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二十四章、首访赤峰(20)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紫塞轶录第一千零二十四章、首访赤峰(20)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说凯云胜面比较大,是客观的看法;需要凯云不受自己刚才打了那大勺子的影响。前面不是说,他的下法其实也可以成立吗?为什么这时又说是大勺子呢?这事确实应该解释解释。

    首先说说,为什么说也可以成立。白棋确实是都死在里面了,看起来亏了十多目;但是,黑棋包围圈不厚实,还有各种利用。远的不提,白棋完全可以立即设计一个走厚外面的变化;立即就走,不必故作高深地保留。

    走厚外面,对于白棋右边围空肯定是有益处的。这种利用,未必是最佳方案;但是,大家水平没到那么高的程度,谈那么深奥的东西,无异于望梅止渴、画饼充饥。

    说是大勺子,就是根据大家面前的水平,大约业余四段的水准;白棋大优,是双方共同认可的事实;那么,白棋就完全没必要无事生非。补回去稳扎稳打,尽量减少变化,力求稳稳赢棋即可;这并非很难完成的任务。这样看来,连回去之前要求便宜一目的想法,纯粹是画蛇添足。先连回去,将来再挤这一目,完全不着急吗。

    这里之所以出现两种解释,是因为王儒就是这样想的;局后复盘,他认为,白棋死在里面之后,依旧是妥妥的赢棋。他没有得便宜卖乖的意思,只是在万分庆幸,甚至隐隐怀疑,对方是不是有意容让自己啊?

    当然他这是想多了。人家有什么必要故意让他赢一局呢?客观说,白棋确实还是应该赢;但是,他显然忽略了,白棋意外遭受巨大打击之后,引发的心理剧变。凯云十分悔恨自责,已经冷静不下来了。

    凯云出错之后,只顾懊悔自责,脑子已经一片空白,几乎完全蒙了。局后四个人复盘(主要是王儒与双胞胎哥俩),际云说了不少,凯云还是没有彻底清醒呢。其实,王儒自己这方面也绝非很好。

    为什么人们出了不应该出的错之后,常常会悔恨懊恼,脑子一片空白,甚至会一错再错呢?

    一般平衡论将“错误”定义为有悖于自身生存目标的行为。“错误”有害于自身的生存,其实质是不平衡。个人对待错误的处理方式有三种不同的类型:一是明白为什么会犯错误——清楚错误的原因才能举一反三、自我完善,不犯同类错误;二是仅仅明白什么是错误——一个不明白为什么会犯错误的人,也只能做到不犯自身过去同样错误;三是什么是错误也不明白——一个连是非都分不清的人,必然会不断重复犯自己过去同样错误。

    人的最高境界是能从别人所犯的错误中学习,不但不重复犯自己的同类错误,而且还少犯前人或别人的同类错误,这个人一定会成为大觉大悟的圣人。从别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相当于别人交学费你来学习,降低自己的人生成本。

    人若仅仅是分不清错对,这个人还尚可医治;但若到了是非颠倒的地步,明明是错,还要将其合理化,那就不可救药了。人生最糟糕的错误就是犯同样的错误,最可怕的错误就是将错误变成习惯。错误固化成习惯和习惯性的错误,是一个人生存的死穴,思想和行为一旦形成习惯,就很难改变,可以说习惯决定命运。

    左丘明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一个人犯错误是正常的,而不犯错误是反常的;一个人犯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犯同样的错误,最可怕的是重复地犯同样的错误并固定为习性。

    决定个人命运的应当是习性而不是性格——习性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不在犯不犯错误,而在于如何对待已犯的错误,不但要“过则勿惮改”,而且还要从“过”中悟出教训,不断反省,少犯同类的“过”,不犯重复的“过”,从“过”中不断完善自我,善莫大焉。请记住:一个人的自我完善机制远比自身完美无缺更重要。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难倒圣贤就无过了?这仅是孔子对圣贤的理想化,即使圣贤,也会有“过”,圣贤与非圣贤的区别在于会不会犯同类错误,最重要的是圣人能分析“过”的原因,能举一反三、自我反省,自我完善,不犯自己的同类错误,而且还少犯别人同类错误。

    失败之所以是“成功之母”,那是因为有反省和修正机制,不知道为什么失败的人永远都是失败。那种自认为“都没错”的人,恰恰是错误的开始。这就是孔子为什么要“吾日三省吾身。”

    李世民的“以人为鉴…”包含着三层意思:一是别人指出自己的错误,你能虚心接受改正;二是从别人所犯错误中悟会出教训,自己不犯同类的“过”;三是从别人的成功中看到自己的不足,见贤而思齐。

    所以,唐太宗才能成为圣明的君王。“不犯同类错误”的实质是体现一个人自我完善、适应环境和学习能力。圣贤也同样需要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自我完善机制使人生不断趋向完美的理想境界——就如孔子说的“圣贤”。

    上述的“不犯同类错误”、左丘明的“过而能改”、曾子的“三省吾身”、唐太宗的“以史为鉴…以人为鉴…”,还有孟子说的“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些都属于作者在“平衡方法”中反复讲的“负反馈”。负反馈对个人而言就是一种修正偏差、纠正错误、自我反省和自我完善机制。“吃一堑”,不但要“长一智”,而且还要“长多智”。

    这里,难免就要对从事下棋的人们唱唱赞歌;局后复盘,就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对待错误的正确方法。下围棋被称为比拼谁犯错误更少、更小的典型项目,不仅对人们智力有益,对人们自身精神修养也有巨大的帮助。

    其实,人们很多益智娱乐项目都存在类似的现象。比如说,王儒有一次打麻将;拆多余的牌组,选择八万、九万。不料刚打出八万,随后就抓回七万;然后听牌,啼笑皆非地,听八万!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紫塞轶录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紫塞轶录》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紫塞轶录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紫塞轶录》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