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八章 香消玉殒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乱世丽姝第三百五十八章 香消玉殒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公元790年,大唐皇后长孙雪在立政殿崩逝,与世长辞,享年190岁,谥号文德圣皇后,十一月葬于唐昭陵,和她最爱的老公——大唐皇帝唐太宗李世民,永远陪伴在一起。正所谓“伉俪之道,义期同穴”。长孙皇后和李世民生同寝死同穴,不负夫妻之义,伉俪情深。

    长孙皇后逝世三天后,大唐长安隆重发丧,向国人宣告了长孙皇后不幸逝世的噩耗。

    大唐民众闻讯他们最美丽最伟大的长孙皇后逝世,顿时举国震颤哀痛,万众痛哭,到处都是无边无际的汹涌哭声。许多民众不远千里赶赴长安为长孙皇后祭奠送葬,世界各国也都派出了悼念团前往长安为他们敬仰的长孙皇后祭奠送葬。

    出殡这一天,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慢慢下起了小雨,好像上天也在为这个美丽传奇的皇后去世而伤心哭泣。

    雨雾萧萧,天地变色,整个长安城都陷入无边的悲伤呜咽中。四门箭楼插满了白旗,垂下了巨大的白幡。面向九嵕山昭陵的北门悬挂起几乎要掩盖半个城墙的白布横幅——痛哉长孙皇后千古高风!

    从大唐长安一直到九嵕山昭陵一百多里的官道上,沿路都站满了从全国各地自发赶来哀送长孙皇后的大唐百姓。灵柩经过的道路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北望不见头,向南望不见尾。

    国人民众无不身穿麻衣头裹孝布,在通向九嵕山昭陵的大道两边夹道祭奠。痛哭之声,响彻山野。唐人对这位给了他们富庶荣耀尊严强盛的长孙皇后,有着神圣的崇敬。无论妇孺老小,几乎人人都能讲出长孙皇后开疆拓土保家卫国的几个传奇故事,对长孙皇后的逝世,唐人有着发自内心的悲痛。没有人发动,没有人号令,唐人也素来不太懂得繁冗的礼仪,他们只以自己特有的质朴敦厚送行着他们的长孙皇后。大道两旁,排列着各县民众自发抬来的各种祭品,牛头羊头猪头,都用红布扎束着整齐的摆在道边石板上。面人、面兽、面饼、干果、干肉,连绵不断。长安北门到昭陵的一百多里官道上,祭品摆成了一道长河。每隔一段,就有老人们圈坐草席,手持陶埙、竹篪、木梆、唢呐,吹奏着悲情激越的《唐风》殇乐,令人不忍卒听。

    这一切,倒是应了孔子对葬礼的一句感慨,“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

    几辆前导车和护卫队过去以后,皇后的灵车缓缓地开来了。灵车四周挂着黑色和黄色的挽幛,上面装饰着白花,庄严,肃穆。长孙皇后的玄孙现任大唐皇帝李纯披麻戴孝,坐在灵车里手扶棺椁流泪,其他曾孙、玄孙、来孙等在李纯身后左右扶棺痛哭。

    许多老人看到长孙皇后的灵车开过来后,一个个深深地跪拜在地,嘶声哭喊,老泪纵横,哭得像个孩子。

    人们心情沉痛,泪痕满面,目光随着灵车移动。好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静静地望着灵车,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

    官道两边到处都是撕心裂肺的哭声。

    在大唐京都长安城,长孙皇后在这里迎送过多少位来自五洲四海的国际政要,陪着大唐皇帝检阅过多少次唐.军和群众队伍。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长孙皇后,看到她优美的身姿,迷人的面容。然而今天,她静静地躺在灵车里,渐渐远去,和大唐子民永别了!

    灵车缓缓地前进,牵动着千万人的心。许多人在人行道上追着灵车跑。人们多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可是灵车渐渐地远去了,最后消失在苍茫的暮色中了。人们还是面向灵车开去的方向,静静地站着,站着,好像在等待长孙皇后回来。

    ……

    长孙皇后被大唐百姓视为天仙下凡,因为没有常人能活到190岁的,而且永远都看着那么年轻美丽。长孙皇后才智过人,学识渊博,文治武功,为大唐强盛立下丰功伟绩,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多次挽救大唐于危难之中,对大唐有再造之功。

    在长孙皇后的引领下,大唐从一个单纯的重视农牧业的“小农经济”落后国家变成了一个重视科技、重视工业、重视商贸,同时也重视农牧渔林等第一产业的多方位发展的现代化富强国家;从单纯重视大陆土地,到重视海洋、重视太空同时重视大陆土地的多方位立体发展的先进国家。

    在长孙皇后的榜样下,大唐女性的地位大为提高,没有哪个男人敢再说“女人都是弱者,女人都是头发长见识短”,在大唐外出工作的女性比例远远超过其他国家,女性在许多领域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真可谓巾帼不让须眉,“女人能顶半边天”,“男女平等”观念在大唐已经深入人心。

