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合击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季汉风云录第七章 合击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兴平元年的汝南郡,局势相当复杂。

    汝南郡本是春秋之时蔡、沈故地,高帝时置汝南郡,延至东汉,辖地三十七县,人口二百多万,与荆州的南阳郡一样,是一郡当一州的大郡。如此繁华富庶的汝南郡,也就诞生了极多的大族,其中的代表就是袁术和袁绍出身的袁氏。

    即使袁绍和袁术的根据地远离了汝南,袁氏兄弟依旧在家乡汝南有极大的影响力,袁术更是任命了孙策的族兄孙香为汝南太守,占据汝南东南部的几个县。与此同时,葛陂黄巾聚众二三十万,占据了和颍川郡相近的几个县。江夏平春人李通则有数千,部众数万余人,控制着汝南西南部的几县。

    在这个情况下,汝南郡的那些县长县令们日子便极不好过,因为谁来他们都惹不起,打不过,只能如墙头草一般,倒戈来倒戈去。

    不过现在对刘备有利的一点是,汝南郡东北部的几县,基本处于三不管状态,刘备基本不用花什么时间,就可以控制住这几个县。而另一个有利之处,则是李通与刘备达成的同盟。刘备以豫州刺史的名义,任命李通为汝南西部都尉,李通则与刘备合兵,攻击葛陂黄巾军,所俘获的人口、财物也按战功分配。

    也就是说,现在刘备和李通,暂时仅仅是合作的伙伴,并非从属关系。

    刘备占领了城父,驻兵在城南数里的章华台,同时传檄各县,令其归附,派遣计吏来汇报情况;并致书李通,邀他向北进兵,在汝南原先的郡治平舆县会合。

    二十八日,周边思善、项、宋国、新阳、宜禄五县计吏皆到。刘备见前路已通,于是留下田豫率兵三千人守城父,负责警戒南边的孙香。自己则率领张飞、夏侯博、张延、陈禄、许褚等将,率步骑一万七千余人,继续向平舆进军。

    沿途各县,皆无阻拦,百姓扶老携幼,出酒食劳军。刘备皆善加安抚,使官吏慰问孤老,募兵剿除盗匪,由是人心初安。刘备的大军一路度过颖水,抵达项县。在项县,刘备收到了李通的回复,说李通已经起兵五千,由他亲自率领,向平舆进军,很快就可以和刘备的大队会合。

    刘备得信,拔寨起行,向西继续行进。

    在刘备向西进军,一路高歌猛进的时候,王翊还在沛县加班。

    按照之前商议的结果,刘备率兵西进,最起码的战略意图是打垮郭贡,全据沛国;若是打垮郭贡之后,时间尚早,缴获且多,战力仍然基本完整,则可以继续向西,攻击汝南的黄巾,力争控制汝南郡大部地区。

    刘备每隔三日,皆派遣信使,将战况报知留守沛县的官员。

    本来王翊还愁着怎样筹足西征所需的粮食,不过好在刘备横扫沛西,缴获颇多,解决了粮食的问题,给王翊去了一个大难题。即使如此,王翊在沛县的事情依旧很多。一方面,他需要密切关注曹军在临近各郡的动作——历史上曹操在这一年的夏天再度举兵攻打徐州,直接原因是陶谦的部将张闿杀害了曹操的父亲曹嵩。一旦曹军前来,兵力不过三四千的沛县很难守住,而王翊并不敢保证曹操会因为去年在徐州受挫便放弃徐州这块肥肉。

    虽然畏惧曹操来攻,但王翊也不打算想办法改变曹嵩被杀的结局,因为这个结局,对刘备集团的发展而言,是利大于弊的。政治和军事上的斗争,从来都是残酷得只计算得失的,少须的温情,只是点缀而已。

    另一方面,春耕的时间临近,王翊和手下的小吏便要安排好安置下来的流民的农事,以此安定人心,稳固根据地。虽然此前已经基本完成土地和耕牛的划拨,但是仍然涉及到许多农事。

    要想争霸天下,甚至扫清四海,就绝不能四处流动作战,那样毫无前途可言。而要想建立稳固的根据地,最有效的办法,毫无疑问,就是在一个地方扎根种田,然后在此基础上发展政治、军事组织。

    虽然在这两件事之外,王翊并无其他更多的责任,但仅仅是这两件事情,也让王翊忙得焦头烂额。往往两户农民争地这样的事情,也会被告到王翊的典农校尉府,更不用说争灌溉水源、耕牛使用权这样的事情,多得数不胜数。在缺乏足够数量的基层官吏的情况下,很多本应该由基层小吏处理的事情,也会被层层上报。

    为了提高效率,王翊只能找来几十个勉强识字的人,然后把自己制定出来的农业生产上的条例分发给他们,让他们照着条例,结合惯例去裁决争端。至于所有的物资申请,王翊在依旧牢牢抓在手中——现在刘备还是太穷了,容不得半点浪费。

    王翊已经决定,等刘备平定豫州之后,就要申请在沛县或谯县设立基层吏员的培训机构,同时开展一定程度的扫盲教育。在绝大多数人都是文盲的情况下,无论是选拔吏员,还是推行政令,难度实在太高了。

    三月初四日,王翊好不容易处理了手中的事务,打算将琐事交给属吏,到沛县周边的流民安置点巡视一番时,门吏送上一份名刺,上书“东城鲁肃”。

    王翊立刻就打消了出巡的念头,正了衣冠,整顿了堂上的简牍,飞奔去门外迎接鲁肃。

    鲁肃何许人也?东汉末年著名的战略家、谋士,其献于孙权的榻上对,主张“据长江之所极而有之”,实现南北对峙,寻机北伐中原,乃是汉末三大战略方针之一,与荀彧“保据河济之间,深根固本以图天下”和诸葛亮的“跨有荆益,鼎足三分,进取中原”一般,都是平定四海的大战略。

    这样的大人物前来相见,王翊求之不得,岂敢怠慢?

