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六六 变法啦!(一)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重塑国魂二六六 变法啦!(一)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

    一八九六年五月十五,京师。

    紫禁城丹墀下,文武百官黑压压跪了一大片,在聆听上喻。光绪身着只逢祭祀大典才穿戴的皇帝顶戴,扫了最后一眼手中的《明定国是诏》,而后用激动得有些颤抖的声音缓缓说道:“朕以为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流弊所至,徒蹈宋明积习,于门户纷争中更加削弱了国家的力量。因此,朕特别明白宣示,从今往后,朝廷内外大小诸臣,从王公贵族一直到普通的士人和庶民,都应该变法维新,努力向上,发愤为雄……”

    随着光绪坚定的声音在紫禁城回响,阴霾了一年多的北京街头,仿佛一瞬间阳光灿烂了起来。

    “变法了!维新了!”一群年轻的士子,拿着手抄的“明定国是诏”,奔走相告。.

    而一个身穿蓝衫,五十余岁的读书人,更是热泪奔涌,举手向天高呼:“皇上英明!我大清有救了!”

    士子们情不自禁地一齐欢呼:“皇上万岁!万万岁!”

    甲午一战,谁也没有想到小小日本把诺大的大清国打了个满地找牙。陆军屡战屡败,水师更是全军覆没。倘若不是出了个活曹操何绍明,天知道到底要割多少地,赔多少银子给小日本。试想,连小小日本都能欺负大清成这样,眼瞅着小日本得了便宜,其余列强能不眼红?恐怕立刻就会接踵而来,将这个破败的大清国瓜分个干净。

    读书种子们惶恐了,不安了,谁都知道随着大清被人家扯掉最后一块遮羞布,恐怕蜂拥而至的瓜分潮就能让诺大的国朝亡国灭种!局势如此,该怎么办?唯有变法!

    甲午战败之后朝廷要变法的风声便传了出来,可整整过了一年,出了编练新军,楞是没什么动静。.大家伙儿只当是那位老佛爷又在横加阻挠,只是百折不挠地一遍遍上书恳求。到了今天,总算有了结果。这让读书种子们如何不振奋?

    路旁的人们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呼啦”一下子涌上来,抱小孩的妇女,街头的闲皮,过往的行人,挤得个水泄不通!旁边,一个赶着驴车进城的乡下人急得站在驴车上,踮着脚,伸长脖子,拼命想看个究竟。

    “三老四少,这帮读书种子又闹腾什么?不会再来一回公车上书吧?”

    “上什么书?诏书上写得清楚,大清要学洋鬼子搞变法。康有为一个小小的户部主事,愣是授了上书房行走。.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更是当了四品的军机章京,这放在早先可就是宰相!”

    “洋鬼子有什么好的?呸,都是一帮二鬼子!”

    “付老六,听说这一变法,头一号就是废了旗饷……你趁早找条出路,要不跟着老诚王家那小子当车把式得了。”

    “姥姥!这祖宗定的规矩,他康有为要是敢擅改,老子就跟他拼了……”

    这边儿说的热闹,而那头却总有些懵懵懂懂的人四处打听:“啥是变法?”

    明定国是诏一颁布,已经在京师酝酿了年许的风潮,骤然如同排山倒海一般发泄了出来。“老佛爷不主事,皇上掌权了……”“康党深受皇上宠信……”等等之类的消息漫天飞。.随大流的墙头草,这会儿都瞧明白了风色。这回看来皇上是真得权了!在此之后,各式各样的实力团体或个人,大小的官员都行动了起来,要么四处探听确切的消息,要么就是四处拜门。

    谁都知道,变法开始,就意味着整个朝廷势力的重新洗牌。这个时候绝对不能站错队!而更多的小吏,则已经迫不及待地涌向了南海会馆。

    这两天南海会馆门口车马罗列,往来宾客不住,宅子里头的闹腾声打早起一直能闹到后半夜去。和头些日子简直天地之别。康党人等,纵使一个个都透着一股子振奋之色,两天折腾下来也都有些吃不消。到后来黑着眼圈的康有为干脆来了个闭门不见。用康圣人的话是:“康某上书奔走之际,他们在干嘛?变法可要不得投机钻营之徒!”

    一名小吏瞧着南海会馆大门上贴的告示,气得鼻子差点儿没歪了:“狂妄,狂妄至极!”同来人等,轻浮一些的都开始跳着脚骂人了,而那些老成的,则悄没声地溜进了自个儿马车,临走朝着会馆投去一丝轻蔑:“刚上位就把人得罪光了,老子就瞧着你康有为能折腾多久!”

    外头骂声震天,里头康党子弟一个个吹捧着自个儿老师品性如何端正,殊不知这会儿已经将人得罪光了。.天知道,得罪了所有人,就他们这几个书生能变什么法!

    外头风起云涌,紫禁城里头却是一片忙碌。勤政殿外,虽已深夜,这里仍是灯火辉煌,一派紧张忙碌景象。提着灯笼的太监们一溜小跑着,匆忙往返,传递着各种文件。.

    殿门口则乱糟糟聚集了一大群各部官员,两名当值太监尖着嗓子对他们不停叫喊:

    “芦汉铁路的工程报表送到没有?皇上急着要看!”

