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霍氏集团遭覆灭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秦汉戮第315章 霍氏集团遭覆灭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他表面不动声色,暗中却开始动手了。

    他待霍氏如此,其实一是感念霍光的功劳,他临死前的托付让他一时下不去手,但朝纲毕竟是朝纲,岂容他人如此亵渎?

    刘询忌讳的不是霍禹,霍云几个不成器的霍氏子孙,他忌讳的是霍家亲戚中那几位掌管军队的将军。刘询第一个动的是范友明。范友明是霍光的女婿,封平陵侯,现任度辽将军,未央卫尉。刘询改任其为光禄勋,剥夺了他的兵权。

    范友明还没回过神来,刘询的第二道任命诏书又下来了,霍光的二女婿中郎将,羽林监任胜为安定太守。这还不算完,刘询继续着他的动作。

    霍光姐姐的女婿给事中,光禄大夫张朔外放蜀郡太守。霍光孙女婿中郎将王汉外放五威太守。霍光的长女婿长乐卫尉改任少府。中女婿赵平的骑都尉兵权印绶也被收回,专人光禄勋。

    刘询还嫌不够安稳,他改令张安世为两宫卫尉,掌管长安南北两军。其他空出的职位则由许,史两家子弟担任。当然,刘询也不是不讲人情的,他特意任命霍禹为大司马。

    不过,这个大司马与他爹的大司马却大不相同,因为除了名分上一样,权力可大不一样,霍禹这个大司马连印绶都没有,更别说什么权力。

    说白了,这个大司马就是糊弄霍禹的。刘询总算可以睡个安稳觉了,因为在他看来,霍氏已经对国家构不成任何威胁了。

    事实上,霍氏只要从此有所收敛,荣华富贵应该是没任何问题的。但是事实并不如此。

    地节三年(前67)四月,刘奭立为太子。霍夫人听闻,气愤地连饭都吃不下,她说道,“刘奭乃民间时子,岂能立?皇后若有子,难道反为王邪?”

    这位悍妇居然想故伎重施,命人暗中毒杀刘奭。只是刘询在许后崩逝后,特意加强了警戒,没让霍夫人得逞。

    地节四年(前66),霍禹,霍云,霍山等人聚在一起长吁短叹。

    霍山不无忧虑的道,“如今丞相用事,县官(指刘询)信之,大将军时的法度全部更换。而且,儒生们喜欢狂言,又不避讳,大将军常常嗤之以鼻。陛下喜欢与儒生们在一起,他们多言我家过失,曾经说什么我家兄弟骄矜。现在还流传着“我家毒杀许后”的谣言。哼,你说这些毒舌之人…”

    没想到,霍山话音刚落,霍夫人就焦急地跳了出来。

    “山儿,你是听谁说的?”

    “大街上,酒坊,茶楼,到处都是。”

    霍夫人跌坐了下去,看到她这个表情,霍禹,霍云,霍山等十分迷惑,我看看你,你看看我,霍禹问道,“娘,你怎么了?”

    “唉呀,糟了,糟了…”

    “娘,您倒是说个明白,什么糟了?”

    霍夫人焦急^H的直跺脚,她说道,“许后确是为娘叫女医衍毒杀的啊!”

    “什么?!”霍禹等人惊呆了。

    大堂里几盏茶杯打碎在地上,霍山更是连喝进去的茶水都喷了出来。

    几个人面面相觑,原以为是别人见不得霍家权倾天下而放出的谣言,没想到却是真的。

    霍老夫人已经慌得掉起了眼泪,她不住地问:“儿啊,这可如何是好?”

    “如何是好,我哪里知道如何是好?”霍禹竟然急得提高了三分音量,把霍老夫人吓得不敢再问。

    她只能把眼光望向两个年轻的孙子。

    霍氏几个骨干中,霍云是最有胆子的,他打猎时,最喜欢与猛兽搏斗,因此练就了一番天不怕地不怕的胆色。霍家人中,也就只有他敢叫人替他上朝,把刘询气得鼻子都歪了,但仍然没有动他。

    霍云一开始觉得惊讶,并非因为惊讶,而是想不到老太太有这番手段,能鬼使神差地把皇后做了。

    眼看父兄都急得直跺脚,他倒气定神闲地端起一盏茶,悠悠地吹着热气,若无其事地喝着他的。

    霍禹见他气定神闲,想必胸有长策,便问道,“云儿,可是有了良策?”

