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阿斗刘禅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武侯后传第8章 阿斗刘禅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第8章 阿斗刘禅

    大军退还斜谷关,诸葛亮路过斜谷关的时候,留下了一些士兵,其余人则继续返回。

    在斜谷关停留了一天,众将士都美美的休息了一番,由于斜谷关为诸葛亮屯粮草的地方,好几天没有吃过饱饭的将士们也吃了点饱饭。

    诸葛晨来到关口,带领一众守关的将领,巡查了一番。

    守关的将领是邓飞,原蜀将邓芝儿子,由于邓芝多年镇守边关,对于斜谷关也有比较熟悉,所以,派邓飞来守,就是其家庭对于守边及其熟悉的原因。

    诸葛晨看了边防,斜谷关在陕西终南山,谷有两口,南面叫褒,背面叫“斜”,所以叫斜谷。全长470里,两旁山势险峻,扼住了关陕、连接了川蜀,古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只要在这条狭长的长谷两边,修建一些永久的驻地,外面的大军就不容易攻打进来,所以,守住斜谷关,就守住了大军进川的道路。

    古有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大概率就是说的秦岭山脉一带,古代打仗需要大量的马匹,而马匹不容易通过的地方,比如关口,比如栈道,所以,只要守住天险,外敌就不容易打进来,巴蜀就是安全的,就可以安心发展。

    汉高祖刘邦也是从巴蜀起家的,当年项羽为了困住刘邦,将刘邦分封到了巴蜀汉中一带为汉王,刘邦就是凭借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广积粮草,招兵买马,然后乘着项羽外出暗度陈仓出兵关中,然后才逐渐打回中原的。

    所以巴蜀是刘邦的福地,也是刘备的福地,这点也让诸葛亮看到了,才有了蜀国。

    诸葛晨简单教了邓飞两个方法,其一是探马布局,将斜谷关两边,包括一些村落,由军队支持,布放一些军情点,一有情报就及时传达到关口,训练一些飞鸽,一有情报,立即飞鸽传书。

    其二是,在主要关口,建立屯兵点,也就是一些重要的堡垒,堡垒内平日囤积粮草,保持与总关信息互通,这样,如果有紧急情况,由于堡垒的距离比较近,便于支持,而消息也可以击鼓传花,迅速传回关口!

    有了这两点,相信斜谷关足够自保了,魏军要从斜谷关偷袭进来,就基本上不可能呢?关口重重封锁,飞鸟也过不来!

    大军返回成都。

    通过汉中、广元剑阁、绵州、旌阳,从北门而入,大军驻扎在汉中和绵州一带,只有少部分回到成都!

    诸葛亮率领大军入城,刘婵带领文武百官,在新都迎接,老百姓也是夹路相应啦。

    诸葛亮在蜀国为大丞相,总领军政大权,真正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且由于诸葛亮对内勤政爱民,对外抵御外敌,6次北伐,所以深受百姓爱戴,百官尊崇。

    时年刘婵已经27岁,但是还是不能太能理事,可惜才能本就不够,性格上也有些懦弱,但是贵在还是很听话,刘备一直灌输他要尊师重教,对于诸葛亮这个仲父(义父),倒是一直很尊敬的,哪怕一些谗言,也只是偶尔让刘禅发发风,恳请诸葛亮回来,也不敢对诸葛亮有所压制。

    毕竟诸葛亮战功累累,甚至功高盖主。

    刘禅见了坐在马车上的诸葛亮,眼见诸葛亮双眼凹陷,俩色蜡黄,身体已经十分廋弱,忍不住就眼泪水哗哗下来了。

    拉住诸葛亮的手,就说,“仲父哇,你辛苦了!仲父呀,你廋了!”

    诸葛亮用羽扇拍拍刘禅的肩膀,“皇上呀,我这就不便行礼了!”

    将大军驻扎在新都区的军营,诸葛亮率领一众大将,进到成都府。

    刘禅已经备好接风宴,只等招待大家了!

    “今日我大军凯旋,本王敬大家一杯,诸位将军辛苦了!”

    “军报我军大散关大捷,歼灭魏军1万有余,吓得司马懿退回渭河”

    刘禅举起酒杯,“有我诸葛丞相,我蜀国再无战事!这一杯,我们敬丞相!”

