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第九十一章 问计
何夕不觉得姚广孝说得完全正确。毕竟很多事情是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姚广孝的心思过于阴暗与功利。有些事情想得或许有极端。但是,何夕不能不将姚广孝所言,作为原因之一来分析。
其实,历史上也很奇怪。
那就是洪武年间的大臣们,都很少有奏疏流传下来。特别是洪武前期,很多大臣,几乎没有提过。因为史料的缺失,让洪武年间很多事情,成为一个研究的低谷。
明明洪武年间几乎定了大明一朝的所有章程。但是研究洪武年间,要比大明之后任何年间的事情要难太多了。
何夕心中思绪翻腾,说道:“姚先生,你觉得这事情,该怎么改,又该怎么换?”
姚广孝哈哈一笑,说道:“这可难倒我。姚某是谋士,是苏秦张仪陈平之属也,不是社稷之臣。给大人分析局势,出主意。还是可以的。但是这种国家大事,却是难有什么见底,不过,大人不应该问我。应该问你自己啊。”
“我之所以自荐为大人之谋主,就是知道大人国士无双,乃是社稷臣也。”
------
东宫之中。
太子说道;“宋师科举之策不兴,而陛下信何夕的。你觉得何夕之策,那方面打动了陛下。”
方孝孺沉吟片刻,说道:“臣以为,是务实。”
太子说道;“务实?”
方孝孺说道:“老师之策,考试之道,自从王安石之后,独重策论。宋代科举之策屡屡变动。老师因循元代科举之策,加以改进而成,陛下不喜欢也很正常。不过,陛下似乎更喜欢分科取士。只是分科取士,如果能选出总揽朝政的大臣?”
在方孝孺看来,分科取士。这个想法是有很大问题的。科举是为国举贤。选出来的都应该朝廷重臣。不能将人圈在某科之中,唐代科举有很多科目,最后独重进士,不是没有原因的。
太子说道:“这一点不用多想。父皇对科举没有死心就是好事。而今举荐上来的人,都是什么货色。朝廷用人青黄不接。各种地方都缺少贤臣。不管什么样的科举。都要比举荐强。”
“你自己好好想想,明日去与何夕好好谈谈。记住,煤铁司专项考试是一件小事,你完全听何夕的就行。何夕到底想怎么改革科举,你却要好好搞清楚,这才是大事。”
“记住了,不要主次颠倒。”
方孝孺说道:“臣明白。”
但是方孝孺口中这样说,但是心中很不服气。
方孝孺虽然知道何夕在很多方面都有独特的才能。但是依然觉得科举上面。还是他们儒臣更为精通。虽然在何夕想来,他搞出来的东西,已经不能算是科举了。但是在方孝孺这里并不是。
大抵方孝孺看来,所有经过考试当官的政策,都是科举,无非是怎么个玩法而已。
方孝孺心中暗道:“何夕,这一次也真正见识一下何挽之的厉害。”
------
何府。
何夕沉思了半日,决定开诚布公。将自己对于未来公务员考试的所有想法,都说给姚广孝听。
包括不限于,官吏一体,分科考试,百分制,转向招考。已经将自己的学说,成为考试的主要内容,加大自然科目,减少经义等等。一大堆想法。
甚至以假设的情况,将未来公务考试的一些想法,也说给了姚广孝听。
姚广孝都惊呆了。
是的,姚广孝说何夕是国士无双,社稷臣。虽然有几分真心,但是更多是拍马屁。甚至不算是专门拍马,与自己上司谈话之间。恭维两句而已。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何夕在科举上,有这么多的想法。
很多都是很新奇。但是细细品味,却未必不能实现。
好一阵子,姚广孝才回过神来,心中暗道:“何夕是何许人也,是商鞅,是董仲舒,是王安石?还是孔孟?”他一时间分辨出不来,但是他心中却感受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在向他招手。
姚广孝心中一时间涌出无限的勇气与希望。
是的,姚广孝心中负面情绪多于正面情绪。他为祸天下的可能性,是高于造福天下的。
病虎这个外号,并非虚言。不管什么样的老虎都是要吃人的。
如果别人听了何夕之言,首先想到的是,如果失败了怎么样?何夕所做的东西,很多都是石破天惊之举。一旦失败,反噬是很严重的。而姚广孝听了,他更期望看到何夕描述之中的政策。
至于其他的。
抱歉,姚广孝不在乎。
姚广孝说道;“大人,您的很多想法,都是有益于国家,但是做事情要讲究时势。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自然是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您有些想法,是可以现在说出来的。有些想法,是万万不可现在说出来的。”
何夕说道;“还请姚先生指点。”
姚广孝说道:“第一,官吏一体。大人可以分为吏员考试,与官员考试,但是绝对不能让官吏一体。这是大忌。”
何夕说道:“为何?”
