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轨制或三轨制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先前的风气双轨制或三轨制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我们的文化主特征是植物园,一棵棵大树彼此影响,也彼此独立,彼此间的区别和差异是最大的魅力。如果硬说成河流也行,但这条河流不是流向远方的那种,而是一个完整的内循环系统。

    我们文化的另一个主特征就是脱节,雅和俗双轨并行。

    举例子说吧。

    我们在哲学审美上讲究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讲究静、隐、淡、定,讲究空灵无限。音乐上有丝竹乐,绘画上有中国画。这是文人境界里的高雅。相对应的是俗,老百姓家里是挂年画的,婚丧嫁娶的仪式上不用琵琶古筝,用唢呐。而且不仅仅老百姓,皇帝住的房子雕梁画栋,着装是大红大紫大黄,繁华绚烂。从审美层面上讲,皇帝个人可能高山流水,但在大场面上也是下里巴人。

    皇帝在政治上是大一统的,但浩荡的皇威也促成了中国文化的各地开花,并且特立独行。比如地方戏和地方饮食,因为“晋京”,为悦龙颜而千万般努力,致使地方特色更加异彩纷呈。

    三轨制指什么呢?

    20世纪初,发自“五四”之后,至“改革开放”,西风渐炽,西学成了“先进文化”。一个孩子,名小学名中学名大学之后去了国外,被认为“有出息”。大学教授嘴里不吐出几个半明半白的翻译术语,被认为没水准。国人的婚礼也穿起了婚纱。中国老百姓说的“红白事”,颜色所代表的东西变了。西方人的婚礼穿婚纱是基督文化,结婚时赴伊甸园,婚纱象征着祥云。去天堂要先进教堂,教堂是天堂设在人间的办事处。牧师主持婚礼的仪式是严肃的,相当于办签证。但我们的新娘子穿婚纱是进招待所,婚礼主持人又把中国人闹洞房的一套搬了上去,插科打诨,荤的素的一起来。不信基督穿婚纱干什么?!还有,房地产开发商盖一个楼就叫曼哈顿广场,改造一个小山沟就叫莱茵河谷。

    人是应该进步的,一个国家更应该与时俱进。一棵树要往高大里生长,增加光合作用,加水加肥料都是对的,但应该是借地力和地势自己往上长。有些果树是靠嫁接的办法取胜的,如苹果梨、梨枣那一类,但这种果树的产量是一时的,过几年还必须重新嫁接。

    中国文化是一个大植物园,如今这个园子里嫁接的果树可能稍多了一点,而我们自己土生土长的大树、老树被重视的程度远远不够。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先前的风气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先前的风气》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先前的风气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先前的风气》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