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八章、狂士登顶(45)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紫塞轶录第五百八十八章、狂士登顶(45)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君子担道行义,以张扬仁义为己任。孔子曰:“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何谓义?孔子没有明言。《中庸》曰:“义者,宜也。”董仲舒曰:“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春秋繁露·仁义法》)韩愈曰:“行而宜之之为义”。(《原道》)义所考究的是行为本身的正当性,是不计后果的正义性,是当下意义的无条件的“应当”,所以要“见义勇为”。孔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君子的精神追求就是行仁行义。“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君子做事的基本价值尺度就是义,就是只问行为本身正当与否。

    孔子不否认人有追求正当利益的权利,但孔子强调人对于利益的追求一定要符合正当性的要求。“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不可求”之事,也就是不义之举。“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违背义的事情,即使再有利也不应当做。“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追求富与贵,无可非议,但不能因为追求富贵而伤害仁义。所以,“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君子的精神追求是担道行义,在孔子看来,“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子贡问孔子:“伯夷、叔齐何人也?”孔子曰:“古之贤人也。”又问:“怨乎?”对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论语·述而》)君子无所怨,君子应当把维护自己的精神追求,当成最高的追求,甚至可以为此而不惜牺牲一切。一个人,如果能够真正懂得这个道理,那么,也可以做到死而无憾了。“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何谓君子,就是让我们更超乎功利一点,让我们所学的一切更多的不要想着实用,而要想着修养。因为一个人,只有你内心修养真正有了一种从容淡定,了解自己在这个坐标系上的位置以后,你才不会有那样一种起起伏伏的欢喜或者沮丧。也就是说,做好自己的事,当一个善良的人,这是论语对于君子的第一条标准界定。

    第二个标准,他是一个伟大和高尚的人,他必须得是胸有大志,是宏阔的,那么这种宏阔之志可以要求一个人不是太计较眼前的生活,孔子曾经说“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一个人如果成天想的都是他自己住的房子怎么样,自己过的日子怎么样,那么这个人就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君子应该是胸怀天下的。

    第三个标准就是好处事,他的人际关系一定是融洽的友善的,而这个人最终在集体的合作中有所作为,所以孔子曾经说君子跟小人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君子群而不争,矜而不党。君子是合群的,他在一大群人里面他从来是不争的,不跟别人有太多的纠纷争执,他一个人内心可以是骄傲的,可以是矜持的,但是他决不结党营私。无疑,于丹女士对于君子的论述是十分全面和精到的,人们当然可以十分的认同;但是,在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已经在论语的基础上,给予了君子的概念更为深广的含义;而且,如果我们一味的固守于论语对于君子的界定,可能会不利于我们后人更好的传承先人所留给我们的优质的财富。

    君子者,权重者不媚之,势盛者不附之,倾城者不奉之,形秽者不恶之,强者不畏之,弱者不欺之,从善者友之,为恶者弃之;长则尊之,幼则庇之,为民者安其居,为官者司其职,穷不失义,达不离道,此君子行事之准。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简而言之,殷省古代关于所谓“君子”的方方面面论述,是在大力提倡和极力推崇一种接近于完美的人格;不同于圣贤那样完美无瑕而又难以企及,“君子”这个等级对于大众还是有号召力的,通过后天不懈努力应该也能接近或者达到那个理想境界的。而且,这个称谓更多的是代表了人们对一种完美品格的追求。

    人们对于什么样才能称之为君子,很可能完全无法描述准确,但潜移默化之间对它所代表的也怀有很高的敬意;所以王亚峰借此来给王儒“下套”。实际上,他不知道自己下意识之间,已经默认了一个重要情况;他内心里其实非常认可王儒的品行,百般闹腾只不过是因为自己的心实在躁动不安分;一直不死心,千方百计地很想寻找什么好机会,彻底驳倒王儒,让他无法再自圆其说。相反的,王儒在与他打桥牌时,固执得比顽石还硬;平时闲谈,却很随和,从来也不急不恼;自己的看法都不过是淡淡一说,从未勉强任何人相信;低调而全然不张扬。恰恰是因为这样,单位里所有人,在接触时间稍长之后,就都对他持有信任态度,而且这种信任,只会与日俱增而很难减弱。

    连于强校长,那么喜欢聊天的人,每每与单位里面诸多小美女老师们开玩笑时,都不忘拉扯上王儒。他自称,忠厚老实这个词是有特指的!比如说在蛤蟆石小学,忠厚就专指本人(于强),老实就是王儒了。他这么炫耀,谁也不好意思反驳他;王儒虽然无动于衷,不代表其他人也真没有反应。门口那桌的那位小张老师忍不住说道:“我也自认为是好人。”于校长故作惊讶:“是吗?有人给你发证证明吗?”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紫塞轶录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紫塞轶录》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紫塞轶录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紫塞轶录》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