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先前的风气网络语言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网络写作对文学语言,乃至文学思维将带来怎么样的影响?从目前来看,这个问题还带有假设性质。

    在目前一流或一线的小说家、诗人、散文家的作品里,文学语言似乎依然故我,太阳还是那个太阳,月亮还是那个月亮。

    但几年,或十几年之后,

    “八〇后”

    “九〇后”的人成长为一线写作者,这个问题可能就不再只是问题了,恐怕要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

    中国人经历过一次写作工具的转变,由软笔到硬笔——由毛笔到铅笔、油笔、钢笔。

    古汉语的突出特点是简洁,包容量大。这与书写工具是毛笔和宣纸关联密切。

    再早之前,还要刻在龟甲和兽骨上,操作起来更麻烦。现在的**文件,套话、面子话、车轱辘话冗长烦琐,主要因为有写作班子,还是印刷品。

    如果规定必须由各级主要官员手书,肯定就不是现在这般模样。书写工具不仅仅是工具,是写作思维的一部分,而且是基础部分。

    一个时期的文风和一个时期的社会环境及生活习惯密不可分。一个时期的文风也是整体的,尽管具体作家有差异,却是整体面貌中的差异。

    五四时期是一种面貌,解放区文学时期是一种面貌,建国初期是一种面貌,

    “**”时期是一种面貌,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民学外语,作家诗人们

    “译文体”的模仿语言是一种面貌。如今网络写作不仅仅是文学写作,而且是对生活的直接表达,以前我们中国人表达自己私人生活局限于日记里,如今位移到博客里,空间大了,开放空间也大了。

    以前,日记是日记,文学是文学,写了《金瓶梅》那样的书,作者是要隐姓埋名的。

    网络写作带来的转变是,一个人不再以

    “作家”的身份体验生活,而是以人的身份去面对生活。文学不再是镜子,已成为人本身。

    可以用餐馆的变化作个参照。一个城市的餐馆,差不多每过十年就进行一次调整,外装修,桌椅,菜的品种,甚至餐具。

    如今是浮躁的改革年月,调整的周期要更短一些。我们走进一家陌生的餐馆,第一印象非常鲜明,

    “这是一家时尚馆子”或

    “这是一家经营不善的馆子”。餐饮的主食是不变的,这是大前提,米、面、鱼、肉、蔬菜等。

    但烹制手法、样式都在变,有些也是不变的,比如

    “西湖醋鱼”

    “东坡肘子”这种名菜,已经作为记忆被定格了,成了文化招牌。一个菜成了招牌,就相当于一个作家的作品产生了划时代的艺术魅力。

    饮食是民风,写作是文风,其中的大道理都是贯通着的。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先前的风气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先前的风气》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先前的风气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先前的风气》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