    众人也举杯敬了诸葛亮。

    “都是托先帝之幅,托大王之富,这一杯我们敬大王”

    “祝我蜀国国富民强,祝我大王千秋万代,万万岁!”

    众人皆向刘禅敬酒,这是过场,必须要拍的。

    古时候必须拍皇帝的马屁,什么万万岁,那是口头禅。

    见刘禅就是没有提诸葛晨,诸葛亮给费炜使了使眼色。

    “启奏皇上,前日我大军大败魏军于大散关下,诸葛晨小军师用兵如神,可算头功!”

    “诸葛晨,”刘禅放下酒杯,想起来的,看了诸葛亮的奏折,是有这么一号人物。

    “诸葛晨上前,本王今天要好好敬你一杯!”刘禅还算反应较快,这时候可不能得罪了诸葛亮呀。

    诸葛晨走上前,向刘禅行君臣之礼,刘禅赶紧下来,扶起了诸葛晨。

    “小军师一表人才,此番用兵大败魏军,乃我蜀国之人才呀!”

    诸葛晨也知道刘禅喜欢拍马屁,就干脆拍了,拍马屁也不用交税,是吧!

    “微臣早就对大王敬仰之心如滔滔江水,大王年少有为,奋发图强,励精图治,使得我大蜀国欣欣向荣,国泰民安”

    “微臣今日终于得见大王,大王乃当世潘安,英俊潇洒,谈吐不凡,为我辈众丞之典范楷模,给大王请安!”

    这些话,随便从哪个历史剧里面摘几句出来,就够刘禅美美几天的了。

    刘禅听得都有点飘飘然了,果然,每个皇帝都喜欢马屁精,这一点屡试不爽。

    “马屁精,”黄浩在旁边嘀咕了两句。“居然还有人比我更会拍马屁的!”

    刘禅听了诸葛晨的奉承话,感觉倍爽,又给诸葛晨喝了一杯。

    “诸葛晨,这次你立下大功,可有什么需要本王赏赐与你的?”刘禅心情大好,当下便要赏赐诸葛晨。

    “启禀大王,”诸葛亮起身,对刘禅说,“诸葛晨于军前微臣与众将军商议,名为军师助理!”

    “这次微臣恳请大王照顾,以大王之名义,正式任命诸葛晨为我朝军师”

    “丞相,若封诸葛晨为军师,你当若何呢?”

    “禀告大王,微臣以年事以高,恐再无力领兵远征,唯有让年轻人走上前线了!”

    诸葛亮接着说,“我愿辞去大军师之职务,安心丞相府工作,也好过几天安醒日子吧!”

    刘禅哈哈大笑,“如此甚好哇,丞相也该放下军务,回来多陪陪本王了!”

    刘禅当即卖给诸葛亮一个面子,“封诸葛晨为大军师,参谋我对外军事!”

    这个大军师,相当于总参谋,刘禅虽然是大王,那时候军政一体,总司令也是刘禅。

    当然,军事上,还是要听诸葛亮的,人家这个丞相,还是有军事大权的。

    诸葛晨连忙拜谢刘禅,“臣当为了蜀国,为了大王,肝脑涂地、鞠躬尽瘁!”

    诸葛亮看着诸葛晨,“这小子还这么会拍马屁,看我回去怎么收拾你”!

    其实诸葛亮是不会反对拍马屁的,当年诸葛亮在刘备身边,还不是会说话的嘛,古代但凡能言善语的人,都有两把刷子的。

    诸葛亮曾经舌战群儒,口才不是一般的好。

    “诸葛晨,本王封你作为大将军,你还要什么赏赐呀!”刘禅来了高兴劲了。

    “大王,微臣不要赏赐,”诸葛晨说,“微臣想办一个学堂,望大王恩准!”

    “准了,”刘禅反应过来,“办学堂!这不是大才小用了吗!”

    “禀告大王,微臣想办一个军士学堂,为我蜀国招揽培训军事人才,为实现匡扶汉室,统一中原早做准备!”

    “还要北伐吗?”刘禅一听北伐,就有些头大,这些年北伐,已经几乎把国库掏空了!

