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过年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三重生第四十九章 过年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第四十九章过年

    来到乡下已有一个多月,却还没有真正了解过农村生活。这几天坝上的稻谷都已经收割完,只剩下那些零散的稻草人,农民们又把稻草人收拢来堆成一轩轩,远远看去就像蒙古人住的帐篷一样,过了一段时间又把轩推倒,然后把谷草捆成一捆一捆的挑回家里搁着喂牛,再过一段时间,稻田里就只剩下谷桩,那谷桩一簇簇整齐地在田里排出一条条纵横交错的线,像小孩子用的方格本似的。

    本以为收取了稻草农民们就可以安安逸逸地坐在家中过一个冬天了,可没想到,天气刚开始冷下来的时候,农民们又开始在田里忙碌,忙着种油菜,孩子们下午放学后也到田里去帮忙,一天到晚总能听见田里传来的忙碌声,境况如诗言:

    ------------------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王维《渭川田家》

    -------------------

    每天从田里归来,吃晚饭,大人们就在院子里闲茶,小孩们却早早地挤到电视机下面看‘天龙八部’去了,偶尔有大人会有事无事地朝屋里的孩子们喊道:“学生娃儿些不注意读书,一天就知道看电视,看你们放学的时候从学校里弄个‘0’鸡蛋回来过年,看谁还发压岁钱给你们。”孩子哪听得进去大人们的话,早被那丐帮帮主乔峰给迷得连眼睛都舍不得眨一下。

    老头们喜欢看云南山歌带,孩子们又偏不喜欢,这样看电视的就分成了两派,一派是儿童派,一派是老年派,有的时候两派为了看各自喜欢的影视,就会争起来,不过经常是老年派处于下风,只有等孩子们上学去了,老人才得在广播上放他们最喜欢听的云南山歌,那声音在村庄周围的山谷里来回荡响。

    这里最冷的季节是十一月到十二月这两个月,读书的崽崽们都放学回了家,油菜也种完,稻田里一片葱绿,人们几乎没什么事做,一天就邀着一家子不管是大人还是细娃,早上把牛赶到山上去,中午砍柴回家,每天都有一路路农民扛着柴从当门的路上过,有的人家有车,会在山上坎一大堆柴堆在公路边,然后叫车子去一车送到家门口。

    这段时间里,不少孩子的手都会被冻坏,有的大人手上还会龟裂,但他们都不在乎,他们在乎的是赶快把柴堆起来,等来年有烧的,因为开春就要忙农活。

    快要过年了,在外地打工的人都回了家,村上更加地热闹,人们都在忙着打理过年的事。

    到腊月十几,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着杀过年猪,杀猪的时候会请附近的亲戚朋友吃泡汤肉,萧子炎和金诗涵、谭中月和叶蓉蓉几乎天天被请去吃泡汤肉,村上的每一家几乎都请了他们。

    腊月二十五是一年来最后一次到大兴赶场,大兴这个场五天赶一次,一年七十二场,最后一场称它为‘呼应’场,这天赶场的人特别多,因为大家都这个时候去准备年货,街上几乎是人山人海,肩并肩,脚跟接脚跟,没有一个轻松的空隙。

    街上到处都摆着年货,吃、喝、穿、玩的东西都有,小孩子玩耍的东西特别多,也特别花样,人海里,人们买着各种各样的东西在手里拿着,整体看去就上春天山上开着的各种各样的花。

    赶呼应场的这天,一早谭中月就起来洗的车,把车洗的干干净净,吃了早点就驾车载着一家赶场去了,车上挤着和谭中月一起算有八个人,分别是萧子炎、金诗涵、叶蓉蓉、田华田济兄弟、谭雪谭洁姐妹,却说这谭雪不仅人长得比姐姐还乖巧,性格比姐姐也活泼很多,也十分聪明,一路上就是田济和她在较劲,说什么唐太宗有几个儿子,大理国有过几任皇帝等等,都是些历史王朝的事。

    到了街上,谭中月说给谭洁买衣服,谭洁却说自己去买,给她钱就行,谭中月给了五百块,她谢了谭中月就拉着姐姐去买衣服,大妹随手拉田华一起去,田华哪里敢在女生面前怠慢。田华和大、小妹还没走多远,田济屁颠屁颠跟上去道:“不好,我哥还没有给我钱呢!”说着笑眯眯追上去了。谭中月笑道:“哈哈,你小子,我看你是想打小妹的主意吧。”说话时田济早已追上了。

    “他们走了也好,”叶蓉蓉勾着金诗涵的手道“我们可以带着你到街上好好逛逛了!”

