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章、郡升段赛(11)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紫塞轶录第四百一十章、郡升段赛(11)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等级分制执行了几年后,专业棋手们的实力强弱、进步态势与退步态势就一目了然了。荆上这样的专业棋手,在高丽与东瀛也是占绝大多数的比例;不可能专门依靠参加比赛而生存,基本上需要靠教棋及与业余棋手下指导棋来获得收入而维持生活;而纯粹靠比赛成绩出色,取得奖金生活的,金字塔顶端的棋手,各省不过只要十余人而已。

    殷省有句名言——“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句谚语也不知流传多少年,反正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且人们根本就知道,各行各业都有出类拔萃的、状元级别的精通者,但是绝大多数人,就只能是普通一员。所谓“三百六十行”,即是指各行各业的行当而言,也就是社会的工种。俗话说得好:“敲锣卖糖,各干一行”。关于行业,自唐代开始就有三十六行的记载。宋代周辉《清波杂志》上便记有肉肆行、海味行、酱料行、花果行、鲜鱼行、宫粉行、成衣行、药肆行、扎作行、棺木行、故旧行、陶土行、仵作行、鼓乐行、杂耍行、皮革行等等。

    由三十六行如何发展为“三百六十行”呢?据徐珂《清稗类钞·农商类》载:“三十六行者,种种职业也。就其分工约计之,曰三十六行;倍之,则七十二行;十之则三百六十行。”可见“三百六十行”只是一个约数,其实自古之来,行业的工种决不止“三百六十行”,三千六百行也不止。不过“三百六十行”只是概括数,民间所流传的“三百六十行”是个统称,多年来习惯成自然,说起来方便,听起来顺耳,所以现在说起行业还是笼统地称“三百六十行”。

    在客家地区,还曾流传着一个故事。话说,有一位远赴京城考取功名的考生,在恩科考试中幸运夺得榜首。得知消息后,这位状元欣喜若狂,谢过皇恩后,状元穿上皇帝亲赐的衣冠,骑着披着彩绸红花的马,带着侍从,威风凛凛地回乡。

    一路上,所有的乡民都争相观望状元爷的风采,使得状元神气飞扬。正得意之时,走到一处较为狭窄的路段,只见一卖柴的樵夫挑着柴担,不慌不忙地在前面走着,听见后面“梆、梆”作响的声音,樵夫丝毫没有避让的意思。状元爷看了看樵夫,微微皱了皱眉,一侍从见此情形,走上前去,一把拉住樵夫的柴担,大声叱喝说:“闪开,新科状元来了!”樵夫回头望了一眼侍从,抹了一把汗,满不在乎地说:“新科状元有什么了不起,我只是因贫寒无钱读书,要不然我也可以中个状元给你看看。”

    志气高昂的状元爷听了樵夫的话,心中很不是滋味,他稍稍撇了樵夫一眼,问道:“你虽无钱读书,但做一行熟一行,倘若你真是聪明,那么就把你会的本事露两手出来给我看看。”樵夫应道:“我是砍柴的,我的本领就是劈柴。你可以随便挑一截木柴,不管什么角度,我都能按照你的要求把它劈开。”状元一听,立即命侍从找来一根歪七扭八的木柴,放在路中间,又让侍从在木柴中间画了一条线,然后让樵夫按线把木柴劈开。路人见状都涌了过来,一时间狭窄的道路上挤满了人,只见樵夫不慌不忙地对着木柴左右瞧了一下,眼睛眯了眯,然后抡起板斧,“嗨”一声,刀落处,木柴按黑线一分为二。众人拍手叫绝,把这个新科状元也看呆了。

    有个卖油郎,见路被阻,过不去,一看,原来是这么回事,便说:“这也只是天长日久练就的功夫,没什么大不了的!”这话传到状元耳朵里,卖油郎便被叫去显自己的本领。卖油郎说:“我是卖油的,没什么大本事,但是,我卖油从来不用带秤,你要多少我给多少,不差一斤半两。”状元听这话似乎有些夸大,便叫侍从取来一个大的葫芦,口子只有两三厘米,状元先遣人称好重量。然后,把葫芦递给卖油郎,要他往葫芦里装二斤三两油。只见卖油郎把葫芦放在地上,还伸手从口袋里摸出一个铜钱,平放在葫芦口上,然后提起满满一大桶油就往葫芦里倒。只见阔口油桶里洒出一条细细的油长丝来,不偏不倚正好从铜钱的方眼中穿过。大约一刻钟后,卖油郎放下油桶对状元说:“请你过过秤!”状元拿起覆盖在葫芦口上的铜钱,一摸,铜钱上不沾一丝油迹;侍从拿葫芦一秤,不多不少,除去葫芦本身的重量,刚好二斤三两。众人又一次拍手叫绝。状元惊得目瞪口呆,哑口无言。

    这时,有个看热闹的乡下妇人说:“他也算不得本事大,一生靠卖油度日,熟能生巧罢了,不足为奇。”状元听到连一个乡下妇人也说“不足为奇”,又忙问:“妇人家,你有什么本领?也拿来看看!”妇人说:“状元爷,我是一个乡下女子,文武不通,也只会做些家务事。比如筛米,你去量一升谷,一升米,混在一起,我筛上几遍,能使米中无谷,谷中无米!”状元又叫随从把米和谷拿来混在一起,要妇人当众表演。只见妇人不慌不忙,双手紧握米筛,左筛几下,右筛几下,米和谷便立即分开了,米中没有粒谷,谷中也没有粒米。

    状元感慨万分,心服口服地说:“真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这状元也真的没什么了不起。罢了,罢了,还是不要这么大张旗鼓回乡!”说完,状元,喊停锣鼓,勒紧马匹,静悄悄地离开了。

    这个故事,实际上不可能就把科举状元的含金量贬低了;只不过强调,人们可能拥有很高天赋;如果从事的行业恰好极其适合,那么所取得的成就会高得“吓人”。可惜,绝大多数人不可能懂得自己有哪一方面天赋,往往会在自己完全不适合的行业里面摸爬滚打,费力不讨好地蹉跎一生。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紫塞轶录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紫塞轶录》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紫塞轶录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紫塞轶录》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