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零一章、决一雌雄(3)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紫塞轶录第一千三百零一章、决一雌雄(3)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其他三个神所报的均是善人善事,说下界一片歌舞升平景象。只有星日马查访的善恶之事都有,并且有豪强欺负穷人的事。玉帝看了有所怀疑,就派太白金星下界复查。

    得知娄金狗三神所报不实,他们在下界贪吃受贿,昧着良心说了假话。星日马廉洁奉公,好坏善恶如实奏报。玉帝连声夸他明察秋毫,又赐给他一只竖着长的眼睛。

    从此,马王爷比以前更加目光如炬人见人怕。

    于是,民间流传这样一句俗语,“你可知道马王爷,三只眼不是好惹的“。

    王亚峰功利心特别强,结合几句话就能看出来。

    1、书上都是骗人的,什么“小马过河”啊,“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啊的,纯粹都是大忽悠!

    这话倒算不上很诛心,很像是有一首名为《童话》的歌的一句歌词——“童话里都是骗人的,你不可能是我的王子”,呵呵。古语说得好,“尽信书不如无书”;还是需要多搞清主观、客观诸多情况啊。

    《尽信书,不如无书》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是精辟透脱的读书法,要求读者善于独立思考问题。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被尊称为“亚圣”。

    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殷省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即“人之初,性本善。”

    《尽信书,不如无书》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下》。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

    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

    《孟子》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

    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原文)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译文)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那还不如没有《尚书》。我对于《武成》这一篇书,就只相信其中的二三页罢了。仁人在天下没有敌人,以周武王这样极为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这样极不仁道的人,怎么会血流漂杵呢?”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是精辟透脱的读书法,要求读者善于独立思考问题。

    古往今来,人们关于书已不知有过多少礼赞。的确,书是我们人类拥有专利的恩物,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他们崇拜的神圣对象。但是,如果我们完全信书,唯书本是从,轻则使个人成为书呆子,重则形成所谓“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和“唯书”的作风,误人子弟,贻害无穷。

    今天,我们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说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似乎也已经是浅显而容易明白的启发了。可是在孟子的时代,这恐怕还是空谷足音吧。

    其实还用不着推得那么远,只需要想想那些“唯书”、“唯上”的时代,孟子这话也不是随随便便可以引用的。

    终于有人说了:“不唯书,不唯上。”

    于是我们也都可以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了。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孟子谈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时,所举的例子是《尚书》中《武成》篇的内容,而我们知道,《尚书》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在孔、孟的时代也是有着极其权威性地位的。

    因此,孟子这种对于权威著作,对经典保持独立思考,勇于怀疑的精神,尤其难能可贵,体现出圣贤人物的治学风范。即便是对于两千多年后的我们来说,也是值得学习的。

    更何况,我们今天出版业大大发展。日出一书的出版社已不在少数,书籍汗牛充栋,其负面效应是“无错不成书”,这已成为一个日益引起人们呼吁的社会问题。

    在这样的情况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精神就显得尤其必要。不然的话,可是要出大问题的了。

    不过王亚峰的问题,不是在于尽信不尽信,而是在于急功近利;他想的是,明明他那么才华横溢,凭什么迟至今日,依旧还是碌碌无为呢?

    不是说好的“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些事情,不就是为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吗?

    还没到二十岁的年轻气盛时,他坚信自己,必将出人头地,到时候一定要大大地报答母亲的恩情;没成想,他三十来岁时,居然还只是一名非常普通的山村小学老师,距离功成名就相差不知道还有多远......

    更悲哀的,母亲连念念不忘的哄孙子这活计都没能等得到,就抱憾病故,郁郁撒手而去。“子欲养而亲不待”,他不由得痛澈心脾。只剩下他自幼就不喜欢的父亲,他对父亲的尽孝之心,弱了何止十倍?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紫塞轶录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紫塞轶录》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紫塞轶录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紫塞轶录》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