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有血有肉的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先前的风气文化是有血有肉的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文化是活的。或者换一种说法,有生命力的文化,才会持续持久。梁漱溟老人给文化下过一个定义:“吾人生活所依靠的一切。”

    怎么样理解这句话呢?

    吃是饮食文化,吃后边有农业文化。穿是服饰文化,穿后边有工业文化。吃穿后边还都有商业文化。正在流行的叫时尚文化,已经过时的叫落后文化。居家是建筑文化,出行是交通文化,和平的日子有休闲文化,战争年月有军事文化,人们的生老病死是民俗文化。人的成长要接受教育,国家发达要靠科技,数典不忘祖是把根扎在传统文化里,一个民族在世界之林里真正的强大还要开放着吸收族外文化。

    一个人做事情的方式,是一个人的性格,叫个性。一个区域里的人做事情的方式,这种集体性格沉淀下来,就叫文化。

    在我们中国,这种集体性格的差异是明显的,也是很具体的。生活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人,衣食住行之间的差异很大。在黄河流域,陕西人,甘肃人,山西人是近邻,河南人与山东人是近邻,青海人和宁夏人是近邻,但近邻之间的集体性格差异很明显。在长江流域,湖南人和湖北人,江浙人和上海人,差异也迥然存在着。再往远处说,北京人和广东人,南辕北辙的差异更突出。

    就陕西省而言,关中人,陕南人,陕北人,三个地方的人差异也很大。在关中,西府人和东府人有区别。在陕北,延安人和榆林人有区别。在陕南,商洛、汉中、安康人也是如此。我们有两句涉及文化性格的老话,一句叫“十里不同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民俗和习俗之间的差异是近距离的。另一句话叫“喝一江水长大的”。后一句话指的是不同的文化性格里还有相互融会贯通的一面。我们研究地域文化,既要看到相互区别的一面,还要寻找到相互融合,生发合力的一面。

    一个地域的文化性格是一个地域的具体形象,是烙印一样的东西,想甩都不好甩掉,比如上海人的仔细,东北人的粗犷,还有河南人怎么样怎么样。文化建设也是一个地域的形象建设,但这种形象建设不是一朝一夕或者“多快好省”可以干成的,也不是发了财,有了点钱,文化形象就光辉高大了。如今中国的经济是世界的“老二”,但我们中国人行为做事的整体形象,在外国人眼里,实事求是地说,不要说排在第二,前二十名排得进去吗?

    在这个问题上,应该讲,当代中国人是愧对我们古人的,是给老祖宗丢脸的。我们中国以前叫“礼仪之邦”,各行当有各行当的规矩,“仁义礼智信”这些东西基本上是深入人心的。如今有两个自我检讨的热词:“诚信缺失”和“信仰缺失”,其实都不太妥当,事实上是规矩缺失。我们如今做事情,很不遵守我们老祖宗的规矩。

    如今**高调讲“繁荣文化”,我觉着首先应该对文化有个清楚清醒的认识。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先前的风气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先前的风气》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先前的风气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先前的风气》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