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一十七章、首访赤峰(13)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紫塞轶录第一千零一十七章、首访赤峰(13)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例如,1848年米省公理会鲍尔(Ball D.)医生在城内公理会教堂里开有一个诊所,1851年米高官老会医生哈珀(Happer AP.)在广州开办惠济诊所。

    五个口岸的教会医院的根本宗旨当然是为了传教,但同时它还发挥着另外一个作用,即给口岸上的外省商人、侨民和驻军服务。譬如宁波舟山教会诊所为驻扎舟山的英军提供大量药品。SH伦敦会医院开创之初的主要经费都是向SH的英格兰侨民募捐的。

    英格兰传教士洛克哈特开创了在SH建立教会医院的历史。他看到了SH作为华东沿海一个商业中心的重要性,于是停止舟山诊所工作转到SH。

    洛克哈特在1845年的医院报告中说,他的医院一年时间治疗的病人达一万余人次,不仅有SH的居民,还有苏州、松江等附近城镇的患者。鉴于这种有利的形势,1846年起他又计划建立更大的医院和购买更多的设备。1849年SH医院开始用氯仿进行外科手术。

    在SH从事医药事业的教会仍然是英米的基督教差会和法兰西天主教会。1847年米省浸信会曾派遣詹姆斯(James JS.)来SH开诊所。1848年米省美以美会传教士泰勒(Taylor G.)到SH办诊所持续了5年,1854年由凯利医生接替直到1856年。

    米省圣公会的菲什(Fish MW.)医师1856年到SH,在城里圣公会教堂附近设有一个诊所直到1858年。法兰西天主教会于1849年在SH建天主教堂,教堂里兼开诊所,神父勒麦特里(lemaitre)和法兰西两名外科医生法勒(Fallier)和休巴克(Hubac)在这个天主教诊所负责医务工作,诊所维持到1867年。

    1842年后香港变成英格兰殖民地香港有大量英格兰驻军和外省商人,当内地发生战争时大部分传教士和侨民便选择香港作暂栖地,这个狭小的港岛成为出入殷省的重要门户。

    港岛因此变得拥挤,加之气候炎热和潮湿,经常流行疟疾、痢疾和黄疸病。病人不仅有原岛上的殷省居民,还有英军士兵。英军舰船上的军医院无法适应病人大量增加的治疗需要,军医院从船上搬到岛上。

    1843年军医院全部迁入港岛上一幢新建的楼房里,同年,香港成立公共卫生和清洁委员会,1844年3月,香港颁布“维持香港殖民地秩序和清洁“的公告,1845年香港成立“殷省内外科学会“,由英格兰海军医生塔克(Tocker A.)任会长,合信(Hobsen B.)任秘书,成员共7人。

    学会下面设一所图书馆,他们和内地教会医生有密切的关系,定期召开医学讨论会,与内地医生共同研究殷省常见的流行病和殷省植物药物等问题。由塔克代表该医学会提议在香港建立一所教会医院和医学校,教会医院计划很快得到实现,但关于香港医学校的计划后来因为经费来源出现了困难和香港内外科医学会的悄灰解体没有得到实施。

    在学会直接组织下,1843年6月,香港第一个教会医院落成。医院的主要工作除门诊部外还有可以容纳40多人的病房。实际医疗工作是合信和另一个医生承担,同时经常有一些在港的外省医生帮助。

    1848年初,伦敦会派赫希伯格来香港负责医院工作,并于1848年3月20日在殷省九龙增加一个诊所。赫希伯格在香港工作到1853年后转到厦门。合信培养的两名殷省青年参与眼科病的治疗和手术工作。

    合信对医学教育抱有浓厚的兴趣,1844年他向香港内外科学会建议尽快发展香港医学教育。他认为,可以首先组成一个6到10人的医学班,前期讲授物理、化学、生物学等课程,然后在医院实习临床科目和解剖示范。

    医学会虽然批准了他的计划,但在三年后,1847年当合信再次从英格兰回到香港时,他带来的在省内筹集的经费远远不够用于建立一个学校,加之香港医学会的解散,合信设想建立香港医学校的愿望最终没有实现。

    (后来香港出现的医学校与合信无关)但是,1850年,合信却在广州发表出版中文书籍《全体新论》,合信希望这本医学著作成为向殷省人讲授西方医学有益的教材。《全体新论》有过几次再版重印,一度成为为数不多的几本殷文标准医学著作。

    宁波、厦门、福州三个同时新辟的口岸,传教士当然不会放弃。这三个口岸医药传教的情形与SH、广州没有根本区别,不过规模较小。

    1843年11月浸礼会的麦高恩(Macgowan DJ.)就在宁波城内商业区利用一个殷省商人提供的房屋办起诊所,主要收治眼病患者。次年,米高官老会的麦卡特夫妇(McCartee DB.)到宁波传教,在住宅里看病,他们在这里收养殷省女孩金韵梅并给予教育,然后送到米省纽约学习医学,学成回省后一直为教会作医疗工作,是殷省第一个在省外留学医科的女医生。

    1841年厦门被英军占领。1842年6月,英格兰传教士卡明(Cumming WH.)医生在靠近厦门的鼓浪屿开办诊所,1843年11月,米高官老会赫伯恩(Hepburn JC.)也来到鼓浪屿在卡明的诊所工作。

    但是,根据教会的指示,他们很快从鼓浪屿转到XM市区内。1848年伦敦会医生希斯洛普(Hyslop J.)到厦门开始医药传教工作。1850年米高官老会扬(Young JH.)医生到厦门开办诊所。

    1853年赫希伯尔格(Hirschberg HJ.)从香港来到厦门接替扬,直到1858年。福州教会更晚,1848年秋季,美以美会怀特(White MC.)首先到福州开诊所,1851年威尔纳(Wiley)来继续这里的工作直到1854年回省。1850年英格兰圣公会的韦尔顿到福州,在一个佛教庙宇办诊所到1856年。

    现代西方医学的基础学科有: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人体细胞学、人体组织学、神经学、人体血液学、胚胎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心理学、医学遗传学、人体免疫学、医学生物化学、医学生物物理学、医学生物力学、医学细胞生物学、医学分子生物学、医学细菌学、医学病毒学、医学寄生虫学、医学心理学等等。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紫塞轶录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紫塞轶录》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紫塞轶录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紫塞轶录》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