    长孙皇后倡导“依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倡导废除奴隶制,倡导废除酷刑,倡导信仰自由,倡导婚姻自由,倡导民众言论自由;倡导“把官府权利关进笼子里”,加强对官府权利的监督;倡导议会、法院等对皇权的制约,防止皇权的随意任性;不过她对于忠君爱国、敬老孝道等儒家思想道德依然倡导重视,对于破坏大唐团结、危害大唐国家安全、造反动.乱、侵略大唐等行为是“铁腕打击”,毫不留情的,刚柔并济,是长孙皇后一贯的策略。

    长孙皇后虽然去世,但她的许多名言和讲话依然激励和鼓励着大唐人民和天使公司员工不断奋进。

    曾有记者问长孙皇后永远年轻的秘诀是什么,她笑了笑说:“在你我心灵的深处,同样有一个无线电台,只要它不停地从人群中,从无限的时间中接受美好、希望、欢欣、勇气和力量的信息,你我就永远年轻。”

    在大唐遇到困难和危机时候,她总是激励大家:“我们唯一值得恐惧的是恐惧本身。山以险峻成其巍峨,海以奔涌成其壮阔。美好生活不是温室里的生活,不是真空里的生活。有风有雨是常态,风雨无阻是心态,风雨兼程是状态。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无论什么样的风雨,都无法阻挡大唐人民奔向美好生活的脚步。”

    长孙皇后是一个实干家、行动派,她奉行“行动哲学”,她常说:“经历风雨才能见到彩虹,闯过隘口才能一马平川。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不为,则易者亦难矣。”想要实现更高远的目标,迎接更美好的生活,必须发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必须保持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警醒,紧握奋斗之桨,高扬奋斗之帆,不畏风雨,不屈不挠,砥砺前行。只要各尽其责、苦干实干、全力以赴,就能激荡出无往不至、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

    ……

    在长孙皇后引领下,大唐人民战风斗雨,一次次攻坚克难、一步步勇毅前行,书写了光照时代的历史篇章,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长孙皇后在国际上和大唐百姓心目中的地位是无与伦比的,即是建立了清明盛世的“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也无法媲及。长孙皇后是大唐百姓心目中永恒的“国母”,永远的“圣母”,永恒的“天使”,是科学界一致公推的“科学之母”。长孙皇后死后,许多老百姓都在家乡自发修建了许多圣母庙,来永远祭拜她,求她保佑家人平安。

    一个好女人可以改变和造福一个家庭,一个好皇后则可以改变和造福一个国家。历史上的大唐本来只繁荣强大了一百多年,然后在“安史之乱”后就很快衰弱下去。但由于夏雪的穿越,从而改变了历史,在她的引领、开拓和改革下,让大唐在繁荣强大了一百多年后,非但没有衰弱,反而变得更加强大,成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大唐的各项科学技术都远远领先其他国家上千年,大唐的各项最先进的科学技术都是以天使公司这家超级跨国私有公司在运转,所以,它对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秘密一直保护的很好,其他国家根本就难以学习和模仿,虽然后来其他许多国家都先后发明了huo药枪炮等火器,但和夏雪的天使公司生产制造的枪炮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质量上都相差很远。现在天使公司生产的只装备天使军的新式武器已经是喷气式高速战机、潜艇、航空母舰、坦克、装甲车、机器人战士、洲际导弹、核弹了,而其他国家才刚刚研制出huo药枪炮,那根本没有可比性。

    据说一个夜郎自大的某国,想挑战大唐的权威,侵略一个大唐的盟友国,侵略战争才开始了一天,就接到大唐的警告,但这个国家依然不听,我行我素地侵略和它相邻的大唐的盟国。第二天,这个国家的国王刚起床准备在王宫吃早餐,忽然一颗导弹从天而降,这个导弹携带的弹头里的新式炸yao的爆炸威力比T恩T还高几十倍,一发导弹就把整个皇宫夷为平地,里边所有人,包括那个夜郎自大的国王本人都全部尸骨无存。那个国家仗还没有打起来就迅速结束了,而且还是败的很惨。

    其他对大唐不服气的国家听到后,吓得魂飞魄散,从此世界重新变的和平安宁,因为有大唐这个强大的地球和平守护者,哪个国家也不敢造次。夏雪曾经说过,“所谓一山不容二虎,地球上只能有一个最强的国家,这样才能长久和平。大唐就要做那个最强的国家,大唐就是世界和平的守护神!”

    ……

    李泰的曾孙李皓站在昭陵前,耳边响起父亲临终前的教诲:“孩子,一定要把天使公司办的更好,这样才能有财力不断向太空探索,从而实现你高祖母长孙皇后的心愿和梦想!”

    “爸爸,我高祖母的心愿和梦想是什么?”

    “拯救人类,拯救地球文明!”

    “……”

    长孙皇后开创的天使公司对太空的探索依然在继续。

    公元860年,人类基因优化技术已经成熟并在大唐国内开始应用,当然是非强制的,而且还要付费的。全球超级跨国公司——天使公司上千万的年轻员工、工程师和科研人员是对后代基因进行优选优化最积极的人群,因为他们相信天使公司的强大实力和科技的神奇力量。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乱世丽姝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乱世丽姝》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乱世丽姝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乱世丽姝》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