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七章、比赛风波(10)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紫塞轶录第七百零七章、比赛风波(10)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迦叶追问:佛祖,世人的业力是一大难题;可能非常影响今生的修行,这可怎么办呢?

    佛说:业力肯定是遵循因果律的。人们种下什么样的因,就会得到什么样的果报;这一切都在于人心。

    迦叶继续追问:世人到底怎样,心里才能达到那样的境界呢?

    (估计佛祖也没辙了,这迦叶真是打破砂锅问到底啊。)佛说:静心打坐可以进行修行,哪怕是走路时也同样可以进行修行;修行完全可以融入我们生活中的一举一动之中,不必要太局限于特定方法。我们看到的随便一朵花,其实里面就包含了一个世界;旁边随便一片绿叶,里面就蕴含着天地间的至理。春天来了百花开放,秋季到了落叶归根,体悟大自然本身就能令人安然自在,获得无穷智慧。

    迦叶不肯善罢甘休,依旧追问:可是人们都有业力在身,各种各样相的认识必然就根深蒂固;这些认识肯定会扰乱人们心的修行,到底应该怎么办呢?

    佛说:人们的业力已经如此,命数就是本身前世就限定了的;各种各样的相的认识,都是由心产生的。世间万事万物本质上说,都是主观认识,是虚幻的。如果人的心没有任何变动,那么你主观认识中,就没有万事万物的所有产生、发展、变化这些。

    最后这些解释,也是非常难于理解的。勉强打比方,就好像人就是一台电脑,存贮了太多资料,以至于甚至到了内存不足,运转不灵的地步了。怎么样才能恢复一开始的一点也不卡的状态呢?其实最好就是用格式化或者系统重装这两种方法。佛祖的意境更高明得多,仿佛就是完全智能化的、全方位的升级。

    不仅仅是简单的忘记恩怨情仇这些感情负担(删除垃圾),而干脆是看破一切,认为一切都是虚幻而没有实质意义的;生命中的所有事情,根本就如同万花筒中的影像一样;人一旦真正能够不动心,那么都等于不存在。

    说句实在话,迦叶是不是真的那么愚钝,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执”确实太难于根除;而普通人根本就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因此,万般烦恼完全无法解脱。

    我执是佛教用语,小乘佛法认为这是痛苦的根源,是轮回的原因。我执可以说是无明的同义语,一般以内容分类,为人我执、法我执;以缘起分类,名分别我执、俱生我执。

    “我见”是第六识所起的认知,而我执是第七识所起,所以“我见”不是“我执”。“我见”证得初果须陀洹后即可破除,而细微的“我执”则须成就佛果后才可彻底断除。我执可以说是无明的同义语,一般以内容分类,为人我执、法我执;以缘起分类,名分别我执、俱生我执。佛教中指对一切有形和无形事物的执着,指人类执着于自我的缺点。包括自大,自满,自卑,贪婪……,放不下自己,心中梗着非常大、非常粗、非常重的「我」,执着自己的想法、做法、人格等,提不起自己和他人的义务与责任,自我意识太强而缺乏集体意识和奉献精神,或太关注自己而忽略别人等等。消除我执是佛教徒的一个修炼目标,认为没有我执就可以将潜在的智慧显现出来,成为有大智慧的人,即为‘佛’。

    1、人我执。

    一切凡夫,不知人身为五蕴假合,而有见闻觉知之作用,固执此中有常一主宰之我体,一切烦恼障由此而生,便有贪嗔痴等诸惑,发业润生而缠缚有情于三界六道之中,障涅盘寂静之理,搅扰有情之身心。如《唯识述记》云:“烦恼障品类众多,我执为根,生诸烦恼,若不执我,无烦恼故。”

    这里说的是低一级的自然的,过度自我的意识;差不多就是自私的意思。

    一起普通人,不知道人体只是很多虚幻事物暂时聚合而成的,只不过有见闻觉知的功能;而一切烦恼业障恰恰就是因为人体这些功能而产生的,进而引发了贪嗔痴这些迷惑;这些毒害将人纠缠束缚在三界六道之中,极大搅扰人们的身心,给人们修行而得到清净智慧造成巨大障碍。像《唯识述记》所说的:烦恼业障种类繁多,却都是从我执这个根源派生的;如果人们消除了我执这个根源,一切各种各样的烦恼就全部不复存在了。

    这里的我执,还是单指”小我“,个人的利益、喜好厌恨等等;在佛教教义思想看来,这属于人们的身病,是相对容易”治愈“的。

    五蕴分别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种。在五蕴中,除了第一个色蕴是属物质性的事物现象之外,其余四蕴都属五蕴里的精神现象。色蕴的色,意思是形形色色;泛指事物的多种多样。

    五蕴理论。五蕴实际上是佛教关于人体和其身心现象都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理论。五蕴的“蕴”是梵文的音译,意义是积聚或者和合。佛教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五蕴和合而成,一人的生命个体也是由五蕴和合而成的。

    五蕴组成生命的自体,世间有很多的生命在活动,佛教把这些生命分为无情生命和有情生命两种。

    (一)无情生命:有生理现象,没有精神活动,也没有我执,称为无情生命。如植物、我们身体里的细胞等,都是无情生命。

    (二)有情生命:有生理活动,也有精神活动,并且执著我、爱他所执著的我,这种有情生命才有资格称为有情众生。

    佛陀说众生是由名、色组成的聚合,这个名色略分为五种类聚--五蕴。

    (1)名:我们的精神活动,不可见,但知道它的存在,唯有名字,故称之为名。此名既是我们的心,它又可分为心、意、识或八识。

    (2)色:生理的活动,它有色相可见,是属于物质的。在五蕴中的色主要是指我们的身体--身根。故名色是心法和色法,心和色组成我们的精神和身体活动。

    容易误解的地方:

    心经中的“五蕴皆空”,是指五蕴都无自性。其性是空,而相可见,不是断灭空。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紫塞轶录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紫塞轶录》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紫塞轶录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紫塞轶录》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