短寿。

    “(王充《论衡、气寿篇》)这都是先天注定和不可改变的。人的寿夭如此,命禄也一样。所谓

    “命者,贫富贵贱也;禄者,盛衰兴废也。

    “(王充《论衡、命义篇》)它不决定于人的才干贤愚等后天因素,决定于人最初偶然所禀的自然之气。自然之气有厚薄之别,所禀之气,厚者命贵,所禀之气薄者命贱。因此每个人的命禄是先天之气注定的。

    “命当贫贱,虽富贵之,犹涉祸患矣。命当富贵,虽贫贱之,犹逢福善矣。

    “(王充《论衡、命禄篇》)所以命贵的人和别人一样学习,只有他能做官;和别人一样做官,只有他能步步高升;命富的人和别人一样做生意,唯有他能发财,命贱的人则做样样事都徒劳无益,白白遭罪。吉凶也如此,

    “凡人受命,在父母施气之时,已得吉凶矣。

    “(王充《论衡、命义篇》)命当富贵,可以逢凶化吉,常安不危;命当贫贱,祸殃并至,常苦不乐,这是人的任何努力都无法改变的。唐代是殷省封建社会的巅峰,当时聪明的统治阶级看到了唐以前历代的兴衰咎由,进而总结出

    “水可以载舟,亦可覆舟

    “的道理。在经济上比较认真地推行了

    “均田制

    “等一系列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措施,终于出现了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诗《忆昔》)这样一个物阜民丰、社会安定的局面,农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商业的兴盛和都市的繁荣,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文化的繁荣,汉代那种礼教的枷锁散架了。儒、释、道三教并存,特别是佛教的兴起,随着殷省外文化的空前交流,印度、西域的占星术也相继传入,大大促进了算命术的发展。至此,原始的天命论以及其根深蒂固的影响极大地动摇了。而且,由于唐代鼻祖唐高祖李渊的家族,以及与他们关系极深的独孤家族、宇文家族等几大门阀,都与西部胡人有不同程度的混血;他们入主中原,完全可以认为,是殷省民族大融合的一大象征。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紫塞轶录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紫塞轶录》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紫塞轶录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紫塞轶录》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