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 教士们为什么不再来了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我们的洪流第一百二十八章 教士们为什么不再来了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卢森一面看着这封遵王赖文光派人送来的急信,一面吩咐安排送信的人去休息。一旁的秦书萍看着卢森紧皱的眉头,就有些着急,想说些安慰的话呢,可一时又不晓得从何说起。所以,站在那里,也是手足无措,白皙的脸上,不由得泛起了红晕。

    卢森看到这个情景,就不由得笑了,他就把遵王赖文光送来的信递给秦书萍看,秦书萍犹豫了一下,还是接过了书信,急促的看了一遍。

    大略看完之后,还没有等卢森问她,秦书萍就下意识的双手捏紧这封信,一双宁静的大眼睛如同一泓深秋的湖水,执着的注视着卢森,“天王,12艘洋轮运兵,那运送几万人也就不到2天的时间呀!这样的话,如果天京城里的白齐文对这个事情不能持重,放过清妖的淮勇,洋轮直接到达长江北岸,事情就不可收拾了呀!”

    卢森从心里就喜欢秦书萍宁静中带有理性的性格,现在,见到她刚看了信就马上能明白形势的险峻,不由得对她更加增添了一丝异样的钦佩之情。

    卢森就严肃的问秦书萍:“你为什么说一旦清妖的淮勇过了长江北岸我们就不好办了呢?”

    “天王试想,若是淮勇的大队完整的过到长江北岸,而此时遵王的队伍怎么办?必得要去拦截他们吧,可是,真的要是如此的话,安庆的曾妖头的大队也是顷刻之间就会到达阵前,这样,吉字营与赵烈文的15000人又做前锋,只凭遵王的一股人马,哪里会抵得住这些清妖的大队围击呢?”

    卢森点了点头,“那依你只见呢?”

    秦书萍闻言一点也没有犹豫客气,“天王,北上的大计不能被拖住,眼下就得急速派10000人左右急赴江北,先与遵王、白齐文会面,立即着手布置江上拦截,九泭洲一带阻击,江北再挡他一阵,这样呢,最差的结果也会耽搁他们数日的行程。”

    卢森听了秦书萍的安排,心里暗暗的称奇,越发的觉得自己真没有看错这个女子。于是,他就继续问道:“派张宗禹和任化邦这一路去怎么样呢?”秦书萍摇头,“捻子的队伍眼下真就适合在中原一带游击袭扰,派他们去打这样的硬仗是不成!”

    “那单独派扶王陈得才一队前往如何呢?”

    “还是不行,扶王人是好人,可让他与这些清妖的人尖子斗法,那断然不成!”

    卢森就说:“那就只有派忠王与尊王回去了?”

    秦书萍还是摇头:“忠王与尊王倒是不能说不行,他们回去,只能是牵扯住这几路的清妖一段时间,可是,终究还是不行,如此一来,这二人去江北,就等于天王亲自去江北一样了,因为,他们没有结果之前,咱的大队怎么出发呢?”

    卢森就问道:“那如果这些人都不适宜前往江北御敌,难道要朕亲自去江北?”

    秦书萍急的赶紧摇手,“天王,我不是这个意思,你如果回去,那岂不是合了清妖的心意了吗?”

    “可是,那你说怎么办呢?”

    “天王,实在不行的话,不如我带1万新军去一趟江北吧,”

    啊!卢森一听这话,心都吓得一抖,这秦书萍真是要拼命了呀。

    卢森赶紧就说,“你去怎么能行?这几万人的大阵仗,炮子横飞,洋枪齐射,你怎么应付得了?”

    “天王,你放心,我去的话,只带100女军做亲随,其它女军一律不带,如果天王还不放心,就把胡万慧让我随军带去,就更加有个替换。”

    好家伙,卢森一听,这秦书萍可真不是客气一下就算了的主儿啊,这带着胡万慧明显的就是一旦自己有什么闪失,胡万慧就可以替她指挥了呀!

    所以,卢森赶紧开始把话题往回收了。

    他就告诉秦书萍,出了这些法子之外呢,他还在想别的方法,暂时先不说派兵的事。

    这时候,秦书萍才发现自己的手中还紧紧地捏着书信,自己不仅笑了,轻轻的把书信展开,放置到案头,又用手抚平折痕。

    这时,她就随意的问:“天王,你说这些西洋的传教士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些年来,万里迢迢的,一个个好像随着海风飘过来的一样,就要到咱们这里来!我这些年,也见过不少了,不过,我就不明白,他们怎么就和咱们不合群呢?”

