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七章 救灾(二)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大明小人物第一百九十七章 救灾(二)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弘治皇帝冷淡地说道:“袁敬,朕对你小施惩戒,罚俸三个月。希望你以后认真思过,钦天监本就是为制定历法,观测天象,服务百姓服务皇家所设,你怎可只顾自己的星象观测而不顾天下百姓。”

    袁敬听闻只是罚俸,心中一块大石头落了地,连忙磕头谢恩。

    弘治皇帝不愧是一个宽宏大量的仁爱之君,这要是碰上性格暴戾的皇帝,仅凭推演不准,百姓遭此大灾还沾沾自喜这两条罪状就可以杀头。

    等袁敬离开后,李冬阳对弘治皇帝说:“皇上,老臣想起去年在朝邑的那位江湖术士,此人竟然准确预测到了此次地震的时间和地点,看来此人确实有些真才实学,真是能人异士在民间啊。老臣建议好好找寻那位术士,为皇上所用,为朝廷所用。”

    弘治皇帝点点头,欣然说道:“朕认为李阁老所言有理。其他两位阁老以为如何?”

    既然李冬阳支持了他们两人的提议,李冬阳的提议,刘健和谢迁自然也不会反对,纷纷表示附议。

    于是弘治皇帝又让萧敬去给牟斌传达旨意,让各地锦衣卫仔细查访那位在朝邑发出地震警示的江湖术士。

    梁文盛一家在正月初七也得到了朝邑地震的消息,这个消息是梁家的管家派人骑马星夜兼程送来的。

    所幸梁家的房屋结实,没有完全倒塌,只有几人有些擦伤,经包扎后已无大碍。但整个朝邑受灾严重,估计有几千人被砸死,伤者不计其数。

    梁文盛听闻此言大惊,问来报信的仆人:“砥报上说皇上已下诏防震,为什么还有如此大的伤亡?”

    那仆人哭诉道:“禀老爷,朝邑知县苏大人哪有什么防震措施,临近年底倒是开始大力僻谣,告示上说钦天监的官员说朝邑今明两年不会有地震,不要相信江湖术士胡言乱语。还出动衙役驱赶在草棚中居住的百姓回家,说什么在外结庐而居,有碍观瞻,败坏朝邑名声等等。”

    听到这话,梁文盛大怒:“没想到苏知县如此敷衍塞责,皇上下诏僻谣防震,他却避重就轻,只僻谣不防震。如今家乡酿成如此大灾,他要负主要责任!我要上折参他!”

    那位仆人也说道:“禀老爷,我走之时。整个朝邑民怨沸腾,纷纷要求朝廷将苏知县绳之以法,斩首示众!估计朝邑籍的官员参他不在少数。”

    梁文盛点点头,表示赞同。然后又问那仆人:“据你所见,朝邑倒塌房屋有多少?无房可居的灾民有多少?”

    “回老爷,我骑马一路向东,在朝邑境内所经过的乡村几乎没有完整的房屋,大部分村庄都是一片废墟。有些地方黑水直冒,几乎汇成河流,四处横流。估计受灾的百姓多达数万人。”

    梁文盛听闻此言,心中一阵悲哀。想想自己富饶的家乡如今已到处废墟,灾民成群,估计没有十年八年的时间是无法恢复元气的。他无力的对

    那仆人说道:“你也累了,下去领赏休息吧。”

    那位仆人看到梁文盛如此伤心,道声谢,然后劝慰道:“老爷,您保重。所幸灾民的粮食都还在,不致于挨饿。要不是苏知县僻谣,百姓们一直住在草棚中也不会有如此大的伤亡。”

    说完便行礼退了出去。

    梁月松听闻伤亡如此大之后,也是非常愤怒。但他知道此时不是民泄愤怒的时候,他急忙找到父亲,然后对父亲说道:“父亲,我觉得现在要把救灾放在第一位。如今我莒州的作坊都缺人,而朝廷一定也为如何安置灾民而发愁,父亲何不上奏折请求朝廷将灾迁到莒州来安置,这正好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愤怒而又悲伤的梁文盛听到儿子如此说,心中有了一些欣慰。从来不关心政务的儿子今天突然关心百姓疾苦,关心朝廷大事了,这证明儿子已经长大了。

    看着年轻的儿子,梁文盛老怀大慰,欣然说道:“松儿你说的对,可是当地官员是否会愿意,朝廷是否会同意,这些为父把握不准了。还有陕西本来就地广人稀,将大量灾民迁徙来此会不会因此得罪朝邑及同州府的官员呢?”

