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辞封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季汉风云录第四章 辞封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随着春耕逐渐完成,征兵的工作也开始着手进行。若是募集少量士兵,为了提高质量,仍可采用募兵制,但是短时间之内需要大量士兵,就只能主要依靠征兵制了。前汉重武事,建立起完备的兵役制度,后汉虽然武风稍减,但大多继承前汉的制度,只是省并了内地的郡兵,也是出于减轻百姓负担的考虑。

    如今诸侯为了互相侵攻,或是其他目的征召士兵作战,被征召者多半都是普通农民,自然是不愿意的,即便是刘备,也改变不了这一点。王翊也只能尽可能改善士兵的待遇,来减轻士兵们的抵触之心。

    征兵的名额,通常是郡或者镇守都尉府发到县,县发到乡、亭,然后这些基层的小吏便把征召起来的壮丁送到县,县送到郡或者都尉府。豫州五郡,要征召近三万士兵,当然,以豫州现在的人口总数,征召三万士兵并不算什么过分的事情,单沛国一地,就有人口五十多万,算上梁国、颍川、汝南、汝阴各郡以及新纳流民二十余万,人口已经超过二百万。

    假使其中男女比例相当,男丁之中十分之六适合服役,也有六十万壮年男子,二十丁抽一的比例,并不算过分。

    王翊制定的兵役补偿制度规定,征召之兵,在军期间,衣食官给,每月给其家谷一斛、布一丈、钱二百;战事结束,即刻遣返;有殁于王事者,子息成年之前,免其赋、役,岁给谷六斛、布二匹、钱一千。

    这个制度,不但在豫州实行,还作为刘备治下的常制。

    对比朝廷的兵役制度,王翊觉得自己给出的待遇还是很不错的,至少朝廷的戍卒没有什么补贴可以拿。

    当然,任何涉及到经济利益、粮食物资的制度都可能发生腐败,所以王翊只得又令法曹监督,随时接受百姓的举报。豫州的法曹是陈矫掌管的,陈矫明于法令,是个合适的人选。

    但是王翊并不信任法曹,并不是不信任陈矫本人,而是不信任法曹之下的书吏和各郡国的督邮从事及其属吏。他们多半是本郡、本县的乡贤,因为人脉关系而被辟用为吏,自然亲亲相隐,而且更让王翊头疼不已的是,这种公然违法的现象被社会伦理视为理所当然。

    这些人互相连结,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国的庞大网络,以至于刺史要和自己的属吏斗智斗勇,太守也不得不和自己的属吏明争暗斗,就连县令县长也不能为完全相信自己手下的那些斗食小吏。

    更为可怕的是,短时间之内王翊无法用任何办法来代替、改造这一已经形成的制度。

    治国先治吏,天下之治,始于里胥,这些小吏是天下安定的基础,同时也是最难以管理的群体——一切都是因为庞大的数量,数量造就战斗力,以至于国家如果想和这些人斗,会付出巨大的代价,甚至于身死国灭。

    对这些人,王翊又怕又离不开,只能一边利用,一边改造了。

    这般想着,王翊又把自己的选吏法完善了一下。

    三月十七日,刘备从郯城赶到谯县,面见持节镇关东的骠骑将军、钱塘侯朱儁。

    “下官刘备,拜见骠骑将军朱公。”刘备见到朱儁,长揖为礼。

    十多年前黄巾起事的时候,刘备还只是一个民兵队长,朱儁已经是朝廷的方面重将,那个时候,刘备对朱儁连仰望都不知道望向何处。如今刘备已经是拥兵十余万的地方大员,但是在面对朱儁这样德高望重的前辈的时候,依旧表现出足够的尊敬。

    朱儁目睹此状,很是欣慰。当今朝廷的权力不在天子手中,他这样的三公一级的官员也威权日削。出镇关东的能否有成效,全看诸侯能否给面子。好一点的像赵岐,无论袁绍、公孙瓒还是刘表,都很敬重他,倒霉的像马日䃅,遇上袁术这么一个不讲规则的家伙,竟被软禁至死。以至于后来有人提出以公卿之礼安葬他,还被孔融引经据典反对。

    而刘备,显然是个比较好说话的人,于是朱儁令人摆出三公的仪仗、符节,令刘备接诏。

    汉朝重礼仪,本来任命位比三公这样的高官,有非常繁复而重要的礼仪,但显然现在刘备不可能前往长安去接受任命,所以也只能将礼仪简化再简化。

    诸官皆下拜,聆听天子策文。对王翊而言,不管怎样,在朱儁这样的汉朝老臣面前,表现出对朝廷的尊重是绝对有必要的。

    于是朱儁先读诏曰:“维大汉兴平二年乙卯月庚寅日,皇帝诏曰,先平原相涿郡刘备,素履忠贞,文武休烈,关东宁靖,在乎于君。其以备为征东将军、徐州牧、假节,封昭陵侯,赐皂缯盖车,使督徐、豫诸军事。尔其钦哉!”

