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篇:王位之争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秦国传正文 第5篇:王位之争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关于伯益继承王位的故事,分三个版本。

    哪三个版本?

    版本1:禹实传位于启。

    版本2:伯益自失王位。

    版本3:伯益让位于启。

    先说,版本1:禹实传位于启——

    禹,很黑。

    什么意思?

    你别看他把王位传给了伯益,其实,他一点都不想把王位传给伯益。

    不想传给伯益,那想传给谁?

    他的儿子——启。

    既如此,他为何不直接把帝位传给启?

    他不能这么做。

    为何?

    原因有二。

    原因⑴:伯益的势力很大,威望很高。

    皋陶、伯益父子对天下的贡献,可以说,不逊于舜禹对天下的贡献。

    这,都是大家看在眼里的。

    伯益的功劳、能力,都配得上这个王位。

    而且,伯益是大家公推出来的储君,大家都挺他。

    所以,禹,不好不尊重大家的意思。

    原因⑵:禹的面子上,挂不住。

    面子上挂不住,什么意思?

    先不说,启有没有当天子的能耐,他就是有,禹,也不好传位给他。

    为何?

    因为,启,是他的儿子。

    一直以来,王位都不是某人私家的,而是大家都可坐的。

    只要有能力,谁,都可以坐这个位子。

    天下,是公天下,大众的天下;而不是家天下,私人的天下。

    新天子,一般也都不是,老天子的儿子。

    而假如禹,他突然把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

    那……也未免……太难看了点吧……

    观众的眼睛,都是雪亮的。

    到时候,别人难免会说闲话呀。

    用杂言说:传给自己的儿子,什么玩意儿!天下是大家的,凭什么就你家可以做主席!俱往矣,数天子帝王,还看姒家(禹姓姒)!何时王位突兀换个家,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用五律说:天王盖地虎,老子盖儿子;海内存父子,王位若比邻;床前明月光,姒家要发光;烽火连三月,王位在一家。

    用七律说:大弦嘈嘈如急雨,不及我爸是大禹;小楼昨夜又东风,王位又到姒家来;两个黄鹂鸣翠柳,我连王位都没有;王位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王位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

    总之,各种吐槽、各种调侃、各种唾骂,都会纷沓至来、连绵不绝,直把禹喷得,无地自容。

    综上,禹,不能传位给启,他只能传位给伯益。

    晚年,禹让位于伯益,然后,自己退居二线了。

    但,禹,会就此而善罢甘休吗?

    不会,绝对不会!

    禹虽退位,但,他却在暗地里,扩大姒家的势力,帮助启培植党羽。

    禹希望:将来,启可以靠自己的实力,取代伯益。

    然而,伯益这傻小子很年轻,他竟还不知道禹的套路。

    他接过王位后,就是埋头苦干,除此之外,没有别的活动了。

    哪些官员被掉了包,哪些官员抱成了一团,他屁都不知道。

    三年之后,伯益翻开百官花名册,突然发现:官员全姓姒。

    然而,为时已晚:启把他KO了。

    引:禹授益而以启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益也。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战国策·燕策三》

    这,是版本1:禹实传位于启。

    再说,版本2:伯益自失王位——

    禹很纯洁,他是清白的,他并没有搞鬼。

    他确实,是想把王位传给伯益。

    可是,奈何伯益扶不起:他最后失掉了王位。

    怎么丢失的?

    原因众多。

    原因⑴:伯益跟他爸爸皋陶一样,都是法官。而且,他们执法甚严。所以,伯益得罪了好多人(如商鞅得罪秦国贵族一样)。

    原因⑵:伯益辅佐禹的时间,并不长。大家对他的信任度,不够。大家更相信,禹的儿子——启。

    原因⑶:姒家势力大,姒家人都力挺启。可是,伯益没家底,背景不咋地。

    原因⑷:启是政坛精英,他的能力很强。而且,他还是禹的儿子。所以,百官都纷纷倒向他。

    最后,大家把启扶上王位了。

    那,伯益呢?

    被当狗一样,赶下来了……

    引: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位,是为夏后帝启。

    ——《史记·夏本纪》

    这,是版本2:伯益自失王位。

    再说,版本3:伯益让位于启——

    禹挂了,三年丧期满了后,作为储君的伯益,要正式继位了。

    但,伯益没有立马继位。

    为何?

    伯益不想继位吗?

    不想,不想才怪!

    那,伯益为何不继位?

    作秀。

    什么意思?

    送礼,大家都知道。

    不管是逢年过节送礼,还是求人办事送礼,别人给你送礼,你能推都不推一下,伸手接过来就是吗?