    “子敬先生远道而来,王翊有失远迎,还请恕罪!”王翊跑到官廨门外,排众而出,一眼便看见了鲁肃。

    鲁肃今年二十三岁,身材魁伟,相貌出众,异于常人。他少年丧父,由祖母抚养长大,博学多才,兼资文武,尤善于骑射。非但如此,他又性情豪迈,远近闻名。鲁肃在故乡,知道天下将乱,故而时常组织乡中少年习武,以御寇乱。

    如此英雄之人,若能相助,不啻于得万军之力。

    鲁肃哈哈一笑,便上前来,道:“王君言重了。年前蒙玄德公看重,写书相召,无奈琐事繁多,不得闲暇,以至于今日方得前来,还望玄德公容谅。”

    王翊邀鲁肃进门,一边往堂上去,一边道:“子敬先生哪里话!使君与翊皆知子敬先生有万里之才,渴仰无及,时时想要登门请教,只是早先战事频繁,不遑释甲,因此未能成行;其后得陶恭祖表为豫州刺史,然而诸事草创未就,不敢稍离,只好冒昧请先生来此一叙。先生能来,已是我等之幸,岂会介意其他。若使君尚在此间,闻先生来此,必定亲自出迎啊。”

    鲁肃亦笑,问道:“玄德公目下不在沛县?”

    王翊使人奉酒,亲为鲁肃捧杯,道:“子敬先生非外人,翊不愿相欺。使君自退曹军,得陶府君表为豫州刺史,实为徐州之藩篱。而使君志在万里,岂安于沛县之地?因此抚劝流民,使翊为典农事。然月余之前,郭贡兵犯杼秋。刘使君本有西征之意,郭贡既来,使君发兵迎击,大破其众,尽取沛西、沛南之地。使君知汝南大郡,为黄巾所据,遂结连阳安李通,并力击之,想来捷报不久便至矣。”

    鲁肃听完,抚掌大笑,道:“玄德公攻必克,战必取,真世之名将也。”

    他又饮了一杯,道:“只是肃有三不解,不知王君可否代玄德公为肃解惑?”

    王翊精神一振,道:“子敬先生请讲。”

    鲁肃抚须,笑道:“豫方百姓,数罹兵革,人心思安,玄德公既退得郭贡,既更养民安众,何又悬师而西,以至于不遑释甲呢?此肃之未解一也;王君言玄德公一战而胜郭贡,尽取沛西、南之地,然肃却知沛南五县,犹在袁术之手,不知肃所知与王君所言,孰与是非?此肃之未解二也;汝南、颍川黄巾,聚众数十万,转掠三州,玄德公兵至多不过二万,纵使合李通之力,亦不过三万众,如何敢言必胜?此肃之未解三也。有此三不解,肃是以不安,愿王君教我。”

    王翊听了鲁肃的话,心中暗道:“你这分明是在刁难我王翊。”不过他虽将这看的通透,却也不在意,稍稍整理了一下言语,笑道:“子敬先生所惑,确实有理。只是子敬先生却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哦?”鲁肃也很配合王翊的套路,笑道:“愿闻其详。”

    王翊笑道:“使君既为豫州,有守土安民,拱卫王室之责。然而如今四海鼎沸,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豫州当天下之中,却有两位刺史,所以使君想要实现自己的志向,自然就得击败郭贡,尽并其士众土地。而汝颖文教兴盛之地,群星璀璨,西接司隶,东连河济,此天中形胜之地,兵家所必争也。如今黄巾据之,肆虐州郡,其实不过疥廯之患,若一旦不取,为枭雄所据,则将为腹心之疾。那时,纵然以十倍之兵,二十倍之粮,要攻取汝颖之地,也非一年不可。关东形势,日新月异,岂待一岁之期乎?是以使君战不逾日,摧破郭贡,然后旌麾西指,实不得不为也。至于沛南五县,关将军兵至蕲县,驻兵不前,实因术势尚强,使君此时实难与争衡,是以行韬晦之计,不足为外人道也。至于汝颖黄巾,兵虽多而不经练,将虽多而无勇略,号令出于四人,甲兵不坚利,行阵不整齐。使君用兵,赏罚必信,谋勇兼备,严整有法,诸将勇冠三军,可谓将锐兵骁,知己知彼,如是,贼军虽有百万之众,适足为使君奉也。子敬还有何惑?”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季汉风云录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季汉风云录》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季汉风云录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季汉风云录》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