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的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平凡境界好好的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一切的存在,都是合理的!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看完《人民的名义》,这是我的体会!

    是啊,如今的社会,存在太多的认知都和你原本理念相悖,很多所谓的“道理“都一而再再而三地冲击着你的世界观。你纠结,你苦恼,你不知道怎么办,来自社会的危机感又总是扑面而来,生存迫在眉睫,似乎不适应这个社会,你就没法活下去。

    你觉得不行,你必须跟得上社会的节奏,于是你变得功利,世俗,不择手段。

    后来你发现自己:变成了曾经最讨厌的那种人。

    日子是过的舒服了,可你的内心,却沦陷了。

    价值观正确,是非观明晰的人往往在如今的社会难以生存,他们会煎熬,会难以取得快乐,可他们无法辜负父母与恩师所教导的正直善良,无法丢弃做人的尊严,无法改变自己坚贞的内心,所以他们必须和整个社会斗争,守着道德感和全世界抗衡。即使粉身碎骨,也不做这个时代的祭品。

    请倔强地走你自己的路吧,别让时代的悲哀,成为你人生的悲哀。

    好多时候,是自己把自己折腾累了,自己把自己纠缠烦了,然后,这个自己挣脱不开另一个自己。坑其实是自己挖的。光阴的泥淖里,多少人,都自己逗着自己玩。

    看起来,一个人把自己交给痛苦,比交给快乐更容易一些。

    这个世界上没有愿意自讨苦吃的人,但多少人每天都在自讨苦吃。也就是说,你还没与这个世界真刀真枪呢,先在心底里,与另外一个自己厮打到不可开交。

    如果生活没有对你曾经犯下的错误做出惩罚,你要告诉自己,这是宽恕。但不要因此而得寸进尺。或者说,你不能因此而欺负生活,给脸不要脸。生活不想以此纵容谁,只是想让所有人明白,谁也有犯错误的时候。

    有的人等到生活开始惩罚自己了,才想起后悔。这样的忏悔,不值得原谅。从无意犯错到故意犯错,应该推敲的不是人生,而是人性。为恶的人性辩护,本质上就是怙恶不悛。也不要把这一切推给命运。既然所有的结局,开始就已经料到。所有的惩罚,都是水到渠成的铺垫。

    不要让命运为你的贪婪埋单。在欲海里浮沉的人,个个都是亡命徒。为欲望亡命是已经注定了的结局。

    这个世界,有侥幸,但不宽恕侥幸。不要把自己一步步拖到付出代价的境地。生活中一切的罪与非罪,罚与非罚,良心会有知,光阴会有知,天地会有知。

    不去欺负生活,生活自会安妥地待你。清白干净的灵魂,特征只有一个:无愧过往,不畏将来。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难败:太要面子的人和太不要面子的人。太不要面子的人是不怕败,太要面子的人是不敢败。

    虚荣的人属于后一种。

    由于太在乎面子,虚荣的人终会被虚荣所伤,但无论多深的伤,虚荣又是最好的创可贴。因为,于他们来说,一方面怕别人看不到自己的好,另一方面又怕别人看穿自己的不好。

    于是,虚荣很好地炫耀了自己,也妥善地遮掩了自己。

    只要能在人前风光,心底受多深的伤也愿挨着。虚荣的人,一辈子,为了这点荣光和浮华,透支着人生太多太多的东西。然而没办法,相比于取悦自己,他们更愿意取悦世界。因为,只有在别人的艳羡和嫉妒里,他们才能找到自己,才会找到快乐。

    这里引用道德经里的一句话:

    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注释

    信言:真实可信的话。

    美言:赞、夸饰之辞。

    不积:不自私,没有占有的欲望。

    利而不害:使万物得到好处而不伤害万物。

    解析

    真正善良的人,绝不会与人争论是非,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和功过是非不进行争辩,他们虽表现木讷但是非分明,虽看似愚钝但心如明镜,他们不善于论人,也不善于为自己争辩,一切尽在不言中。老子称这些不善于用花言巧语来争辩的人是完善的,其本质也是善良的。我们常说“言多必失”,言语发展到今天,其作用大大超过了原始意义上的生存需求,它已经发展到现代意义上交流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尤其在社交场所,言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这一点谁也不可否认。在老子看来,言语的负面作用比正面作用大,这是他所处的时代背景造就的,无可厚非。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老子绝不是要我们都成为哑巴,他只是强调言语上升到‘善辫”这一层次所出现的弊端,他将言语和人的善良本质联系起来不是没有道理的,这在今天看来依旧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获得知识的博与专,老子自有他自己的见解,他称“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直到现在仍未休止,一般意义上的知识的广博和专精是不能说明老子的理论的。老子在这里强调的是对道的把握 ( 真知 ) 和多闻 ( 广博 ) 的辩证关系,在老子看来多闻并不能真正地明白道,明白道的人并不靠博闻而得。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这句话让现代人看来实在是荒唐可笑,自己的东西给了别人怎么就更富有了昵?在这里我们从精神物质层面上来解释,自己的东西 ( 物质的、有形的 ) 给予了别人,自己东西是变少了,但自己的精神财富 ( 无形的 ) 却上了一个台阶,给予了别人却换来了自己内心的充实,这难道不叫做自己变得更富有和充足了吗?

    “天之道利而木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是整部《道德经》的总结,老子以一句极富鼓动住的话结束了五千言。

    看啊,苍茫的天地之间,人类就如同浩瀚大海里的游鱼,成群结队,大小不一。我们要参与竞争要被强大的对手吞噬,我们要成长、衰老、消亡,我们都喜欢生而讨厌死,因为生是幸福的,抬头看天上的星星,低头看草叶上的露珠,这一切都是那么的让人欣喜和感动。天地给予我们的绝非仅仅这些,这些美丽的事物是天地给予我们的礼物,它无私地给予着,让我们人类尽情地享受若它带给我们的美好,它不要求回报,更不用说去伤害我们了。圣人也是如此,他只是默默地奉献而不要求我们的回报,他和万物没有纷争、没有打斗,只有奉献、没有索取,更没有欲望和妄为。这是多么幽远、高深的境界,但他看起来又是这般的普通!

    看到这,

    一定要好好的,

    不要变得连认识自己都不认识了!

    后来你发现自己:变成了曾经最讨厌的那种人。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平凡境界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平凡境界》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平凡境界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平凡境界》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