    梁月松摇头答道:“父亲您总是这么谨小慎微,现在看来救济灾民才是重要的,帮助朝廷解决这个问题后,皇上自然会对父亲赞赏有加,内阁的大人们也会支持您的,这种情况下您还怕什么得罪当地官员呢?再者说,朝邑如此大震必然波及周边,同州府的官员们恐怕现在正头疼灾民问题呢,你伸手帮助他们一把,他们感谢还来不及呢?等余震消失那也是一两年之后的事情了。灾民们是否愿意回去,就完全凭他们自愿了。到那时恐怕父亲已经高升了,此事自然有后任官员处理,与您就没有多大关系了。”

    梁文盛听了儿子的话,觉得也有些道理。于是说道:“此事还是请何公子来商量一下吧。如果他同意此事,就好办许多。”

    不长时间,何志远便来到了州衙三堂,双方自然免不了一番客气,之后说起朝邑地震,并且把梁月松救灾的想法说给何志远听。

    此事何志远早就和梁月松商量好了,何志远当即说道:“梁大人家乡受此大灾,我自当全力救灾,梁大人尽管上奏折,如何梁大人同意我也可以附上名字,以示支持。”

    闻听此言,梁文盛高兴的说道:“何公子如此大义,甚好!等我写好奏折,咱们一起署名上奏!”

    “此事紧急,咱们计算一下,我州内能安置多少灾民。最主要的是要把灾民的吃住问题解决好。”何志远说道:“沂州罗泉庄煤矿内可以最多可安置五千人丁壮劳力,其他作坊人员基本饱和,最多只能安置五百丁壮。不过州内这几个水泥作坊内还可以安置几千丁壮劳力。如此算来安置一万丁壮还是可以的。”

    梁文盛说道:“足够了,安置一万丁壮那就是五六万人了。整个朝邑县在册人口也就

    五万多,即使加上瞒报人口,估计也不过十万人口。”

    何志远呵呵笑着说道:“现在我州内到处都缺人,就是来十万人也能安置得下。其实朝邑周边州县的灾民也可迁徙到此处安置,这样我州内丁壮缺乏的问题就大大缓解了。否则沂水的农民等开春后离去,我州内劳动短缺的问题更严重。”

    何志远心想再过几年蒸汽机研制成功后,工业革命的序幕拉开,莒州需要的劳动力会越来越多,这些灾民既然来了,就不能再让他们回去。人口是一个地方发展的重要动力和财富,没有人口一切皆无可能。

    梁文盛听何志远如此说,吓了一跳,十万人!那可是整个县的人口啊,一下子来这么多人,吃住问题如何解决?这么多灾民涌来,出了乱子怎么办?是以他提醒道:“不可,灾民太多一个处置不好,就会生乱。我们能安置五万人就很不错了,我估计没有哪个地方愿意安置灾民的。我们如此做,在朝堂上已经是标新立异了。”

    何志远轻松一笑,说道:“从现在递上奏折到灾民到来,估计至少要一个月的时间,等一个月后,寒冬基本上就过去了。住的要求就没有那么高了,只需先搭个草棚即可。然后用以工代赈的表式让灾民动手建造自己的房屋,等建好房屋再让他们进各地做工,如此以来我想不会出什么乱子。”

    “等等,何公子打算让他们在这里定居吗?为何还要建造房屋?”梁文盛惊问道。

    何志远笑道:“那就看咱们州对灾民是否有吸引力了,到时候还是让他们自己决定去留,愿意走的可以回去,愿意留下来的就给他们办理户口。”

    “好,如此最为合适。”梁文盛放心道,然后又对何志远说道:“那就上奏折说我们可以安置五万灾民吧。多了确实很麻烦,出了乱子那就好事变坏事了,还是稳妥些好。”

    何志远想道,等这五万安置完再说吧,说不定到时候梁文盛还会向朝廷上折要求再安置灾民呢,想到此他也就答应了梁文盛的建议。

    此时,梁文盛又想到了一层,连忙说道:“安置五万灾民,对本州的百姓生活肯定会受到一些影响,尤其是一些豪门大户估计反对更为激烈,何公子可想到了这一层?”

    何志远确实没有想到这一层,要说大量灾民涌入之后,当地的百姓肯定都不愿意。就像梁文盛所说的,一下处置不好可能就会出乱子。但只要安置妥当,这可都是一大批优质劳动力。

    想到此,他对梁文盛说道:“反对的声音肯定会有,只要安置妥当不出乱子,估计不会很强烈。毕竟这里灾民不会来城内居住,更不会占用他们的土地。只要不侵害当地百姓的利益,就不会有太大的反对。”

    梁文盛想了想,最终还是下定决心,对何志远说道:“事不宜迟,我马上写奏折,何公子稍等片刻,今天写好后当即八百里加急送往北京!”

    (本章完)

    大明小人物

    大明小人物

    还在找"大明小人物"免费?

    百度直接搜索: "易" 很简单!

    ( = )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大明小人物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大明小人物》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大明小人物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大明小人物》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