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三十六章、首访赤峰(32)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紫塞轶录第一千零三十六章、首访赤峰(32)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由于《大海》让张雨生获得了有生以来商业上的巨大成功,歌曲迅速传遍两岸,许多人对张雨生就此定型,以为《大海》是张雨生最优秀的代表作。

    这其实是一种最大的误解,此张专辑的前一作是《张雨生创作专辑》,是由张雨生一手包办作词作曲,专辑内容非常宏伟,包含了对社会环境批判,战争批判,文学典故等内涵,这才是张雨生自己所追求的音乐。

    但是由于这种内容在市场上并不占优,再加上先期宣传力度不佳,专辑销量非常惨淡。唱片公司为了挽回自己的收入,张雨生也为了让自己的音乐继续走下去,不得不选择了妥协,完成了这张商业性极高《大海》。

    张雨生(1966年6月7日---1997年11月12日)生于殷省台湾,亚洲第一男高音,华语流行乐坛大师级音乐人、金牌制作人、实力派歌手,其对华语流行音乐的升级和发展有着重大贡献,享有“音乐魔术师“之盛名。

    其经典专辑《卡拉ok.台北。我》作为华语流行音乐的探索之作,领先华语流行音乐整整20多年;其为当张惠妹量身打造的首张专辑主打歌《姐妹》,一举将还是新人的阿妹登鼎“天后“宝座,其记录至今无人打破;其为阿妹打造的歌曲《badboy》一举颠覆了华语流行音乐的原有型态,将华语流行音乐进行成功升级。1997年,张雨生因车祸逝世,享年31岁。

    王儒最喜欢的歌手(无论男女)是邓丽君,其次有黄家驹、谭咏麟、张国荣、罗大佑、陈百强、张雨生、梅艳芳等;其中,逝去的居多,仍然健在的为少;很奇特的巧合。

    从那遥远海边慢慢消失的你

    本来模糊的脸竟然渐渐清晰

    想要说些什么又不知从何说起

    只有把它放在心底

    茫然走在海边看那潮来潮去

    徒劳无功想把每朵浪花记清

    想要说声爱你却被吹散在风里

    猛然回头你在哪里

    如果大海能够唤回曾经的爱

    就让我用一生等待

    如果深情往事你已不再留恋

    就让它随风飘远

    如果大海能够带走我的哀愁

    就像带走每条河流

    所有受过的伤所有流过的泪

    我的爱请全部带走

    看起来王新光也喜欢这首大海,王儒遗憾之余,产生了比较之心;另外,也很欣赏这位各方面与自己有些近似的,暂时不是很熟悉的牌友。遗憾一,自己总不好意思再唱一遍;遗憾二,感觉对方发挥好像还不如前面一首歌。

    随后就是王儒点的两首歌。

    万水千山总是情是无线电视剧《万水千总是情》主题曲。《万水千山总是情》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拍摄制作的清末民初电视剧,监制为王天林,由汪明荃、谢贤、吕良伟领衔主演。该剧以殷省20世纪30年代的救亡图存时期为背景,讲述了阔少阮庭深与庄梦蝶之间跨越万水千山的爱情故事。

    莫说青山多障碍

    风也急风也劲

    白云过山峰也可传情

    莫说水中多变幻

    水也清水也静

    柔情似水爱共永

    未怕罡风吹散了热爱

    万水千山总是情

    聚散也有天注定

    不怨天不怨命

    但求有山水共作证

    莫说青山多障碍

    风也急风也劲

    白云过山峰也可传情

    莫说水中多变幻

    水也清水也静

    柔情似水爱共永

    未怕罡风吹散了热爱

    万水千山总是情

    聚散也有天注定

    不怨天不怨命

    但求有山水共作证

    但求有山水共作证

    王儒觉得,自己接触到的所有粤语歌都非常好听;太喜欢了,全部应该努力学会。这首《万水千山总是情》还是上师专时的一次新年联欢会上听到的,从此大为着迷。刚上高中时候听过的《SH滩》、《霍元甲》里面的主题曲,听着也都是那样令人神往。那时候,王儒还完全不会唱歌,却已经萌发了极大热情和想要学会唱歌的强烈愿望。

    粤语流行歌曲,一般指香港的用粤语(GD话)唱的流行曲,由于香港的原创作曲家是GD人,又叫GD歌。一般所指是近代的“粤语流行音乐“。

    香港自1970年代起,由莲花乐队主音歌手许冠杰所带动的一股潮流,其后蓬勃发展的粤语流行歌曲;这一定义亦正符合了大部分1970年代或以后出生的香港人对“粤语流行歌曲“的认知范围。一如其他流行音乐,粤语流行曲是一种商品;一种反映某段时期社会面貌和价值观的商品。

    一般说法流行曲源于1950年代初期,但确切的源头仍然莫衷一是,有着不同的说法。惟初期的粤语流行曲脱胎自粤曲中的小曲,乃不争的事实。小曲是传统粤剧的过场谱子,除原有的GD谱子外,大量套用易于上口及流行的省语时代曲、欧西流行曲以至外郡民歌,填上粤语曲词,以粤曲的唱腔及配乐出现。

    1950年代前的香港社会结构大致可分三为阶层:上层是英格兰殖民政府高官、外资商行高层与一小撮华人商办与富商;中产阶层只占少数;下层是佣工、文员、和占大多数的劳动人口。

    各阶层的交往与流动不多,泾渭分明,绝少互相沟通。但1949年大量移民涌入香港,香港人口激增到250万人,是战前的四倍多。新移民之中,除了少数的资本商家和专业人士外,绝大部份都是操粤语的GD农村居民;在1950年初期,真正流行的音乐是粤曲。

    从粤剧滋生出纯演唱的粤曲歌坛,将全出粤剧化整为零,在民间流传,一般歌坛附设在茶楼之内,供人品茶听曲,消费尚算普及,平民可以负担,在五十年代初期,十分兴旺。

    及至1960年代时,也是香港粤语电影流行的年代,不少香港电影更卖埠东南亚等地而大受欢迎,谭炳文、邓寄尘和郑君绵等当时的电影演员均曾推出唱片。当时粤语流行音乐只是粤语电影的附属品,未能独当一面成为艺人发展的事业。

    而且一般香港粤语片中粤剧风格的唱腔亦不易受年轻人的喜欢,被认为是陈旧和市井的,好像“庙街王子“-尹光就是其中的代表。当时的大部份年轻人还是依旧偏好于英文歌曲和省语歌曲。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紫塞轶录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紫塞轶录》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紫塞轶录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紫塞轶录》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