    “送到了!”一名官员举起报表。

    “快呈上来,皇上急着要看!”

    “詹事府的人员编制实数统计出来了吗?”

    “统计出来了……”

    “统计出来了你还在这里磨蹭什么呀?还不送进去……”

    勤政殿内,也挤满了官员,不过没有殿门口那样喧闹。

    御案上,各种奏折和文件堆得像座小山,光绪只露出个头部。

    官员们手中都拿着拟好的喻旨或奏折,排着队,依次向光绪报批:“禀皇上,命陈宝箴、刘坤一在上海试办机器制造局的喻旨已拟好,请皇上御览!”

    光绪接过喻旨,仔细看一遍,郑重地盖上皇帝之宝,交给身旁同样是排队等候的太监,“立即发出!”

    “嗻!”太监接过喻旨,飞快去了。.

    又一个官员:“禀皇上,命刘坤一、张之洞试办商务局的喻旨已拟好,请皇上御览!”

    光绪接过喻旨,仔细看一遍,郑重地盖上皇帝之宝,交给下一个排队等候的太监,“立即发出!”

    “嗻!”

    “禀皇上,命各省陆军改练洋操的喻旨已拟好,请皇上御览!”

    “禀皇上,命各省挑选学生赴日本留学的喻旨已拟好,请皇上御览!”

    ……

    “禀皇上,这是遵圣意重拟的裁撤詹事府等六衙门的喻旨,请皇上御览!”

    光绪接过喻旨,又拿起刚送到的报表道:“朕刚才看了詹事府的人员编制实数,冗员之多,令朕吃惊!其余如通政司、光禄寺、鸿胪寺、太仆寺和大理寺也一样,光吃饭不干事,像这些个衙门,还留着它干什么?不但要裁撤,而且要裁撤得干干净净!”

    “皇上圣明!”

    “好,下一个!”

    “禀皇上,这是芦汉铁路的……”

    光绪打断他,“朕已经知道了,传旨,叫盛宣怀立即赶赴芦汉铁路督办!还有,粤汉铁路、沪汉铁路都由他去督办,告诉他,越快越好!”

    “禀皇上,这是康有为上的请创设京师大学堂的折子!”

    光绪接过折子,脸上露出了笑容,道:“开设学校的事,康有为上过几次折子了。..朕以为,这是个大事,好事!京师大学堂,按洋人的叫法,就是北京大学!北京大学的校长,朕的意思想让严复担任……”

    官员们一阵茫然,然后开始窃窃私语……

    光绪脸上的笑容收敛了,“看来,你们许多人不知道严复是谁了?看过《天演论》的站出来!”

    一众臣子楞了好半天,总算有那么三四个官员站了出来。

    “好,总算有几个人看过。”光绪点头,对其他官员道:“严复就是《天演论》的译著者啊!由他来当北京大学的校长,是最合适不过了!”

    “谨遵圣意!”

    “那就这样定了。.”光绪又吩咐身边太监,“立即刊印《天演论》一千部,分发在京文武官员!”

    “嗻!”

    “禀皇上,命各省督抚禁止妇女缠足的喻旨已拟好,请皇上御览。”

    光绪接过喻旨,看了一下,说道:“妇女缠足,乃是千年陋习,光靠禁止恐怕不行,还得劝阻和诱导。说着,他拿起朱笔,在喻旨上加上“劝诱”二字,又自己念了一遍:“命各省督抚劝诱禁止妇女缠足”,这才放下朱笔,盖上皇帝之宝。

    “当!当!……”墙上的自鸣钟敲了五响。

    “怎么,快天亮了?”光绪一惊,站了起来。

    官员们都以为他要宣布散朝,许多人情不自禁吁了一口气。谁料光绪只是站起来舒展一下身体,又坐下,批起折子来。

    贴身的太监看不下去了,上前劝慰道:“圣上,朝政固然要紧,但龙体也要紧啊……这都天亮了,您是不是休息休息?”

    难得地,光绪这会儿心情舒泰,竟然没有开口训斥。而是微笑了一下,“时不我待啊!”继而皱眉询问道:“《明定国是诏》发出去快一天了,各地督抚可有回音?”

    下头一众官员左右询问一番,齐齐摇头。

    光绪苦涩一笑,而后略有些失落地又埋头批起折子来。局势如此,朝廷也就有个名份,早就失去了对天下督抚的约束,各地督抚如今都观望着风色,更有不老少人以北地何绍明马首是瞻。光绪这会儿心里头七上八下,生怕何绍明来个通电反对,而后紧跟着反对如潮。这会儿他是又兴奋又害怕,实在没了睡觉的心思。索性将自个儿埋在案头折子里头……

    不管怎么说,光绪二十六年五月十五日,比历史上整整提前了两年多,清廷颁布《明定国是诏》,维新变法开始啦。从一开始就比历史上还要急躁的变法,天知道,这回到底能不能支撑上一百天。

    本书首发。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个,都会成为作者创作的动力,请努力为作者加油吧!

    \****/]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重塑国魂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重塑国魂》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重塑国魂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重塑国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