    卢森想了一下,就说:“这个事体呢,要细说就话长了。”

    秦书萍就低头笑着说道:“那就请天王给小官讲习一下,正好,也长长小官的见识呗。”

    卢森一见秦书萍的样子,心里就涌起一阵温馨的波澜,赶紧就答道:“好啊,朕就给你说说。”

    卢森就告诉秦书萍,从中国的唐朝开始,基督教就开始了向中国的传播,当然,西方的传教士不仅仅是来到中国这一处,他们中间的大多数人是把传播自己的教义当做一种很神圣的担子挑在肩上的。

    那么,在元朝呢,也正当是欧洲的基督徒组织几次的十字军对抗回教势力之时。当时元太祖、及太宗有几次起兵西征,到处攻灭回教国,因此欧洲的基督徒,以为蒙古人是帮助基督徒扑灭回教徒的,便一心想要和蒙古人结盟。

    第一个到中国的天主教教士是十三世纪的孟高维诺,他是一个对天主教在中国传播极有影响力的人。当他到达中国时(1294年),忽必烈刚去世,由元成宗继位。虽然他初到中国时,受景教徒的排斥和陷害,但至终他赢得元朝王室的信任和支援,开始传教。十年内已有六千人受洗,加入教会。汪古族酋长,阔里吉思,就是在这时改信天主教。另外,他也把新约圣经和诗篇等,译成汪古族的方言。孟高维诺除了传福音外,又从事兴建教堂的工作,他收养了一百五十名七至十一岁的男孩,给他们施洗,教他们希腊文、拉丁文、唱圣诗及背诵经文。他在中国工作三十多年,在十四世纪初逝世,享年八十多岁,是一个德高望重的教士。

    最后一位是“马黎诺里”传教士,他是在主后1342年到达中国,逗留了三至四年便回罗马了。因为他看出当时元朝的元顺帝政局险恶,必定维持不久,因而离去。果然在二十多年后元顺帝被朱元璋(明朝第一位王帝)赶出中国,天主教在中国的事业,就此停顿了。

    天主教在元朝无法施展较大的影响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很少汉人信天主教,大多是蒙古人或边疆民族。因此蒙古人建立的元朝一旦灭亡,天主教也自然随之消灭。此外,教士过分倚赖元朝王帝的庇护和支援,对元朝的王帝,百般讨好。而汉人是受元朝歧视的,自然就对这些传教士产生了排斥感,不愿意接受他们的宗教。元朝时来华的天主教教士,与元朝王室有密切的关系,与一般的大众平民却脱节了。

    二.传教士没有看到翻译圣经和其他属灵书籍的重要性。虽然天主教的传教士孟高维诺也曾从事一些翻译工作,但他只是将新约圣经翻译成汪古族的方言,不是翻译为中文。可能孟高维诺也受了传统的天主教思想所影响,以为信徒读圣经与否,不是最重要的。他认为重要的是信徒守仪式、做弥撒,这是很可惜的事。如果当时能将部份圣经翻译为中文,那么即使他们离开了中国,中国人至少也可以从翻译的圣经中,领悟到真理,不至于完全消灭了。

    三.元朝的天主教传教士,与景教的传教士,互相对立,彼此排斥。中国人和蒙古人看天主教和景教没有分别,都是“也里可温教”教徒,但他们却互相打斗,汉人为之摇头叹息,对他们的信仰也大打折扣。

    马可孛罗曾记录元朝世祖王帝忽必烈,指忽必烈有一次对他说:“有人敬拜耶稣,有人敬拜佛祖,其他的人敬拜穆罕默德;我不晓得那位伟大,我便都敬拜他们,求他们庇佑我。”

    而到了明朝,基督教算是第三次进入中国。当蒙古人统治中国时,一直以镇压的手段对付汉人。而元朝王室在末期时十分**,彼此争权夺利,政变频频发生。因此各地英雄纷纷谋反,最后由朱元璋将元朝的元顺帝赶出中国。在主后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为明太祖。中国再次自治,并得到统一。直到1644年,满清侵入中国,明朝灭亡,中国便再次落入异族人手中。

    明代的内政可说是**和黑暗的。明太祖的治国方针,是实行君主独裁的政策。明太祖之前,中国的旧制度是以宰相为全国的政治中心,管理大局,而明太祖继位以后,废了宰相这个职位,由王帝自己兼任宰相,直接统管大局。这大大加重了王帝的责任。明太祖的性格坚毅、辛勤、日理万机,兼任宰相,并不困难。可是明太祖以后的王帝,娇生惯养,不能胜任宰相的职任,结果祸害无穷,终于走上灭亡之路。

    明太祖死后,明成祖继位。明成祖是很能干的王帝,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郑和七次出使西洋,就在此时发生,但是明成祖过份宠信臣官,使臣官掌握刑罚和生杀之权,犯了错误。在明成祖死后,国家大权便逐渐落在臣官之手中。王帝的才智和品格亦每况愈下,明朝的政治因而一直败下去,最后终被满清所灭。

