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三十五章、九段棋所(2)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紫塞轶录第九百三十五章、九段棋所(2)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东瀛围棋相关书籍。进入平安时代(794—1185)以后,围棋倍受上流社会妇女的青睐,对此,在十一世纪问世的《源氏物语.竹河》等章中,有相当细致的描写。到镰仓时代(1185—1333),围棋在习惯于战场生活的武士中也逐渐传播开来,即使在紧张的战争空隙之际,武士们仍迷恋于黑白之间。

    这大概是由于围棋的思维方法与实际战争中的战略战术相通的缘故吧。与此同时,围棋也进入了僧侣的生活,1199年东瀛棋圣玄尊法师编《围棋式》一卷,浅近易懂,为围棋在东瀛的普及开辟了道路。

    四家角逐。东瀛专业棋手兼围棋史专家中山典之,根据赖山阳所著《东瀛外史》统计,战国武将中有30%—50%为围棋爱好者,三大枭雄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都具有相当的棋力。此时,终于出现了寂光寺僧人名日海(1558—1623)的围棋大家,他先后仕奉于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织田信长馆览日海精湛的棋艺后,誉称其为“名人”;丰臣秀吉曾举行棋会,赐予天下无敌的日海每年二百石的俸禄;秀吉死后,德川家康召日海去江户,任初代名人棋所。

    所谓“棋所”,是德川幕府赐予围棋最强手的荣誉称号。其职责是总理围棋事务,指导将军弈棋,垄断围棋等级证书的颁发权等。德川家康每年还支付给日海禄米五百石。日海将寂光寺堂宇号为“本因坊”,自己改名称算砂,是为本因坊鼻祖。这就是流传至今的本因坊名胜的由来。当时因棋艺高超而享有禄米的还有另外三个嫡派,即安井家、井上家、林家,加上本因坊,合称“棋所四家”。

    在当时战乱中的东瀛,统治者认识到棋枰如战场,因而酷好围棋并对棋手大力扶植。这样,围棋不但没有因战乱而衰落,反而出现了日海这样名垂后世的大师和四大门派争先的围棋盛世。

    1644年幕府建立了“御城棋”制度,出战者有“棋所四家”和其它的六段棋手。名门望族也可破格参加。参加“御城棋”被看作与武士们在将军面前比武同等高尚。不久,各家围绕“棋所”头衔展开了反复激烈的争夺战。这一时期是东瀛围棋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夺取“棋所”的最初争霸战是本因坊二世算悦与安井二世算知的对局。从1645年至1653年的九年间,分先对战六局,结果是3:3成为和局。由于双方相持不下,因而都没能就任“棋所”。按规定,就任“棋所”需符合下列条件:

    ①以棋艺超群而由“四家”一致推荐;

    ②并在比赛中取胜;

    ③得到官命。

    算悦死后,算知依靠官场势力,于1668年被官命为“棋所”。然而本因坊三世道悦提出异议,要求争棋。至1675年止,双方酣战二十局,结果算知负十二局、胜四局、和四局而惨败,1676年交回“棋所”。

    道悦将本因坊传给弟子道策掌门,自己隐退了。这次争棋是RB围棋史是最激烈的对抗战之一。1677年本因坊四世道策被推举为“名人棋所”。使各家皆无可挑剔而被推举为名人的只有道策,可谓空前绝后。道策被公认为“棋圣”,他一反传统的偏于力战的着法,开创了延续至今的重视全局协调的近代布局理论。

    1682年道策授四子与访日的琉球第一名手、王子亲云上滨比贺对局,这是东瀛人与外省人对弈,道策精彩地大败对手,显示了当时东瀛棋坛的高水平。在东瀛一般认为,由此时开始,东瀛围棋水平已经超过殷省;但现代棋界泰斗吴清源先生指出:当时的东瀛围棋著作《发扬论》、《棋经众妙》、《死活机妙》等书,大多取材于殷省的《玄玄棋经》,并认为,殷省在乾隆年间是围棋发展史上的最高峰。

    东瀛著名作家川端康成曾问过吴清源先生,乾隆年间名手的实力相当于东瀛的几段,吴氏答曰:已相当高了,大致不逊于东瀛的“名人”吧。继道策之后,井上四世道节、本因坊五世道知先后任“名人棋所”。1727年道知去世,这以后“棋所”长期空位。因无出类拔萃之强手,棋坛曾一度萧条。

    1766年开始了本因坊九世察元与井上六世春硕的棋争,翌年察元以五胜一和的压倒优势战胜对手,即位名人,1770年被批准出任棋所。此后棋界逐步复苏,十九世纪初叶至中叶,围棋活动步入全盛时期。

    此时,本因坊十一世元丈和安井八世知得棋技相当,皆难居尊,轩此二人平分秋色,同居八段准名人地位,被誉为棋界的双璧时代。这期间还经历了本因坊十二世丈和与井上十一世因硕就“棋所”位置而明争暗斗的时代。据文献记载,1841年在RB有棋手七段以上8人,六段6人,五段10人,五段以下257人。弘化(1844—1848年)年间见于记载的棋手共有431人。

    近代发展。1853年米省舰队兵临东瀛,要扣关登陆,整个东瀛朝野震动,形势告急。围棋界也因此而趋向衰落。先是1862年终止了“御城棋”制度。其次本因坊十四世秀和的继承人被称为棋圣的秀策,在这一年染流行病夭逝。加上明治维新废除了“棋所”制度,各家交还俸禄,棋士的生活骤然贫困。

    1879年本因坊十八世村濑秀甫联合本因坊十二世丈和第三子中川龟三郎和东京的58位棋士,结成了东瀛第一围棋团体方圆社,致力于围棋的复兴。另一方面,去林家当养子的秀和之子本轩坊十七世秀荣目睹本因坊门的困境,便再次继承本轩坊名号,与方圆社对峙,双方一起推动了棋界的繁荣。

    黄遵宪在《东瀛省志》中曾记述了当时东瀛围棋普及的情况,“围棋最多高手,豪富子弟风雅士夫无不习之者,良朋夜宴酒酣兴豪则楸枰罗列矣。”在《东瀛杂事诗》中也有诗为据“醉吸琼浆数百杯,手携楸局上霞台,烂柯莫管人间事,且赌瀛洲玉袜来。”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紫塞轶录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紫塞轶录》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紫塞轶录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紫塞轶录》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