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零八章、决一雌雄(10)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紫塞轶录第一千三百零八章、决一雌雄(10)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分析告一段落。现在我们应该可以大致得出结论,为什么人家李红星、小金子显得非常自信呢?皆因人家确实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了好日子;两个人都是紫塞府成功人士阶层中的人。

    这样说来,追求名利本身,是人们堂堂正正的诉求;只是拼命与他人争斗,甚至不择手段,不管不顾,不理会是不是自己应该得到,就属于过分。凡事都应该适度,过分了显然都不好。

    比如说,小言本来是一个热爱下围棋的“好的”业余棋手,但他那份狂热显然太过火;为了下围棋,以至于自己生活都成为巨大的问题,无论如何也是不应该的。其实说起来,殷省古代很多有名棋手,生存情况也相当不理想。

    事业(或者工作)与娱乐,是相当于人生左右两腿一样的,缺一不可,而且决不能偏废。据记载,少数伟人确实是几乎没有娱乐的,皆因没有那空闲,几乎人生全部都奉献给了事业;比如说周总理,实在是令人敬佩。

    但是,那样的典型毕竟是少数人,不具备普遍意义。

    王亚峰曾经说,好东西人人都想要。伟人应该也符合那情况,只是,他们想要的,绝对与众不同。

    ***一手缔造了殷省共产党,他想要的,就是无数殷省先烈们为之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事业的成功,就是殷省变成焕然一新的新天地,人民当家做主,省富民强......

    周总理那志向赫赫有名,而且还比较简单。——为殷省崛起而读书!

    而普通人就简单太多了,老婆孩子热炕头,有钱花、有酒喝、有吃有穿再有点小面子,这样大概也就差不多了......还要啥自行车呀?追求不要太多太高远,才具必须要与志向相匹配。

    有句笑话人的话,是“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挺有意思的。

    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有的人“立长志”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就努力去践志,不屈不挠地去实现它;有的人“常立志”,经常说自己抱有这样或那样的理想,但不努力践志,不去实现它,实际上等于“无志”。

    东汉时代有年叫陈范的人,立志要“成大事,扫天下”。但他连自己的庭院也懒得打扫。为此,人们讥笑他,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这里也存在一个不那么明显的问题,许多人后来往往被讥讽为“无志者”,更有甚者干脆被称为“志大才疏”,为什么他们不能成为“有志者”,最终“事竟成”呢?

    再进一步,为什么很多人不能不屈不挠地努力践志呢?

    这问题看起来似乎不难,其实还是很复杂的。索性还是从头说起。殷省古语有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解释这个问题很有帮助。

    (原文)《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儒家“平天下“的终极目标,就是要达到天下均平的社会理想状态。但这个“均平“或“平均“却不是现在人们所理解的那个平均主义的“平均“,不是绝对的量的均匀,而是一个表示合理、平衡、公正、公平、秩序、和谐等意义的内涵丰富的概念,就基本含义来说,它更多的是一种在等级秩序基础上的平等和公平。.

    全文在阐释“平天下在治其国“的主题下,具体展开了如下几方面的内容,一、君子有絜矩之道。二、民心的重要: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三、德行的重要:德本财末。四、用人的问题: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五、利与义的问题: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

    所谓絜矩之道,是与儒家所强调的“恕道“一脉相承的。

    如果说,“恕道“重点强调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将心比己方面,那么,“絜矩之道“则是重在强调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方面。

    如孔子对季康子说:“当政者的德行好比是风,老百姓的德行好比是草,只要风吹草上,草必然随风倒伏。“(《论语-颜渊》)世道人心,上行下效。

    关键是看你说什么,提倡什么,做什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领袖的力量更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当政治国的人必须要有“絜矩之道“。

    关于民心的重要性,已经是古往今来都勿庸置疑的了。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不过,启发虽然是勿庸置疑的,但纵现历史,却往往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才会有王朝的更迭,江山的改姓,当政者“为天下僇“。

    德行是儒学反复记述、强调的中心问题之一。把德与财对举起来进行比较,提出“德本财未“的思想,尽管从儒学的全部治国方略来看,也有“先富后教“(《论语-子路》)、“有恒产者有恒心“(《孟子-膝文公上》)等强调经济基础的思想,但总的说来,重精神而轻物质,崇德而抑财的倾向仍是非常突出的。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紫塞轶录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紫塞轶录》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紫塞轶录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紫塞轶录》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