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五十一章、首访赤峰(47)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紫塞轶录第一千零五十一章、首访赤峰(47)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所以我们大多人,便如民间俗语所传“大难来时各自飞”;赢的时候处处和谐,一输牌看着对方横竖都是鼻子不对人中,谁会自认比搭档水平差?我们当然都觉得自己的牌打得更好一些,自己犯的错更少一些。

    由此推断,如你开口指责同伴,潜台词就是:我嫌弃你水平差,到了我不能忍的程度,不说不行,我就要憋死了。诸位大牌,以及诸位正在大牌路上的准大牌们,世上太多的话把握不准还是不说为妙吧!

    如此纷杂吵闹的圈子,为啥还有众多群众乐此不彼深陷其中?只因我们身处凡世,人间烟火总是多过十里桃花,我们吵吵闹闹却不分手才是真。愿天下搭档们边吵边进步,继承“打是情骂是爱”的优良传统,一路到底不分开。

    上面这篇文章才是一针见血,搭档之间闹矛盾,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彼此很容易看到同伴的缺点;其实,很多时候甚至不是单纯一方嫌弃另一方。王亚峰经常指责王儒秀优越感,潜台词就是说,王儒总是自认为水平高于他。

    一般的搭档很难解决这隔阂(嫌弃同伴水平低),而王亚峰本人应该是有办法的。王儒一直非常念旧,而且并没有主动抛弃同伴的想法。他没必要纠结心里那个疙瘩,只要奋发图强,尽力尽快提高水平不就得了?

    而王亚峰的心,甚至比豌豆公主都要敏感;他总是锲而不舍地拼命为自己辩护,岂不知越是那样,人们对他的评价越低而且观感越不好。打桥牌的人,没有不出错的;下围棋也一样。错了,只能争取尽快认识错误,力求避免再出同样的错。

    面对各种批评时候总是第一时间想到辩解和反驳,经常嘴上不说但是心里也是这么想。怎么样克服这样的心理并正确面对批评?王亚峰是第一时间就会激烈与批评对抗,王儒虽然态度表面和缓,其实也经常不以为然。

    希腊神话中有一则故事:普罗米修斯用粘土创造人类之后,给每个人的脖子上挂了两个口袋,挂在身前的袋子装着别人的缺点,挂在身后的袋子装着自己的缺点。这则故事用以警示后人,我们往往容易发现别人的缺点,却往往会看不到自身的不足。

    当面对从身后而来的指责,我们通常会手忙脚乱,下意识的选择无差别抵御掉所有会对自身可能造成威胁的伤害——辩解、反驳。但非常遗憾,我们也会因此伤害到真心想帮助我们的朋友与长辈。每个人都有类似经历,分不清同事是劝诫还是下套,听不懂老板是教训还是责骂。

    但若干年后回忆,都会突然醒悟某某当年对我们所说的逆耳之言是发自肺腑,劝人向善。正确对待别人的批评,首先需要了解为什么我们会听不进去别人的建议。

    一、信赖偏见。观点一旦在脑海中形成,即使是偏见,我们仍然会用各种理由为之提供支持。说来不可思议,举几个例子便会感同身受:努力减肥的人,尽管有人提醒吃蛋糕会前功尽弃,但依旧会从“我就尝一下”开始吃完一整块。

    努力工作的人,尽管知道玩游戏会影响工作进度,但就“打一把”,往往会演变成愈战愈勇。喜欢抽烟的人,尽管吸烟真的有害身体健康,但依旧每天一包,理由既可以是缓解工作压力、也可以是今天朋友聚会高兴。

    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曾针对此现象做过实验,研究结果与常识相悖:人只会记住符合自己观点的内容,却忽视支持相反观点的论证,并且人们还会深深怀疑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内容。

    对于设计师而言,设计思维、创意、对用户需求的体察、人生阅历至关重要。设计前辈经常会建议大家多出去走走看看世界,并且留意身边的细节。

    但对于大学生,甚至已经入行多年的设计师依旧会对学习作图技巧与软件技术更感兴趣。“存在”偏见并不可怕,因为只要视角不同,不同的观点便会互为偏见。

    “信赖”偏见十分可怕,尤其是根深蒂固的观点,甚至会出于维护面子,而竭力为自己辩解。正好比大众更容易接受“写实艺术”,艺术家对“抽象艺术”更感兴趣一般。

    彼此都会更加信赖自己的见解,大众更喜欢看他们看得懂的,艺术家更喜欢表达他们所认同的。可如果艺术家想卖座就要接受大众的偏见将作品市场化;如果大众想读懂艺术,就要放下偏见,多逛美术馆主动接受熏陶。

    二、固守既有视野。朋友小W,SD人,本科就读于米省罗德岛设计学院(RISD)纯艺专业,归省后毅然决然选择了BJ发展,尽管家中在济南已经为他安排了当地最好的工作。

    于是原本应该是唠家常的亲情电话粥,变成了一场火药味极浓的辩论会,双方反复陈述观点,摆事实说道理,最后不欢而散,一个星期再无联络。

    这件事情,当小W说给他朋友听的时候,朋友也无从建议,因为双方都占理,结果都不会差:小W年轻有为,BJ有更大的舞台更多的机会给他施展才能;如果听父母话回SD便衣食无忧,想搞点自己的事情也随时可以,只不过机会较少,信息相对闭塞。

    明明都是好的结局,为什么还会出现如此相持不下的局面?通常,人做出判断的依据多半是建立在自己现有的认知与信息基础之上,大脑利用已知信息做出判断,但会完全忽视未知信息的重要性。所以,当对方在依据既有认知提出批评之时,听到的最多的一句是什么?

    “你们不懂!”没错,这就是问题所在。我们评价别人时的依据,往往是自己视野能够看到的事实以及掌握的信息,而正因彼此无法预见对方视野中的未来,而始终坚信自己的观点。

    上面两点,信赖自己的偏见、固执既有视野而无视他人观点,是很多人都有的情况。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紫塞轶录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紫塞轶录》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紫塞轶录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紫塞轶录》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