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四王聚首太白峰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我们的洪流第六十章 四王聚首太白峰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按照在青鸟岭上与天王和忠王李秀成议定的路子,扶王陈得才与遵王赖文光在山上吃过饭,看了史密斯正在训练中的新军,二人真就对这新军的操练招数很感兴趣,由此,更下定了要拿出两万人进山练兵的决心。

    在山上盘桓未及半天,就把必须要开始办的事情定了下来:

    马上要把训练的两万人悄悄送进山里,而且,这需要既要带进一批粮食,还要算计好时间,晓宿夜行,不能引起山外的注意。

    之后,要再拨出两万人,由遵王赖文光率领,杀回两淮之地,策应帮助白齐文,使其现有的局面能够尽量保持一个时期。

    同时,扶王陈得才必须在近日寻到捻子的队伍,与他们合作,绕过南阳、汝州,争取攻下洛阳城。

    一切商量妥当,二人就急匆匆的下山了。

    提起这捻子,就必得从这“捻”字说起。

    这个“捻”字本来是淮北地区的土话,就是一股儿、一伙儿、一拨儿等的意思。而早在明朝末年,就有了这种大小团体的存在形式了。人员呢,多数是农民和工匠等。早期活动于皖北淝水和涡河流域。嘉庆末年,捻子集团日多,小捻子数人、数十人,大捻子一二百人不等。经常在安徽、江苏、河南、山东间护送私盐,并与清政府开始不断的发生武装冲突,等势力又大就开始攻城掠地。

    而到了与太平天国互通声气,开始大规模的起事的时候,这个组织及不再是一股儿、一伙儿的小范围活动者了,于是,它就开始被称之为捻军。

    早在11年前,太平军连克武汉、安庆、南京,安徽、河南捻众纷纷起义响应。及至太平天国北伐军经过时,已开始从分散斗争趋向联合作战。1855年秋,各路捻军在安徽亳州雉河集(今安徽涡阳)会盟,力量最大的当地捻军首领张乐行(张洛行)被推为盟主。

    联合后的捻军建立五旗军制,用黄白红蓝黑五色旗区分军队。总黄旗主由张乐行自兼,总白旗主龚得树,总红旗主侯士维,总蓝旗主韩老万,总黑旗主苏天福。

    总旗下有大旗、小旗。每一旗主左右都有一个以宗族、亲戚、乡里关系结合起来的领导集团。

    7年前的春天,捻军的盟主张乐行率领捻军渡淮河南征,与太平天国陈玉成、李秀成军会师霍丘和正阳关。

    但是,当时的捻军却向太平天国提出了一个条件:“听封不听调!”

    就是说,可以接受太平天国领导,配合太平军作战,但不接受改编和调遣。

    到了这年的年底,捻军自己的内部却出现分歧,以蓝旗将领刘饿狼(刘永敬)为首的部分捻军坚持要回淮北,被张乐行等杀死。捻军于是分裂,大部分旗主返回淮北,只有张乐行、龚得树等少数留在淮南,与太平天国保持着较密切的关系。

    还有一部分如孙葵心、张宗禹等,转战南北,曾深入河南、山东一带与清军作战,后在皖北、苏北游击。

    六年前,张乐行被太平天国封为沃王。同治元年5月,清军攻陷安徽太平天国重镇安庆和庐州后,捻军因而失去太平军为依托,处境困难。

    张宗禹等部自淮北西入河南、陕西,与远征西北的太平天国陈得才等军会合。

    而在一年前的春天,以僧格林沁为首的清军大举进攻皖北,3月,攻陷捻军根据地雉河集,张乐行被叛徒俘送至清营遇害。

    前期捻军失败后,余部活动于河南、湖北、陕西边区。

    去年5月,张宗禹等在安徽桐城境内与李秀成相会后,仍回到皖北。太平天国封张宗禹为梁王、任柱(任化邦)为鲁王,张琢(张禹爵,张乐行侄)袭封幼沃王,捻军其他将领亦各有所封。

    一直到了今年4月,张宗禹、任柱等和陈得才、赖文光等部太平军在河南内乡会师,欲东下救援太平天国都城天京,被僧格林沁所率清军困阻于鄂皖边界。

    就在扶王陈得才与遵王赖文光一筹莫展的时候,接到了天京城的来信,而还没等他们真正的起到策应的作用的时候,天王已经就亲自率领着天朝的上下人等一路如入无人之境,神不知鬼不觉的引领者这数万人马进了伏牛山中。

