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江东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季汉风云录第二十六章 江东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在后三国时代,若说最出色的大将,吴有陆逊,汉有姜维,魏则更显群星璀璨——邓艾、陈泰、王基等皆是第一等的良将,郭淮虽然生前功名不如邓艾等人,但他能谋善断,文武兼资,同样是不可多得的良才。

    王翊思虑再三,任命郭淮为记室,负责会议之书记工作,参预机要。

    在写给简雍的急信中,王翊的建议是出动缘边的颍川、梁国二郡国的少量兵力,再请求陈王出动一部分兵力,牵制曹军,可以适当进入兖州,占据数个可以坚守的据点,若是吕布已经失败,则接收吕布军的败兵——这样,至少能够为将来进入兖州找一些理由。

    在听了王翊的计划之后,郭淮思虑片刻,迟疑道:“使君的谋划,确实没有什么纰漏,只是……”

    “只是什么?伯济但说无妨。”

    郭淮点了点头,道:“下官一点愚见,若是不对,还请使君勿怪。曹操离吕布近,而我们离吕布远,若是曹操对吕布有所动作,我们几乎不可能在吕布受到攻击之前知道。所以,使君派遣军队进入兖州,若是曹操本来就不打算对吕布动手,那么使君的举动很可能会令兖州的局势更加紧张。而若是曹操已经决心对吕布动手,那么他也肯定会考虑到使君介入的可能。而考虑到使君在此前在青州的行动并未严格保密,曹操不难得知,使君眼下其实无力对兖州大举出兵,更无力与曹操开战。毕竟假的真不了,即便使君再虚张声势,就能吓到曹操吗?简而言之,若是曹操认为使君无力开战,那么他为什么要对使君存有忌惮之心呢?至少眼下,使君并不能在实质上威胁到曹操。”

    王翊一怔,不由得暗暗叹服。曹操的性格太过复杂,所以即便是王翊,也从不认为自己真正理解了曹操的行事方式。曹操确实多疑,然而却又敢于行险,智计百出,有时却也会疏忽大意,以至于王翊根本无法判断,曹操会冒险还是保守。

    如果曹操真的下定决心,打算冒着和徐、豫二州开战的风险也要消灭吕布,那么眼下王翊其实并没有办法阻止——或许他的虚张声势,在曹操看来更加暴露了眼下徐州和豫州疲惫的真相。

    “伯济所言甚是,那以伯济之见,我应该如何应对?”

    郭淮道:“若是曹操真的决心解决吕布,那么现在我们做什么都没有用。所谓‘远水难解近渴’,如使君所言,若是吕布已败,则我们只能收容一部分吕布的败兵,然后为将来进入兖州准备好借口。”

    说到底还是实力有限,徐州和豫州加起来只有两只手,之前一只手打了青州,半只手打了扬州,剩下半只手,分在雒阳、徐州、豫州各地,此时此刻,不足以和曹操正面对抗。

    ……

    吴郡乌程。

    孙策枯坐帐中,难掩愁容。与当初渡江之初的意气风发相比,现在的孙策如同一下子老了十岁。

    自渡江以来,孙策虽连战连捷,但刘繇败而不溃,始终能够做到坚壁清野,豫章太守朱皓率兵紧随在后,四出袭扰。而陈登率步骑二万余人抱成一团,时而坚壁固守,一有机会便穷追猛打,在数倍于己的敌军的围攻之下,孙策始终无法建立起稳固的根据地,一直处于流动作战的状态。在这样窘迫的情况下,受伤的士兵得不到休养医治,消耗的兵器甲胄得不到修理补充,粮食越来越少。渡江之后,孙策的军队在最多的时候一度达到了近两万人,而在近一年的苦战之下,虽然全军上下勉力维持,但也不能扭转减员不断的局面,现在孙策全军已经不到五千人了。

    在孙策的周围,除了暂时结成同盟关系的严白虎部近万人之外,敌军有陈登、朱皓、刘繇、王朗、祖郎等部,加起来超过六万人,联军遍置烽燧,昼则燃烟,夜则举火,互相救应,孙策数次展开攻击,希望歼敌一部,皆不能成功。王朗已经渡过浙江,进军到富春,也就是孙策的老家附近,很快就能从南面威胁到乌程。

    周瑜一脸忧色走进帐中,见孙策正在出神,开口叫醒他道:“兄长,适才细作来报,严白虎似乎有动摇之举,正在暗中和陈登接洽。”

    孙策站起身来,给周瑜倒了一碗水,道:“由他去吧,匹夫临难,尚望求活,何况他是近万人的首领,总也要为部属的存亡考虑。”

    周瑜一怔,继续道:“王景兴已经进军到富春,攻陷了城池,轻骑报说,很快就将进占余杭。不过王朗的军队这段时间扩充太快,虽然人数接近两万,但战力反而大不如前。现在敌军久战,已经疲惫,戒备逐渐松懈,只不过凭着连战连胜的士气勉强维持。如果我们乘夜放弃乌程,全力突围南下,一定能在陈登等人赶到之前击溃王朗。余杭、富春是兄长的家乡,百姓都敬服兄长父子的威名,兄长到了那里,必然可以得到百姓的支持,如此我们就可以摆脱四面受敌的困境,在浙江两岸立足,再图大计!”