    “你们小心点,放好身上的钱,逛完了早点到车上来,我和萧子炎去买点年货。”

    叶蓉蓉点了点头,带着金诗涵就往人群里挤去,穿梭在花花绿绿的摆设当中,先去了一家化妆店买了一些化妆品,又去女装店各自选了几件衣服,然后又去超市买炒菜的拌料,左逛又逛,手里的包越来越多。

    谭中月和萧子炎买了几箱水果,几箱鞭炮,几筒烟花,几箱啤酒,又买了几瓶上等的瓶装酒,称了几斤鱼,杂七杂八的买了几千元的东西,两人搬到车上去,车的后箱一会儿就被堆得满满的。过了几个小时,大妹们先回来了,只见大妹和小妹两手空空,而田华田济两兄弟手里却提着一大堆大包小包的东西,累得满头汗水,田济嘻着嘴直叫苦“她们好狠心,买了这么多东西,自己不提,却偏偏要我们兄弟提。”田华只是微微的笑着。小妹道:“谁叫你们是男人呢,哎呀呀,你看你,还是大男生,提那点东西还叫苦,羞人!”田济压得腰杆都伸不直,故意斜了谭洁一眼道:“我看你们女生就光生了一张厉害的嘴!”

    “你们有完没完啊,快把东西放车上去,压着好受吗?”谭中月一边笑一边说。

    田济放了东西,松了松全身的肌肉,大妹和小妹在一边直笑他。

    一会儿叶蓉蓉和金诗涵也提着大包小包的东西到了。

    “哇晒!你们买这么东西车上哪里还有空间放,”谭中月玩笑道:“待会儿,你们可怕要有一两个人走回去了。”

    “要走也是你走,”叶蓉蓉笑道“大不了我们自己开车。”一边说一边把东西放到车上,金诗涵的额上微露几颗汗珠,萧子炎忙过去帮她接了东西。

    搁好东西关好车门,谭中月又带大家到一家‘汤皮牛肉面馆’吃牛肉粉,这里的粉有两种,一种是米粉,是用米面调稀后用馕粉锅馕成面皮,然后切成一丝一丝的粉;另一种是绿豆粉,说是绿豆粉,其实里面便没有绿豆,而是用土豆和米一起搅磨成浆后,用馕粉锅馕成面皮,同上切成丝;这样牛肉馆里面就有三种煮法了,分纯米粉、纯绿豆粉以及混合粉;煮粉用的汤也是之前调制好的,是粉馆的秘制配方,粉煮好后,上面盖几片牛肉,再加一些酸菜在上面,吃起来味道十分美味儿,粉馆每天的生意也是十分红火;人们上街一说吃东西,免不了就是牛肉粉。

    吃完牛肉粉,谭中月又在店里称了十几斤牛肉,十几斤粉,然后八个人又挤上了车,这一上就不比来的时候轻松了,八个人加大小包东西,挤得抬起屁股没地方放,自是回家不提。

    且说临近大年三十的时候后,人们会忙碌着磨豆腐、汤圆、绿豆粉(是过年这个时间段的主食),还会把房屋里里外外打扫得一层不染,这样是为了迎客,腊月二十八的时候,人们就把打扫来的垃圾一起放在院子了烧掉,烧两张幂纸,放点鞭炮,这样算是送灶头菩萨上天,这天,人们还会坎几根竹子插在院子里,上面挂几张撕开的幂纸,算是给不在人世的人送摇钱树。

    到了大年三十这天,大人们一早就起来了,用缟水(点豆腐时豆腐沉积后剩下的水)素煮汤圆和绿豆粉作为早餐(早上吃素食,是为了下午吃肉不会太腻),便叫醒孩子们,叫孩子们吃了早餐,赶早把牛羊赶到山上去放,等孩子们放牛去了大人们就开始洗好猪脑壳、猪尾巴、猪脚放在大锅(农村一般又两口锅,平时煮饭用小锅,煮猪食用大锅)里熬煮,猪头猪尾代表来年一年好到头,等猪脑壳要熟的时候再把切好的萝卜颗放进去一起熬,这些都是妇女们的事,男人们却忙着贴对联,砍柴,有的人家还特意接一些路灯,平时院子里都是不安灯的,为显得热闹,过年的时候都会安上;猪脑壳熬熟后,男人们就从锅里捞起来,然后端到院子里祭奠四方神灵,祭奠时会放鞭炮,随着猪脑壳陆续地出锅,鞭炮声也越来越热闹。

    这天家家户户都放着新年歌曲,那歌声在村庄左右的山谷里回荡,传达着喜气的气氛,家家户户的屋顶上都盘绕你浓浓青烟,那青烟在村头上空漫缈,散布着祥和的气氛,整个山谷里飘散着淡淡的肉香。在山上放牛放羊的孩子们听到鞭炮一响,就会赶着牛回家,一家人聚在一起吃猪脑壳,当午饭,然后就开始煮晚饭,其实晚饭只不过是煮来祭奠的,人们晚上也不会吃饭,最多喝点酒和饮料。

