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14-8.宽度与纵深(一)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金属前线之逆袭之路第216章 14-8.宽度与纵深(一)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思远向各位解释道:“我刚才所提到的“微观层面的交战面宽度”,通俗地来说,其实就是一般来说处在作战整形第一排,或者靠前排,能够进行火力输出的单位数量,差不多就这意思。具体来说,也就是要让我们第一排”

    在战场上,思远自然也只能这样较为简单地来解释了。

    要讲清楚这个概念,首先要从“战场宽度”以及“战场纵深”这两个概念讲起。

    “战场宽度”在宏观战场中,一般指的是双方进行战役时,交火的前线长度,有的时候,甚至可以用来指一场战争双方交火前线的长度;而“战场纵深”,一般指的则是作战单位从战斗边缘地区,到交火的火线处的距离,这个概念同样也可以用在战略上,而这样的“纵深”,一般称为“战略纵深”。

    上面所提到的这两个概念,其实一般是用来指宏观战场情况的两个概念,不过之前被思远来描述微观战场的情况,在某些情况,其实也是挺适合的。

    不论是“宽度”,还是“纵深”,都有着一定的作用。

    “宽度”一般情况下决定着一个作战阵型或者一个作战整体的火力输出能力,而“纵深”,则一般情况下决定了一个作战阵型或是一个作战整体的抗突破能力。

    如何在不增加单位的情况下,调整这两个要素,使作战阵型或是整体更加适合战场、战役或是战争情况,是指挥人员需要进行权衡的。

    其实再来举个具体的例子,可能就可以让“宽度”和“纵深”这两个概念更为明确了。

    这里拿火器的某一段发展时代(十六世纪至十九世纪初)中,步兵主力战斗部队的阵型“进化”,来作为解释“微观层面的交战面宽度”的例子。

    在人类较早使用火器的时代中,持有火器的士兵,和持有一般为长矛等长杆冷兵器的士兵一起结成方阵,持有火器的士兵一般会聚集在这个方阵的四个角,而其他持有冷兵器士兵,则位于方阵中部较大一块区域。

    这样的“火枪大方阵”,可以说其“宽度”和“纵深”是相近的。

    将“宽度”和“纵深”安排成这样,也自然是有其原因的。

    在火器发展的较早期阶段,由于射击频率很低,加上当时火器没有膛线,精度较差,因此火器的火力输出能力较弱。如果直接由持有火器的士兵组成一排,那么面对敌方的冲击骑兵,或是其他肉搏单位,可能没有较高的抗突破能力。

    所以说,那时的火枪手,需要与冷兵器士兵结成有一定纵深的方阵。

    随着火器的重视,火器在一个作战阵型,或是在一个作战整体中的比例,开始渐渐提升,而随着火器的发展,火器本身的射击频率以及射击精度,也有了一定的提升。

    刺刀的发明,也使持有火器的步兵,有了更强的防突破能力。

    渐渐地,那个时代的一个步兵作战团体的阵型,就渐渐开始向火力输出优化的方向发展了。

    降低纵深来增加宽度,这样就能提升瞬时的火力输出能力,而至于纵深减少带来的防突破能力的减少,则可以用攻击来作为防御来弥补,通过增加火力输出能力,来降低对方的突破能力——这样的转化,不但直接提升了火力输出能力,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还能间接地增加己方防突破能力。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金属前线之逆袭之路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金属前线之逆袭之路》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金属前线之逆袭之路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金属前线之逆袭之路》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