    读完诏书,朱儁又宣读天子策文曰:“朕以冲龄,承嗣皇统,旦夕忧思,不在康逸。而政托非人,海内崩析,始由此也。念国之不宁,以未得其人之故也。有平原相、豫州刺史、涿郡刘备,起自寒素,秉身持正,念在王室,履信行仁,靖定徐豫,功在国家,至于社稷。《尚书》云,惟后非贤不义,信矣!征东将军、徐州牧、昭陵侯备,当悉朕意,朝夕无怠,辅朕之阙,以靖海内,君其勖哉!”

    读策毕,朱儁道:“刘备受诏。”

    如此而已,除了一些官位,就赏了一辆车子,还不是青盖的。除此之外,连兵车都不给一乘,黄金、珠玉、礼器,通通没有。

    王翊在下面听完,因为早已经了解了大概内容,所以并不觉惊讶,但是其余文武诸官,却已经万分高兴——只要有了官位,以他们的本事,什么不是信手拈来?

    诏书中的每一条,无论是四征将军的军职,还是徐州牧的文职,还是县侯的爵位,都是普通人一辈子也得不到的。

    但是刘备表现的异乎寻常的冷静,他没有立刻接受诏命,而是恭敬地道:“朝廷以下官为征东将军、徐州牧的诏命,下官谨慎地接下,并愿意誓死报答朝廷的恩德。但是封备为昭陵侯的诏命,下官不敢冒昧接受,臣当上表,请求朝廷收回,还请朱公见谅。”

    王翊先是愣了一下,但是很快就明白过来——刘备是重实利而轻虚名的人,他接受官位,是因为他在江淮之间行事,需要这个名头;而他推辞爵位,则是因为这个爵位对他来说没什么用,反而容易招致人的嫉妒。他推辞爵位而接受官位,便能在人前树立救济时难、不求私名的美誉,岂不比什么爵位都好吗?

    果然这些能在历史上有很高评价的人物,没有一个是简单的。

    朱儁劝道:“朝廷封玄德为列侯,是看在玄德平定徐豫的功劳上,更希望激励玄德再接再厉,匡正王室,不要懈怠。这是朝廷对玄德功绩的赞许和褒扬,也是玄德应得的名爵,玄德为什么要推辞呢?玄德既然推辞爵位,为什么又对官位如此轻易地接受呢?”

    刘备道:“当今时局危难,社稷飘零,正是需要仁人志士奋身救难的时候。备不过是涿郡的小吏,怀着为为国家出力的心愿,侥幸得到诸位僚属的辅助,才得以为国家平定一隅之地,并没有什么出众的功勋。当初高祖白马盟誓说,‘非有大功不得封侯’,备又听说,‘功莫大于救社稷’,这些都是很中肯的话。如今备的功劳没有能够安定国家,百姓依然流离失所。天子在长安受到逆臣的欺压,朝廷的公卿在地方得不到诸侯的尊敬,四境的夷狄敢于侵犯边境甚至内地,这都是备身为臣子、宗室感到耻辱的事情,怎么能因为一点微小的功劳,就领受如此优厚的赏赐呢?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所以备才接受官位,以图能够为陛下分忧解难,扫除逆贼,安定王室。所以,还请朱公成全刘备的志向。”

    刘备的这番话,着实没什么可挑剔的了,朱儁感叹道:“玄德真是忧国而忘家之人,如果州郡的守令都像玄德这样,何忧天下不定!”

    当即答应和刘备一同上表,帮助刘备分说。

    刘备拜谢,又道:“此前备在徐豫,事急从权之下,承制任命了诸多守、令、尉、长,僭越之处,请朱公治罪。”

    朱儁大手一挥,道:“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利于国家之事,专之可也。玄德在关东,道路隔绝,王命不通,便宜行事,无可厚非,故此无罪!”

    刘备和众官皆拜谢,如果朱儁追究的话,他们日子也不好过。

    “不过……”朱儁道,“如今朝廷遣我持节,出镇关东,玄德有事,还是与我商议,然后施行,较为适宜。此前玄德所任诸官,想必也是才俊之士,就不必追查了,玄德列一名录,使他们得暇之时来见我,然后上报朝廷,予以承认。”

    刘备面色不便,恭敬应“唯”。

    片刻,众官先出,朱儁又留刘备,勉励了几句。

    王翊等在外面,见刘备出来,不动声色,直到除了驿馆,才对刘备道:“明公观朱公如何?”

    刘备笑道:“朱公国家栋梁,公允清直,难得!”

    王翊拉着刘备疾走了几步,见身边只有心腹之人,方道:“我观朱公似乎觉得明公威权过重,想要限制明公的权柄。”

    刘备眉毛陡然竖起,道:“子弼是何言也?我之官职皆朝廷所授,我之权皆来自于朝廷,朝廷若不信我,使一黄门传诏,我便甘愿还乡作田舍郎,岂用得着朱公出面?”

    王翊着急,便也口不择言起来,道:“明公的官职是朝廷所授,难道明公的兵将也是朝廷给的吗?”

    刘备霍然止步,道:“此事再勿复言!”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季汉风云录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季汉风云录》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季汉风云录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季汉风云录》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