    “众将先饮酒,我和丞相商量一下!”刘禅还算聪明,把诸葛亮父子叫到了旁边的偏殿。

    三人来到一旁,刘禅上座,诸葛亮旁做,诸葛晨倒是不好坐着,就站在诸葛亮身旁。

    “丞相,您看诸葛晨这个建议如何?”刘禅问道。

    “大王,我觉得晨儿这个建议挺好的!”

    “我大蜀国这次大败司马懿,威震魏国和东吴,相信3年之内蜀国无人敢来进犯!”

    “三年么有战事,这是好事情啦!”刘禅这么一听,高兴起来了,他也不喜欢打仗。

    “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虽然我们不去北伐,但是对手都在发展,且魏国土地肥沃,人口众多,利于发展,其发展速度远远强于我巴蜀,所以,我们以往因担心对手强大速度过快,而国力、军事皆强大于我”

    “所以我们要快速北伐,但是我们也没有料到,对手拒绝出战,采取防守,我们不得不改变策略呀!”

    “这一点也是诸葛晨提心了我!”

    刘禅听诸葛亮如此解说,终于明白了诸葛亮坚持北伐的原因。

    “那么这个军校的意义何在呢?”

    诸葛亮说,“我蜀国自先帝时,有五虎上将,今人才逐渐凋零,要对抗强大的魏国,唯有培养更多的军事人才呀!”

    诸葛晨也说,“假如大王以后也有新的五虎上将,十大猛将,百名将军,我大蜀国不是就可以永无后患了吗?”

    刘禅听到这里,不经憧憬起来,那个时候,自己才是真正的天下的王呀。

    “准了准了,”刘禅大喜,不就办个学堂吗?本王全力支持。

    于是,三人重新入席,刘禅当场宣布。

    “今经诸葛晨提议,本王准予建立军事学堂,为我蜀国培养军事后备人才!”

    “着令诸葛晨选址办校,军中各部支持,选拔人才,或于民间招募,成立军事院校!”

    “任命诸葛晨为军师院校第一任院长!”

    众大将纷纷附议,表示支持,当然,皇帝都开口了,不支持也不行啦。

    席间,大家也没有说更多的不高兴的话。

    诸葛晨喝了些酒,觉得么有什么味道,心想,那天自己也把浓度酒酿出来,估计这些人就没有那么能喝了。

    水酒的味道有些寡淡,饭食也不是那么丰盛,看来蜀国的皇宫如此,老百姓的日子也不见得好过了。

    不过刘禅这个人还好说话,虽然不见得有什么大才,但是也不至于太过昏庸,至少对于功臣还是很尊敬的了。

    出了皇宫,诸葛晨与诸葛亮一道回府,诸葛晨对诸葛亮说。

    “义父,观今日蜀国,你的健康才是蜀国的基础呀!”

    “晨儿何出此言?”

    “义父,大王虽天赋平凡,然我蜀国内忧重重啦!”

    “何处此言,”诸葛亮问道。

    “其实义父也明白,我蜀国最大的内忧就是两个字”

    “和解?”

    “团结!”

    诸葛亮点点头,表示认可,蜀国的政权由三部分组成,一部由刘备起家的人,刘关张、诸葛亮等。

    另外一部为外部降将,收服的外臣组成,比如黄忠、赵云、马超等人,这些人虽然也被刘备启用,但是还是达不到心心相连。

    第三部分为原来巴蜀本地人,李福等人,朝中刘表旧部,特别是本地人,都有排斥心理,把刘备看做是外地入侵,所以,就未必出全力支持蜀国朝廷。

    如何将这三部分的人捆绑在一起,是需要一定的政治眼光和策略的。

    诸葛晨向诸葛亮提出来,只有解决了内部团结的问题,蜀国此时才可以铁板一块,面对强敌!

    诸葛亮一行来到武侯府前,门前灯火辉煌,早有一家人等候在门口。

    一个俊俏的小姑娘,像一阵风的跑了过来。

    “见过父亲!”

    “你是诸葛晨,你是我哥哥?我怎么凭空多了一个哥哥!”

    诸葛小妹!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武侯后传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武侯后传》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武侯后传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武侯后传》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