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九章、围联争霸(3)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紫塞轶录第七百三十九章、围联争霸(3)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通常情况下,我们比较容易得到两方面的觉察。一方面是,因为自身内心空虚,总是觉得没有依靠,没有安全感,也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因此需要向外界去寻求认同,寻求力量感。另一方面则是与原生家庭有关,比如早年糟糕的童年经历,苛刻的家庭教育等等,以至于在成年后不自觉的通过不断获得别人的认可来补偿小时候的缺失。

    然而除此之外,在更深刻的层面,或许还存在着一部分我们并不愿意去面对的原因。一个人之所以会在意会追求别人的认同,可能只是因为他觉得自己的能力根本不足以得到别人的认同。这句话听上去似乎有些残忍,一个人追求别人的认同是因为他不自信,而他不自信是因为他认为自己没有自信的资本,所以才需要一遍遍的去确认。

    一个人的自我认同其实来自于他对自己的客观行为的评价,并不是仅仅依靠主观意志就能转变的。你骗得了别人,但永远骗不了自己。

    举个例子,你每天早上九点钟上班,八点半起床就足够了。但你给自己设定每天七点半起床,计划留出半个小时来锻炼身体。可你总是很懒,每天磨磨蹭蹭的都是到八点才起床。虽然你的起床时间并没有影响你的工作,你也会宽慰自己反正又没影响正常上班起晚点也没什么。但事实上,你的潜意识往往已经默默的给自己扣分了,因为自己的行动力不足而降低了对自己的评价。

    在人类社会中,有形无形中总会有一个主流的,大众的评判标准,每个人在潜意识里都能意识到这个标准的存在,因此我们不可避免的会用这套社会大众的评判体系来衡量自己,然后你会发现,自己似乎永远也无法完全符合这套标准,不论多么努力,总是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而这些所谓的不足,会一遍遍的提醒着你:你不够好。

    你有些不甘心,毕竟你那么努力的想要做一个“足够好”的人,于是希望可以做些什么来证明自己已经很好了。而别人的认同与认可,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像是那些效果超群的止痛片,总能让你获得片刻慰藉。

    但止痛片的问题在于,永远无法帮助你真正的解决问题,而总有一天,它会对你不再起作用。

    我们都是普通人,我们总会不够好,你当然可以努力变得更好,但是另一方面,也请你尝试着接受自己的不够好,因为即使你“不够好”,也已经够好了。

    上面的三方面分析,很清晰地给出了理由。王亚峰确实就是年幼时,被母亲与姐姐们照顾兼管束得有些过多,可能总担心自己不那么好;自觉不自觉地就常常因此而焦虑,控制不住“求关注”的欲望。

    王儒有些不同,自幼就一直被骂废物点心,而且确实体弱多病,几乎根本就是病秧子;连自己都“同意”那评价了。幸亏他很幸运地,坚持学会了下围棋;坚持不懈,从中得到了无数快乐,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渐获得了一些自信心。否则他的前半生就会是彻彻底底的一片昏暗,后半生会如何,难以逆料。

    紫塞府围棋界二流棋手,这水平与这个评价怎么样?谈不上有多好,不过也确实不坏。紫塞府总人口三百多万,知道下围棋这事情而且会下一点的人数,应该能超过三万人;正经八百的初级棋迷,也应该达到三千多人。业余三段以上的人数就少多了,估计也就是三四十人。曾经参加过比赛的人,至少也有三百多人,王儒这水准,也可以了。

    可以了的意思,不过就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王儒最最满意的地方就在于,自己证明了,不是一个彻底的、真正一无是处的废物点心。而王亚峰显然是想证明,自己是一个大有作为的人物;这个目标没什么错,只是难度大些。

    前面说,王亚峰的问题就是“嗔”;这一点出于佛教教义,有专门而深入的论述。贪嗔痴慢疑,五毒心:佛教中所说的五毒心是指贪、嗔、痴、慢、疑五种心,这五种心会使我们造作恶业,就像毒药会妨碍我们修行,故称为五毒。清除五毒心是修行人的重要工作,若五毒心不除而修禅定,那终究是邪定。修大神通或各种玄妙的大法,若五毒心尚存,结果可能会变成魔通或各种恶法,因此,要修佛道必先除五毒。五盖:五种覆盖众生心识,使不能明了正道的烦恼。盖乃烦恼之异名,有障、覆、破、坏、堕、卧之义,如《大毗婆沙论》卷四十八云(大正27·249c)︰‘何故名盖?盖是何义?答︰障义、覆义、破义、坏义、堕义、卧义是盖义。

    佛门把贪、嗔、痴、慢、疑叫做“五毒心”。因为有了它们的存在,修行人的本心本觉将会被遮蔽,肯定就不可能明心见性了。现简述如下:

    贪有很多种,普通来讲我们有财、色、名、食、睡五欲之贪。人一辈子就是在这其中打滚,从而度过我们的一生。因为我们贪著五欲,所以心甘情愿被它束缚,成为它的奴隶,甚至心安理得地让它牵着鼻子走。我们除了晚上睡觉,从早到晚为生活奔波,忙工作,忙于发财、享乐,同时又追求种种名誉、地位,有的还不择手段,不讲道德。到了某一段年龄又对色欲(**)有种种的贪求,为了追求感观享乐,可以不讲家庭责任和社会道德。如果再广泛一点讲,修行过程中执著、沉迷于某一状态或境界也为贪。

    嗔就是生气的意思,生气有很多种类,比如人家骂我们,不能忍受,起嗔心,继而将矛盾升级。虽然有时我们表面上不声张,内心不舒服了也是一种嗔。嗔与贪刚好相反,贪是遇到快乐的境,我们拼命追求和贪恋;嗔是遇到不快乐、不喜欢的境,我们要抛弃它,但又丢不了,所以嗔。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紫塞轶录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紫塞轶录》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紫塞轶录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紫塞轶录》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