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戴琳的幸福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若叫眼底无离恨36、戴琳的幸福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戴琳从报社的宿舍搬走的时候,并不用人帮忙,她的行李很简单,两箱子衣服,一个笔记本电脑,一个小包。

    对于一个写手来说,太多的行李是累赘,太大的地方是浪费。有时候戴琳真还就觉着,当一个写手,真是对世界最大的馈赠。这个伟大的时代就是洒池肉林的时代,物质生活已经极大的丰富,相比之下精神生活反倒显得过于贫瘠了。既节约资源,又节约空间,而且为社会生产精神粮食。

    这些是戴琳迁往花园街小区的时候,坐在出租车上想的。

    那天甚至库万都没有帮她的忙,而袁散也没有在这么一个重要的日子接她。

    因此,那时候戴琳把袁散恨的牙痒痒,袁散是一个没有仪式感的人,这让戴琳感到了些许地失望。但是戴琳不想明说,也许真的如同袁散说的那样,她也只消十元钱的“的”费就能解决问题了,完全没必须再消耗袁散干活的时间。

    在出租车里堵车的时候,戴琳的眼睛湿润了,她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哭,她只是想哭。不像是从胖婶的出租屋出来的时候,那时候她和现在正相反,那时候,她哭得都不想哭了。所以才想起了找个职业,临时工也行,于是到了报社。

    事实上报社的生活是不错的,戴琳虽然工资比正式的人员低,但她也有自己的优点,那就是她是临时工,没有人十分在意她的存在,早上点名不点她,她是记者,她完全可以说自己去采访某某某了,有时候甚至可以说自己去外县采访去了,然后关掉手机,一两天找不到人,因为她是记者。单位对她工作的成败,归根到底是要看她的文章在晚报上占了多大的版面,写得质量如何,只要稿子的任务能够完成,就没有人再计较她的存在。因为她是临时工。

    戴琳很爱报社的工作,自由,时间可以自己支配,而且起初的时候,因为采访涉及到方方面面,每天遇到的是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人,忙忙碌碌,充实了戴琳的钱包和生活。

    边疆是个神秘的地方,戴琳虽然从十八岁就出来投奔了岳阳,其实多数是在岳阳租住的地下室住的,她的活动范围就是那地下室周围的两三条街。戴琳是一个外地女子,到鸟市生活了N年,其实和袁散一样,是一个根本看不清鸟市生活的人。可就那个生活,当年的戴琳就是满足的。爱情最动人的地方就是她对爱的憧憬,即使是凄清,也是充满诗意的。

    而当了记者以后的戴琳,由一个中了爱情病毒的病人从地下室里走了出来,走到了戈壁、沙漠、胡杨林,走到了草原、田野、草原,她是报社里最为忙碌的人,但她觉得自己很幸福。

    因为,从前她为了爱,丢掉了整个世界,而现在,她的爱丢了,她才开始真正认识了天地、生活。

    两个月前,戴琳去一个叫巴尔鲁克山的地方采访,采访一种羊,采访一座桥,采访一个人。那羊、那人、那桥叫巴什拜。

    巴什拜羊是一个地方良种羊,体格略小于阿勒泰羊,但被毛品质优于阿勒泰羊。巴什拜羊以前主要产于裕民县境,那是一个全国级贫困县,但山地草原景色静美,天蓝地绿,而在那山谷之间,常有一些成片连接的野花山谷,有的叫芍药谷,有的叫巴旦杏林,这些古老的植物都盛开在偏远的边境山区,无人问津的地方,开得那样地放肆。据说那山里也有游牧民族祖先的壁画,后来被当地人圈起来保护。这引起了戴琳极大的兴趣,非找那个当过历史教师的老头儿做向导,前去观摩。老头儿是很有趣的,指着那些个生殖器显得粗大的壁画对戴琳说,看,这些个壁画上的这些场面,有不少都是直接描绘那些场面。展示了草原民族的生殖崇拜。

    戴琳听着这些,做着记录,这些与别处的这些个遗迹大同小异,最让戴琳惊讶的是,下山的时候,向导老头儿对戴琳说,给她在山上讲的那些话都是旅游开发的时候培训过的教材,事实上,按他自己的理解,哪里有什么生殖崇拜啊!压根儿就是民族小巴郎子在放羊的时候,没事儿可干,胡写乱画的。对于这一句话,戴琳觉得才是最真实的,惊得戴琳半天合不拢嘴。

    巴什拜一个边疆小县著名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开明人士。后来曾做过那个地区的第一公署专员。他的一生有几件事儿是值得骄傲的。年轻时放羊的巴什拜,阴错阳差地使当地的野羊与家羊一起杂交出了一种新的羊,而恰恰是因为这种羊的肉质鲜美,外形独特,让巴什拜富裕起来。于是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时期,为苏联捐赠了500匹鞍具齐全的军用战马。之后在抗战期间,抗战期间他满怀爱国之心,为抗战前线捐献了一架飞机。同时投资在家乡的额敏河上投资修建了巴什拜大桥。

    戴琳把巴什拜的事迹写在了鸟市晚报上,世纪初狂野的鸟市人,正愁找不到地方去撒野,于是巴什拜就成了他们争相前去追寻的目标。

    不久巴什拜那座木制的大桥被重修了。当年一代英雄巴什拜也只剩下坟堆。后来,去的人多了,当地修建了巴什拜的墓碑,再后来甚至是纪念馆。

    但这些都不是最大的成果,最大的成果是巴什拜羊名声大噪,一时在鸟市疯狂起来,鸟市到处的夜市、馆子,都说自己的羊是巴什拜羊。后来听说,甚至远销港澳地区。越发促进了巴什拜羊形成了产业集群。

    那个边境县的领导们,特邀戴琳去参加巴什拜羊分割包装线的揭牌仪式,对她的贡献大加赞赏。并确定了大力发展特色旅游的策略。

    戴琳在那锣鼓喧天、彩旗飘扬的气氛中,与当地的主要领导一起走上的红地毯,她用颤抖的双手拿起那锃亮的剪刀,剪下那鲜红的花。

    那时的戴琳内心充满了忐忑,眼泪涌在眼眶,她双手捧着那剪下来的大红花,举向蔚蓝的天空,以心中最圣洁、最崇高的仪式来为当地祈福。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若叫眼底无离恨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若叫眼底无离恨》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若叫眼底无离恨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若叫眼底无离恨》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