    走在乡村外的路上,远远的就飘来了燃香的香味儿,给人一种纯朴的感觉。

    晚饭后天就黑了,大人和孩子就到院里放烟花,一时间赫赫哗哗的爆竹声,漫天烂漫的彩光在村庄上面热闹起来,这是最让人愉快的辞旧岁。

    忙完后,大家就坐下来一边嗑自家炒的花生和瓜子,一边看联欢晚会(以前这里的人们早就耍狮子灯和花灯去,这里居住的是土家族,最擅长的是傩戏,但由于现代化慢慢侵入人们的生活,这些都被人们淡忘了,人们都喜欢在电视机旁,也懒得去搞那些什么狮子等或者是花灯),看完联欢晚会,人们就开始打牌娱乐,往往很少在自家里和家人娱乐,都是有共同爱好的人聚到某一家去嘻嘻哈哈,通常都是通宵达旦。

    第二天天不见亮人们就烧好一壶茶准备开大门迎接灶头菩萨、财神爷回来,烧纸焚香,敲磬响炮,大门一开,新的一年在鞭炮声中到来,那些喜爱鞭炮的孩子会早早地起床(有的小孩可能不睡觉),听到鞭炮一响就跑到人家大门前抢鞭炮,那噼噼啪啪的脚步声在巷子里连成了一串串。

    门开后,一家人就会起来,便开始生火煮早点。这是大年初一,新年的第一天,有很多禁忌,不准把洗脸水倒在外面,不准说‘没有’‘空’‘完了’等一些与贫穷有关的话,哪怕是家里一无所有也要说有,烧火也不准吹,也不准骂人打人,什么都要有个好的开张(近年来这些已经开始淡了,人们不是太相信了),这天牛羊也不会放出去;大人们还会给孩子们红包,平时抠头抠手的父母们这时都会慷慨解囊,这也是孩子一年到头所期盼的。

    吃了丰盛的早饭,大人细娃的就拿着香、纸和鞭炮到自己亲人的坟上去给亡去的祖辈们拜年,不一会儿山上就燃起了烟雾,响起了鞭炮,这山噼噼,那山啪啪,到处硝烟滚滚,好不热闹好不肃穆,上坟祭拜,一是尽孝道给亡去的亲人寄‘钱’去阴间用,二是祈求保佑,保佑新的一年里万事顺利。

    到了初二,孩子们就忙着去给亲戚拜年,孩子们这个时候只最高兴的,因为去亲戚家拜年的小孩子都会有‘打发’,一般都是打发钱,农村的孩子们这个时候也是一年中最‘富裕’的时候。

    到了初三四人们都是在院子里打打牌,招待招待亲戚。

    初五六以后人们又开始农忙了,种土豆,薅油菜等等,从外地回来的人们也纷纷离开家乡返程上班。

    到十二三的时候,在家的人又开始忙着过小年(元宵节),小年在家里也没什么好过的,不过,到了十四五这两天县城里有‘炸龙灯’活动,有条件的人就会邀着一家人去城里待上一两天,这两天城里最热闹,全县城有几十条巨龙游街穿巷,锣鼓喧天,到晚上,城里每家每户会准备很多鞭炮用来炸龙灯,用竹竿把长长的鞭炮挂上去,等龙灯从自己家门前过的时候就点炮炸龙灯,那些土家健儿们十分勇敢,首先喝了几杯烧酒热身,扛着龙灯到大街小巷去迎接人们炸龙灯,满街的龙灯,鞭炮炸响震天,冷天里他们还光着身子(只穿短裤)扛着龙灯穿嘻在横轰烂炸的响炮中,有的年轻健儿把鞭炮绕搭在自己的身体上点响,炸得皮开肉碇寻找刺激,自己没什么,倒把看的人惊出一身冷汗,城里鞭炮响,几百里开外闻若雷鸣,闪光直射几千米高空,响了几个小时,城市上空的硝烟比暴雨来临之前的云层还要厚,龙灯也被炸得片布不留,只剩下几根不全的竹篾,不少健儿们身上会伤痕累累,但他们还是很兴奋,看这场炸龙灯真是过瘾,许多人从很远的地方赶来,外省人也有不少知情者赶来看,还有外国的游览者,都深深被这里的可堪称最残暴的土家炸龙灯节目吸引,拍照的,摄像的不计其数,小小的县城可谓人山人海!

    这里的人们非常喜欢炸龙灯,每年买龙灯的钱都是人们自主凑起来的,听说有一年,县政府为了安全,阻止人民元宵炸龙灯,引起全民暴、乱,人们一拥而入把政府办公楼砸得体无完肤,一片狼藉,最后有关部门从铜仁和遵义军区派了一大批官兵去救援,该政府的行政楼才免遭灭倒,引起了省政府高度重视,后来该政府不得不顺从民意,对元宵节的炸龙灯改阻止为拥护,独特的土家炸龙元宵节才得以每年如期狂势举行,在大众文化的侵浊中针扎的土家文化才得以保留下来。

    萧子炎得谭中月做导游和讲说,对土家文化无不震惊肺腑,原来遗留在大山深处的文化也有它的独韵之处。

    ...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三重生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三重生》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三重生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三重生》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