    只见霍云微微笑道,又突然嚯地站起身子,一拍桌子道,“县官(指刘询)对我家不仁,休怪我家不义。”

    “云弟,你是要作甚?”

    “作甚?我霍氏一门,亲信故旧遍布衙门和军中,岂会怕了刘询那小子,依我看,不如联络故旧,废了他便是。”

    ^H此番言语,听得人直冒冷汗。

    霍云的想法虽说冒险,但也不失为一个办法。想他们霍家又不是没有废过皇帝,多废一个又能怎地?若是被人查出许后的死因,他家也逃不了灭九族的命运。总归是个死,倒不如大干一场。

    几个人在一番谋划下竟然达成一致,他们约定一旦事成,则由霍禹来做这个皇帝。

    霍家几个骨干们一边谋划着,却又一边惴惴不安,这种事情,若做不成只有一个结果。

    霍氏的惶惶不可终日让那些有意攀附权贵的人看到了机会。

    长安人张赦与霍云的舅舅李竟交往甚密。

    他就向李竟献了一计,他认为当务之急要挽救局面,必须把丞相魏相和平恩侯张安世除掉,具体办法是由霍老太太出面说服太后,由太后假借皇帝之命杀这两人。

    应该说,张赦的眼光的确毒,他一眼就看到了翻盘的关键,刘询说倚重的人确实是魏相与张安世,若能除掉魏相和张安世,朝政必将回到霍氏的手中。

    换句话说,张赦的毒计若得逞,汉朝估计得宣布破产。

    张赦的毒计还未实施,霍家的马夫偷听到,告发到长安一亭长张章那里,张章不敢怠慢,遂写了检举信由北阙直接上奏,刘询获得检举信,在朝议时令廷尉府,执金吾查。廷尉府很快就行动起来,在长安大肆逮捕这些乱臣贼子,献计之人张赦首先被投进监狱,后面进去一些小鱼小虾。

    刘询知道此事霍氏脱不了干系,就在众人认为刘询会将霍氏一窝端的时候,刘询紧急下诏,事情到此为止,不要再查下去了。

    很多人不明白,这可是除去霍氏的最好时机,怎么就这么眼睁睁的放走了呢?

    刘询对张赦案有自己的考虑,从大局上看,经过前几次对霍家亲信故旧的削权,霍氏在台面上已经没有多大的威胁,他忌讳的是把他们逼急了玩阴的。而且他在霍光临终时答应过,要好好对待他的家眷,这么快就动手,不人道啊。

    所以,此事到此为止,只抓出主意的张赦和几个小虾米,其他的就算了。

    刘询希望经过此事,霍氏能收敛些,谨遵法度,别再给死去的霍光蒙羞。

    但是刘询的做法没有达到他想要的效果,霍家人犹如惊弓之鸟,只能加快了谋反多位的计划。

    他们认为,留下来的时间已经不多。

    霍家人开了一次家庭会,会议主旨是讨论一下当前复杂多变,极其严峻的形势。霍山等人指出,“张赦一事,是县官看在太后的面子上,没有继续追究。但是现在朝廷已经注意到我们了,就算不反,也难逃一死。不如先发制人,尚有生路。”

    霍山等人希望姊妹们把话带给掌握兵权的妹夫姐夫们,让他们及早准备。

    霍家的夫婿们也是一致领会到了会议精神,他们都是明白人,他们的小舅子已经犯了诛九族的罪,身为他们的亲戚即便不动手也脱不了干系,所以只能跟着一块大干一场。

    事情在往最坏的局面发展。霍云的舅舅李竟首先出事,他被指控私自结交诸侯王,下狱。

    刘询因此事下诏免去霍云霍山的所有职务。

    刘询在朝议上将霍氏不法的行径当着众大臣的面责问霍禹,直说得霍禹额头冒汗,却找不到一句话来反驳。

    “这会不会是皇帝要动手的信号?”霍家人连做梦都在思考这个严峻的问题。

    事实上,刘询就是想打击一下霍家人的气焰,并非要致他们于死地。

    地节四年(前66年),霍家人召开了动手前的最后一次家族会议。终于要反击了,日子已经约好,那天是吉日。

    刘询并未发觉。他与丞相等人继续削夺霍家的权力。霍云外放为玄菟太守,任宣为代郡太守。霍山因删改奏章罪发,入狱。

    这还不算完。

    亭长张章因告发张赦获得封赏,他尝到了甜头,暗中看紧了霍府。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获得了霍氏密谋造反的证据。检举信再一次送到了刘询的办公桌上。

    那还等什么呢?