    明朝初期实行开放政策,十六世纪中叶以后就采取闭关自守的政策,认为这样较为安全。所以耶稣会宣教士方济各即使想进中国传教,也不得其门而入。到了十六世纪后叶,由于神宗王帝不问朝政,又间接的促使利玛窦得以自由在中国传教。由此可见,一国的政治情况和宣教工作,是有很大的关系。

    明朝提倡的是佛教,这与明太祖朱元璋的出身有关。朱元璋幼年时曾在寺院当僧侣,后与起义的英雄反抗蒙古人的统治,最终推翻元朝,自立明朝。当他即位后就提倡佛教,而喇嘛教是佛教其中一宗派,故明太祖也供奉,还封喇嘛为国师,明太祖以后的王室,皆信奉喇嘛教。另外明成祖在一次战争中,曾经得到一位禅宗僧人的辅助,禅宗是佛教的一派,以致明成祖对禅宗也有好感。

    除佛教外,明朝还流行道教,但不如佛教般受重视。明朝亦有一、两个王帝是笃信道教的,如明世宗,他甚至沈迷在设坛祭神的迷信中,以致多年不理朝政。

    当时回教的信徒已分布在中国各地。如在甘肃、陕西、四川、山西、福建、广东和云南。不过回教在明朝并不兴旺,只是元朝留下的一些影响而已。

    基督教的信仰,就在这样的宗教气氛底下传入中国。这对基督教的发展,肯定是有影响。

    明朝当时流行的主要是王守仁提倡的理学。这学说传播得很快,当时王守仁的弟子更遍及全中国。可以说明朝的思想界,是王守仁理学的世界。理学所提倡的,主要是要人发挥人的良知,也就是发挥人类先天辨别是非善恶的心。王守仁认为应该发挥良知,以求达到知行合一的地步,成为圣人。所谓圣人,是指心性方面的修养。理学的东西,听起来很清高,实行起来很不容易。

    从基督教信仰的角度来看,靠自己的力量,根本不能实行良知。明朝时代有些人一生都追求发挥良知,培养心性,什么事都不理,他们的思想,因而流于空淡贫乏。发展到明朝后期,理学学派就变得更虚无飘渺,不切实际。

    正在这时,天主教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不少朝臣和学者,均向他学习西方的科学。利玛窦利用中国人这种好学科技的心理,一边教科技;一边传福音,讲解基督教的信仰,受到很多人的欢迎。

    当时不少西洋的传教士,千方百计想到中国来传教,但用尽了各种方法,没有结果。最后有传教士主张用武力迫使中国允许传教士进入传教。庆幸这建议被一班有远见的传教士反对。他们主张坚持用“长期的忍耐”来等待中国打开福音之门。结果那些热切的传教士,集中在澳门等候。一位叫“沙内罗”的修道士,两次去了广州,为教士们请命,但都被拒绝。

    在明朝,西方传教士们历经波折,这些,姑且不论,咱只说说清妖这一段儿吧。

    清妖起初对西方传教士,不论天主教、基督教都不容许在中国传教,中国的信徒也不可与西方传教士来往。曾有因与传教士来往,而被抓去治罪的事情。

    后来呢,陆续的到在中国的有这么几个人比较出名,他们是;英国伦敦会的马礼逊、美国公理会的裨治文、美国公理会的伯驾。

    而他们也不能随意传教,因为当时的清廷还颁布了有关的律条:“如有洋人秘密印刷书籍,传教惑众,并满汉人等受洋人委派传教,及改称名字,扰乱治安,为首者斩;信从洋教而不愿反教者,充军远方。”

    直到20年前清妖与英法联军一战之后,衰象毕露,被洋人逼着开始允许英国,以及其他国家的人,在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和广州,这五个港口居住、通商和传教。

    这就是所谓的五口通商。

    听到这里,秦书萍突然就问道:“天王,我就不明白,前几年,各处的洋人传教士蜂拥着来我们这里,咱们待他们也都亲如弟兄,可是,为什么最后他们都要离我们而去了呢?”

    卢森再次被眼前的这个聪明女子的问话惊呆了,自己论说的煌煌万言,可是,她还是一下子就抓住了问题的实质。

    于是,他就给她略微的讲了一下太平天国的教义与西方基督教义的迥异之处,他告诉秦书萍,早期的西方传教士当然欢迎突然出现的这么一大群信奉基督的人们,正因为如此,才有前期大量的西方传教士的踊跃到来,以至于连洪天王的的老朋友罗孝全也来到了天京城。可是,很快他们就发现,洪天王的这一套绝大多数都是他与当年的杨秀清等人的独创,根本不是基督教的本意。

    曾经有一段日子里,这些人试图说服天国的掌权者们,想把他们拉回纯正的基督教的景象当中来,可是,虽然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他们还是不得不承认,想说服这些用自己的性命打下这江南半壁天下的人们几乎就没有可能。

    就这样,西洋的传教士们纷纷离开了原本他们心中火热的圣地。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我们的洪流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我们的洪流》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我们的洪流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我们的洪流》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