    扶王陈得才与遵王赖文光一路不停歇,赶回了自己大军的驻地。

    在中国的道教秘籍中,罗列出了神州大地上的72处福地,林林总总,其中列在其中的第四十四处福地就是桐柏山,而扶王他们的大队现在就散驻在桐柏山里。

    扶王陈得才把自己与遵王赖文光的行在就设在了田王寨。

    这田王寨就坐落于桐柏山脉的固城山上,

    是桐柏山脉的第三高峰,山势险峻,奇峰横出。寨内九个山头,寨墙起伏,宛若长城。寨内面积约1.5平方公里。

    主峰建有“金銮殿”,有高水位泉池,名曰饮马池,用之不竭;东边悬崖千仞,有一孔如月,名曰月儿岩;东北有擂鼓台,巨石斜立,探身寨外;西有鹰子咀,如巨鹰凌空展翅;寨西北的飞云峰高1018米,是寨内最高峰,峰顶有龙池,一年四季不干涸,半山腰有洞,无人敢探。寨内有一小溪一年四季水流不断,溪的下面是深潭,听乡民讲,潭里有大鲵。

    寨子西北20公里是桐柏山主峰太白顶,那里最近就成了张宗寓与任柱的行在了,只是最近由于各自分兵出去游走,一直也没有再通消息,也不知道那边的行至了。

    想到这里,遵王赖文光就提醒扶王陈得才,要他最好现在就派人去看看他二人在不在太白峰?如果在,就请过来,共同商议大计。

    扶王陈得才想了想说:“这次的事情得要他们和咱一心联手才行,可是,不管咋说,也还是隔着一层皮,所以呀,干脆,咱也别派别人去了,就你我弟兄亲自去拜访一下得啦!”

    遵王赖文光一听就说也好,不以诚相待,就不会让人家也实心对待咱们吗。

    太白顶为桐柏山的最高峰,主峰海拔1140米,位于桐柏县城西隅,离县城约15公里。以这山峰为界,南北的气候就有了迥异不同。而且,又是淮河的发源地,山势峻峭,景色奇秀,雄伟壮观,远近闻名。

    登上这太白顶向远望去,北看中原,南极楚天,万山俱下,一目千里。

    山顶有名刹云台禅寺,为佛教临济宗白云山系祖庭,寺东侧有大淮井,是淮河源头;这里山峻谷险,洞多石奇,树茂林密,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古树苍虬,青藤蔓缠,苔藓遍布,珍禽异兽为伴,名木奇卉相映,白去飘逸,山岚变幻,恍若仙境。山腰的桃花洞、张良洞、鬼谷子洞更是溶岩荟萃,乳窟绝妙,令人心驰神住。山脚有淮源亭和淮源井,字大如斗的"淮源"碑刻刚劲有力。

    在几个捻军弟兄的护送下,二人到了太白顶,迎面就是云台禅寺的大殿,一眼望去,林木葱茏,山岚谷雾,莽莽苍苍。或隐或现之间,见有两个人正手扶着青石栏杆,向山外眺望。正是捻军的二位首脑人物,梁王张宗禹、鲁王任化邦。[www.kaNshu.com]

    梁王张宗禹本是安徽亳州雉河集人,是捻军创始人张乐行的侄子,咸丰五年雉河集会盟时,他就领镶黄旗一军。

    这张宗禹三十岁上下的年纪,形容严肃,不苟言笑,可是,真要是动起真格的来,可就是令人胆寒。捻军由于他形成军制的特殊性,就极其容易指挥失灵。都是乡党宗族,聚集成军之后,有时候就只是知道听命于族长上命之人,而一遇到冲锋破阵,旗主的命令一传下来,有时候接的就不那么痛快了,甚者,干脆就不听令。

    于是,张宗禹在执掌镶黄旗一军的时候,就开了杀戒,一次就因为违抗军令而怒斩了盟主的十几个亲戚,众人哭诉与盟主张乐行,张乐行也感到气愤,就叫来张宗禹诘问,张宗禹就神色不变的说出某月某日他亲自问盟主,大众若不奉令行事如何办理?盟主告诉他就坚决的杀之。

    这一弄,张乐行也想了起来,还真有这事儿,于是,苦笑着道:“你小子真是个小阎王啊!”

    如此,捻军中私下就以“小阎王”称呼张宗禹。

    而这鲁王任化邦呢,原名本来叫做任柱,现今年纪也就是27岁,可是名气却是大大的响亮。

    他16岁就参加捻军,做到蓝旗旗主,和张宗禹很合得来,二人纵横于豫、鄂、陕等省,牵制大批清军不能于此直接威胁天京城,因此,天王洪秀全除了封任柱为鲁王之外,还特地给他改名字为任化邦,对他寄予很大的期望。

    而在同治二年,也就是去年10月底,横行鄂豫皖等地的巨枭苗沛霖死了之后,他的很多部下都投奔了鲁王任化邦的旗下,任柱收降苗沛霖余众后,声势大振。可是,一时之间,却又进不得天京城,只得在这山东、河南等地左冲右突,一时到是弄得清廷惶恐万分。

    二人此时正在商量下一步的路数呢,听见身后有军兵传话,回头一看,原来是扶王陈得才与遵王赖文光到了这太白峰了。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我们的洪流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我们的洪流》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我们的洪流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我们的洪流》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