    “令廷尉府将他们一网打尽。”

    刘询还是发布了拘捕乱党的谕令。

    长安城再一次躁动起来了,街头巷尾满是兵丁,霍家亲朋故旧的大门被敲得砰砰作响。

    范明友火速赶至霍府,告知霍山,霍云,希望他们赶紧想出对策。他们真的想出了对策。

    他们的对策就是服毒。霍山,霍云,范明友服毒自杀,霍禹腰斩,其余霍家亲友悉数处死。

    盛极一时的霍氏从此销声匿迹了。

    清除了霍氏的势力后,刘询获得了应有的权力.

    乱党被清除,本应是举国皆庆的事情,但细心的刘询发现,朝廷的另一位台柱子卫将军张安世气色却不怎么好,看起来心事重重。

    经过一番虚头八脑的试探,刘询总算搞清楚了张安世气色不佳的原因,这老头是担心霍氏之乱牵连己身啊。张安世的担忧不是没有来由的,他与霍光共事二十年,两家人盘根错节,如他有一孙女也是霍家亲属。

    刘询敏锐地意识到张安世的情绪具有代表性,只是有些写在脸上,有的藏在心里。

    他必须刻不容缓地消除这些惴惴不安的情绪,否则,没人能好好给他^H干活。

    所以,他下了一道诏令给张安世的孙女,特赦她不受牵连。

    诏书下得恰到好处,张安世的顾虑彻底打消,气色大好,干活的主动性大增。刘询还没完,他又下诏封赏张安世的子孙。

    刘询果然达到了目的,他释放不予追究的信号很快安定了朝廷内外的顾虑。现在他可以大刀阔斧的进行一些吏治上的改革了。

    刘询长在民间,他十分清楚吏治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有道是没有治不了的民,却有治不了的官。官风不正,民自然多刁。官方若正,四海清平。

    然而,什么样的官员是合乎标准呢?事实证明,刘询十八年在民间的饭没白吃,他对此早有自己的见解。

    他的官一定不能贪。

    有“决策定疑”之功的田延年就是很好的例证,即便他是霍光的亲信,即便霍光在世,只要他敢贪,刘询也就敢问罪。

    刘询深知□□的腐蚀能量巨大,不但会导致民怨沸腾,上下失和,还会制造冤狱,陷害无辜。

    他对冤狱深恶痛绝,与他儿时惨痛的经历有关。所以他给廷尉府增设了四名廷尉平的官员,专门做复核的工作,又设治御史审核廷尉的量刑是否妥当。即便如此,刘询还是不放心,他甚至亲自参与某些案件的审理,最大程度杜绝冤狱的发生。他的廷尉于定国就受到朝野的称颂:“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定国为廷尉,百姓自以为不冤。”

    刘询经常说,“吏不廉平则治道衰”,为的是时时刻刻提醒官员们,手莫伸,伸手则治道衰。

    他的官一定不能迂。刘询不喜欢迂官。混过社会的人都知道,人太迂容易偏激,往往处理不好事情,解决不了纠纷。当然,不要迂官并不说明刘询喜欢圆滑之人。刘询所推崇的是循吏。

    循吏是有着处理问题能力的官员,那些迂腐偏激脑筋不打叉的官员在刘询这里是混不到饭吃的。

    太子刘奭为犯了“刺讥辞语”罪的大臣杨恽、盖宽饶等鸣不平,对刘询说道,“陛下用刑过甚,应用儒生。”刘询很不高兴,板着脸孔说道,“汉家自有制度,以‘霸’,‘王’道兼用,怎能用周代时的纯德政?更何况儒家不喜洞察世事变化,喜欢是古非今,连‘名’,‘实’都分不清,怎能治理国家?”刘询看了眼太子不以为然的表情,叹了口气,道,“乱我家者,太子也!”

    刘询的一番话道出了他选任官吏的着眼点,即所谓能不能洞察世事变化,然后作出决策。

    所以,忠良的循吏自然就是刘询的首选。

    (本章完)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秦汉戮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秦汉戮》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秦汉戮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秦汉戮》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