    你要伸手接过来就是,那……这场面就……太难看了……

    这也说明:你这人……很没素质……

    送礼收礼的程序,一般都是这样的……

    老李:老王,我给你买了盒脑白金。

    老王:你真是的,人来了就可以嘛,还带什么脑白金呀。

    老李:这算是我的一片心意,你就收下吧。

    老王:唉,不能不能,这怎么行呢!

    老李:哎呀,你就别客气了,赶紧收下吧。

    老王:不行不行,这太难看了。

    老李:老王,你要不收下,可就不拿我当朋友啊。

    老王:我就是因为拿你当朋友,所以才不能收啊。

    老李:朋友之间,还那么见外干吗?

    老王:总之,我就是不能收!

    老李:老王,你不收,我可就不进你家门了。让客人待在门外,这就是你的待客之道?如果是这样,那,我以后再也不来看望你了!

    老王:哎呀,老李,你别生气,我收下不就是了。

    你看看,这七推八推的,都TM快推到过年了!

    搞得好像,老王最后收下这礼,心里有多不愿意一样。

    老王,真的不愿意收吗?

    不愿意,不愿意才怪呢!

    其实啊,老李心里清楚:老王想收下;老王心里也清楚:老李知道我想收下。

    俩人的心里,都跟明镜似的呢!

    老王用的哪条套路,老李知道;老李装的什么B,老王也清楚。

    可是,老李,还是得顺着老王的套路走:硬塞;老王,还是得配合老李装B:推让。

    为何?

    因为,礼节。

    这礼节,说好听点,叫客气;说难听点,就是做作。

    我从小就觉得:大人的这种礼节,很作。

    但,即便作,这礼节,还是不能少。

    为何?

    因为,伸手拿过来就是,那场面……真的太难看了!简直不忍直视……

    禅让,如同送礼。

    作为收礼方的储君,也得客气,也得推让,也得装出一副,极其不愿的样子。

    伯益,就是想用肢体语言,告诉所有人:看见没,这不是我要继位,是他们硬逼着我继位的,这不能怪我,我也是被逼的!

    所以,伯益不是不想继位,他只是不想直接继位,想间接继位,想被人,“逼”着继位。

    于是,伯益就躲到,东夷箕山的南面,他对人说:我不继位,谁也别来烦我,不然我跟谁急!

    伯益还等着,有人抬着八抬大轿,来请他去做天子。

    然而,理想很现实,现实很骨感。

    伯益猜得中这开头,却猜不中这结尾。

    咋了?

    伯益这一让,让出问题了。

    出什么问题了?

    这让出去的帝位,最后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具体怎么回事?

    伯益不做天子,那,他把王位让给了谁?

    禹的儿子——启。

    按照那送礼收礼的程序,启,得推让的。

    可是,启这人,很没素质。

    他才懒得推,他上来就是一句:那我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因为伯益不在,而且,启是禹的儿子,所以,大家就立了启为天子。

    于是,启,就这样,坐上了王位。

    头条传到伯益的耳里,伯益气得脸发绿,他暴跳如雷:我TM让个鸟蛋呐,我这不自己找抽嘛我!姒启,你个王八蛋!你还真不客气哈,我就跟你客气客气,你还当真了?把王位让给你,你推都不推就接了。你妈拉个B!给你点颜色,你就——开——染——房!

    于是,一肚子火的伯益,马上收起自己的伪装,亮出自己的本色:赶紧下山集结军队,准备把王位夺回来。

    这个,启,料得到。

    而且,别说伯益动手了,他就是不动手,启也得干掉他。

    为何?

    因为,伯益,是法定的、正统的储君;而启,他的王位,不算正统。

    伯益,对已坐在王位上的启来说,是个巨大的威胁。

    不干掉伯益,启睡觉都睡不好。

    所以,启,有一亿个理由干掉伯益。

    于是,启集结了军队,很快来到了箕山。

    随后,两方在箕山,打了一仗。

    战争的经过,是怎样的?

    Sorry.

    咋了?

    史书无载。

    过程无载,但,结果,很明确。

    结果怎样?

    地方干不过中央:夏启胜了,伯益败了。

    引: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

    ——《史记·夏本纪》

    这,是版本3:伯益让位于启。

    三个版本,哪个真?

    不知道,真的不知道。

    我不是专业者,没那能耐装B。

    如果你真要我给个说法,那我只能说——

    版本1中,禹坑伯益,应该真吧。

    你要问我为什么?

    我只能说:凭感觉。

    什么感觉?

    政坛,水太深……

    版本2,我不太信。

    版本3,应该最真。

    为何?

    因为,伯益、启那种追求王位的丑陋面目,比较符合人性。

    自己的看法,只能说这么点了。

    不然,我这B格,就要降一个档次了……

    其实,哪个真,哪个假,这,不重要。

    重要的,是什么?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秦国传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秦国传》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秦国传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秦国传》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