姚广孝看着何夕,有些疑惑地说道:“大人,乃史学大家,难道不研究前朝历史,前朝重吏轻儒。这一点被天下儒生深恶痛绝。你想提官吏一体,估计让很多人想起在前朝的岁月之中,会和你拼命的。”
“即便陛下也未必能护着你。”
何夕心中一动 ,暗暗苦笑。他的史学大家是假的。每次去讲课都是专门备课,所有成就也是从后世截取过来的。有一些专门的情况,他倒是研究过。但是一些比较冷门的东西,他怎么知道啊?
比如,谁知道元朝的用人制度是什么?何夕仅仅知道,元朝用人重跟脚,也就是出身。至于重用吏员,这个,他倒是不知道了。
其实,他并不知道,何止是轻贱儒臣。很多吏员出身大官都是嚣张得很。对很多儒臣极尽羞辱。而今大明天下,朱元璋翻转元朝之政,重用儒臣,也不仅仅是重要儒臣。主要以儒家学说标榜自己是华夏之正统。
渲染大明的正统性。
儒臣翻身了,对吏员极尽打压之能事。
当然了,朱元璋不吃这一套。依然用吏员出身的大臣,保留了由吏员成为官员的路径。但是很快就沦为末流之中。由吏员出身,成为大官的官员,在元朝有很多,在明朝也有一些,但是出现了越来越少的趋势,而张度已经是其中佼佼者了。
但是而今仅仅为煤铁司郎中。
与元代的盛况,不能相比。
所以,官吏一体,这个主张,要比何夕在儒学上拉屎拉尿更能刺激很多人的神经。毕竟很多所谓儒臣,其实更多是官员,四书五经敲门砖而已。既然门已经敲开了。早就扔了。
但是官吏一体,代表着侵占他们的权益。甚至让他们想起当年被小吏支配的恐惧。自然会竭力反对的。
正如朱元璋所言,国子监清水衙门。这里的斗争其实很简单。但是在朝廷之中就不一样了。能在朱元璋屠刀下面保存下来,哪一个不是政治嗅觉敏锐的大佬。
他们不出手的时候,是好好先生。甚至让你觉得是看好的你的长辈。真要出手的时候,一般就是一击毙命,让朱元璋也不好出手相救的。甚至最后都不知道是谁下的手。
何夕说道:“我知道了。”随即用金笔将官吏一体,这四个字给划掉了。何夕继续问道:“还有 什么是绝对不能说的?”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何夕不觉得姚广孝说得完全正确。毕竟很多事情是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姚广孝的心思过于阴暗与功利。有些事情想得或许有极端。但是,何夕不能不将姚广孝所言,作为原因之一来分析。
其实,历史上也很奇怪。
那就是洪武年间的大臣们,都很少有奏疏流传下来。特别是洪武前期,很多大臣,几乎没有提过。因为史料的缺失,让洪武年间很多事情,成为一个研究的低谷。
明明洪武年间几乎定了大明一朝的所有章程。但是研究洪武年间,要比大明之后任何年间的事情要难太多了。
何夕心中思绪翻腾,说道:“姚先生,你觉得这事情,该怎么改,又该怎么换?”
姚广孝哈哈一笑,说道:“这可难倒我。姚某是谋士,是苏秦张仪陈平之属也,不是社稷之臣。给大人分析局势,出主意。还是可以的。但是这种国家大事,却是难有什么见底,不过,大人不应该问我。应该问你自己啊。”
“我之所以自荐为大人之谋主,就是知道大人国士无双,乃是社稷臣也。”
------
东宫之中。
太子说道;“宋师科举之策不兴,而陛下信何夕的。你觉得何夕之策,那方面打动了陛下。”
方孝孺沉吟片刻,说道:“臣以为,是务实。”
太子说道;“务实?”
方孝孺说道:“老师之策,考试之道,自从王安石之后,独重策论。宋代科举之策屡屡变动。老师因循元代科举之策,加以改进而成,陛下不喜欢也很正常。不过,陛下似乎更喜欢分科取士。只是分科取士,如果能选出总揽朝政的大臣?”