    见孙策还是没什么反应,周瑜急声道:“难道兄长就这样放弃了吗?刘备虽然强大,又掌控着部分朝政,但是朝臣并不依附他,而各地的大族也不亲近于他,这说明他根基不深。而且北面的袁绍、曹操、西面的关中诸将、朝中的刘表都和刘备不是一路人,如此一来,刘备并不能用全部的力量来对付我门,我们还有机会……”

    “还有什么机会?在家乡割据一方,然后等刘备将兵戈加之与桑梓百姓吗?”

    周瑜一怔,即使以他对孙策的了解,他还是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一向斗志比任何人都高昂的孙策,竟是第一个放弃的。

    然而他转念一想,或许正是一直以来心弦绷得过紧,心力交瘁之下,才让他在这个时候如此沮丧。

    孙策从袖中取出一封书信,又取出一封诏书,交给周瑜,道:“这是朝廷的诏命和刘备给我的书信,公瑾不妨看看。”

    周瑜也不避讳什么,接过便看,诏书已经开读,内容主要是令孙策袭爵乌程侯,迁虎牙将军,征周瑜为前将军司马,行护军,从征关中,随前将军刘备征伐叛党李傕、郭汜。而刘备的书信,大意则是:孙策的父亲孙坚,早年参与西凉、荆南平叛,又参与关东诸侯的会盟,与董卓奋力作战,功勋卓著,对国家有很大的功劳;但是他也曾经依附于逆贼袁术,留下了很大的污点,甚至殒身。现在孙氏的荣辱,都系于孙策一身,可是呢,孙策却倚仗血气之勇,凭借部曲的勇锐,和朝廷对抗,这是十分不智的举动。不过孙策毕竟年轻,一时被袁术蛊惑,也不足为怪,可以谅解,现在袁术早已陨灭,孙策应该回到正道上来,为国家建立功业,上可保国安民,书功于竹帛,下可以荫庇子孙,流芳于后世。这样,不愧于君父祖宗,也足以报答先人的恩惠,有什么不好呢?

    言下之意,若是孙策坚持对抗,那么不但是他本人,便是他的父亲的名声也要受损,留下叛逆的恶名。

    周瑜读完诏书和信件,不知说什么好。他默然良久,喟然长叹,道:“不瞒兄长,家父也从雒阳来信,劝我接受朝廷的征召,只是我实在心有不甘。”

    本来按照周瑜给孙策制订的计划,他们应该不参与中原的争端,而在江东低调发展,徐图大计,等到四五年之后,全据江东,则足以成为一方霸主,可以为桓、文之业。但他没有预料到的是,刘备宁愿放缓对兖州、青州的攻伐,也要派出一支精锐阻止孙策攻占江东。不得不说,刘备和王翊虽然是敌人,但战略目光却极为高明。

    孙策叹道:“我常说,愿为驽马之首,也不附骐骥之尾,然而刘备不给我们机会,便作驽马也不可得了。”

    周瑜默然。

    他自然知道孙策不甘心投降,但是孙策却没有选择。孙策家世寒门,孙坚凭借军功,抱袁氏大腿,才混了个长沙太守、乌程侯,豫州刺史还是袁术推荐的,未得朝廷承认,又有依附袁术的污点。孙策若死不投降,最后的结果,无非是身败名裂,孙坚积累下来的一点功名也要烟消云散,这是孙策无论如何也不愿看到的。

    孙策道:“其实刘备对我不可谓不厚,数次征我为太守、将军。以公瑾之大才,远在我之上,更能得厚遇。现在前路渺茫,若是就此依附于刘备,也未尝不可。”

    “唉……都是瑜无能,以至于让兄长受两番之辱!”周瑜道。

    孙策反而笑了笑,道:“公瑾言重了,现在看来,刘备也算是当世英雄,我们兄弟生不逢时,运气不及他,迫于形势,答应朝廷的征召,也不算什么,公瑾万不可耿耿于怀。”

    周瑜点了点头。

    孙策道:“既然公瑾不反对,那么明日就召集军中诸将,通报此信吧。若是诸将多数赞同,便麻烦公瑾亲自往陈登军中走一趟,商议此事。”

    周瑜眼睛一转,道:“既然要商议归附之事,还是与刘扬州商议比较好。陈元龙虽然是刘备的重将,但职衔只是丹杨太守,不大合适。”

    孙策眉头一皱,道:“我知道公瑾想要在不可能中寻找一丝可能,但制造刘繇和刘备的嫌隙,对我们并不见得有好处,反而让刘备忌恨。刘繇虽然也是汉室宗派,但器略差刘备太远,就算二刘相争,我们也不见得有机会。”

    周瑜又复一叹,道:“罢了,小弟遵命。”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季汉风云录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季汉风云录》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季汉风云录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季汉风云录》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