在方孝孺看来,分科取士。这个想法是有很大问题的。科举是为国举贤。选出来的都应该朝廷重臣。不能将人圈在某科之中,唐代科举有很多科目,最后独重进士,不是没有原因的。
太子说道:“这一点不用多想。父皇对科举没有死心就是好事。而今举荐上来的人,都是什么货色。朝廷用人青黄不接。各种地方都缺少贤臣。不管什么样的科举。都要比举荐强。”
“你自己好好想想,明日去与何夕好好谈谈。记住,煤铁司专项考试是一件小事,你完全听何夕的就行。何夕到底想怎么改革科举,你却要好好搞清楚,这才是大事。”
“记住了,不要主次颠倒。”
方孝孺说道:“臣明白。”
但是方孝孺口中这样说,但是心中很不服气。
方孝孺虽然知道何夕在很多方面都有独特的才能。但是依然觉得科举上面。还是他们儒臣更为精通。虽然在何夕想来,他搞出来的东西,已经不能算是科举了。但是在方孝孺这里并不是。
大抵方孝孺看来,所有经过考试当官的政策,都是科举,无非是怎么个玩法而已。
方孝孺心中暗道:“何夕,这一次也真正见识一下何挽之的厉害。”
------
何府。
何夕沉思了半日,决定开诚布公。将自己对于未来公务员考试的所有想法,都说给姚广孝听。
包括不限于,官吏一体,分科考试,百分制,转向招考。已经将自己的学说,成为考试的主要内容,加大自然科目,减少经义等等。一大堆想法。
甚至以假设的情况,将未来公务考试的一些想法,也说给了姚广孝听。
姚广孝都惊呆了。
是的,姚广孝说何夕是国士无双,社稷臣。虽然有几分真心,但是更多是拍马屁。甚至不算是专门拍马,与自己上司谈话之间。恭维两句而已。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何夕在科举上,有这么多的想法。
很多都是很新奇。但是细细品味,却未必不能实现。
好一阵子,姚广孝才回过神来,心中暗道:“何夕是何许人也,是商鞅,是董仲舒,是王安石?还是孔孟?”他一时间分辨出不来,但是他心中却感受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在向他招手。
姚广孝心中一时间涌出无限的勇气与希望。
是的,姚广孝心中负面情绪多于正面情绪。他为祸天下的可能性,是高于造福天下的。
病虎这个外号,并非虚言。不管什么样的老虎都是要吃人的。
如果别人听了何夕之言,首先想到的是,如果失败了怎么样?何夕所做的东西,很多都是石破天惊之举。一旦失败,反噬是很严重的。而姚广孝听了,他更期望看到何夕描述之中的政策。
至于其他的。
抱歉,姚广孝不在乎。
姚广孝说道;“大人,您的很多想法,都是有益于国家,但是做事情要讲究时势。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自然是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您有些想法,是可以现在说出来的。有些想法,是万万不可现在说出来的。”
何夕说道;“还请姚先生指点。”
姚广孝说道:“第一,官吏一体。大人可以分为吏员考试,与官员考试,但是绝对不能让官吏一体。这是大忌。”
何夕说道:“为何?”
姚广孝看着何夕,有些疑惑地说道:“大人,乃史学大家,难道不研究前朝历史,前朝重吏轻儒。这一点被天下儒生深恶痛绝。你想提官吏一体,估计让很多人想起在前朝的岁月之中,会和你拼命的。”
“即便陛下也未必能护着你。”
何夕心中一动 ,暗暗苦笑。他的史学大家是假的。每次去讲课都是专门备课,所有成就也是从后世截取过来的。有一些专门的情况,他倒是研究过。但是一些比较冷门的东西,他怎么知道啊?
比如,谁知道元朝的用人制度是什么?何夕仅仅知道,元朝用人重跟脚,也就是出身。至于重用吏员,这个,他倒是不知道了。
其实,他并不知道,何止是轻贱儒臣。很多吏员出身大官都是嚣张得很。对很多儒臣极尽羞辱。而今大明天下,朱元璋翻转元朝之政,重用儒臣,也不仅仅是重要儒臣。主要以儒家学说标榜自己是华夏之正统。
渲染大明的正统性。
儒臣翻身了,对吏员极尽打压之能事。
当然了,朱元璋不吃这一套。依然用吏员出身的大臣,保留了由吏员成为官员的路径。但是很快就沦为末流之中。由吏员出身,成为大官的官员,在元朝有很多,在明朝也有一些,但是出现了越来越少的趋势,而张度已经是其中佼佼者了。
但是而今仅仅为煤铁司郎中。
与元代的盛况,不能相比。
所以,官吏一体,这个主张,要比何夕在儒学上拉屎拉尿更能刺激很多人的神经。毕竟很多所谓儒臣,其实更多是官员,四书五经敲门砖而已。既然门已经敲开了。早就扔了。
但是官吏一体,代表着侵占他们的权益。甚至让他们想起当年被小吏支配的恐惧。自然会竭力反对的。
正如朱元璋所言,国子监清水衙门。这里的斗争其实很简单。但是在朝廷之中就不一样了。能在朱元璋屠刀下面保存下来,哪一个不是政治嗅觉敏锐的大佬。
他们不出手的时候,是好好先生。甚至让你觉得是看好的你的长辈。真要出手的时候,一般就是一击毙命,让朱元璋也不好出手相救的。甚至最后都不知道是谁下的手。
何夕说道:“我知道了。”随即用金笔将官吏一体,这四个字给划掉了。何夕继续问道:“还有 什么是绝对不能说的?”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