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 文教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重生之新明朝的奋斗二十 文教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直隶省,也就是北直隶,与撤销的南直隶省相对应。

    南直隶在隆景朝因为两京制度的取消,南京一票官府被砍掉后,地盘直接被分到三省。

    北直隶省却留了下来。

    明朝的南、北直隶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很多人都把南、北直隶认为是一种政区,其实是一种很大的误解。

    南北直隶也一样,只是两个俗称,北直八府二直隶州,南直十四府四直隶州,都是府级,也都直属中央(六部)。

    从很多地方其实都可以看出来,南北直隶两省本身没有省级官署、机构、行政长官,就是布政司,按察司,都司。

    顺天府、应天府虽然是京府,但也还是府级,府尹是不能管其他府州的。没官署、没机构、没长官自然就不能称之为政区了。

    实际上,直隶用于现在的话说,就是“直接管辖的区域”,北直隶的意思就是“北边(中央)直辖的区域”。

    其实这一制度还源自元朝,我们的地图上一般把元朝中书省直辖区域就用“中书省”表示,元朝的中书省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国务院”。元朝对这一区域则用“腹里”一词表示,明朝改用“直隶”表示。

    后来撤消北平布政、按察两司后,原直隶改称南直隶,简称南直;而北平两司原辖区域也是直辖区,因此称为北直隶,简称北直。(同时撤消的还有北平都司,原辖卫所也由后军都督府直隶了)

    还有就是南北直隶也有巡道和守道,但正因为南北直隶不是政区,所以各道的参政、参议、副使、佥事们只能挂靠在邻近的两司。

    其中北直隶密云、大名、天津、霸州四道,由山东带管;易州、口北、昌平、井陉、蓟州、永平等六道,由山西带管。

    南直隶太仓、颍州、徐州三道,由山东带管;苏松、漕储、常镇、庐凤、徽宁池太、淮扬六道,由浙江、江西、湖广带管。

    还有中央各部的职权也明显能看出来,户部,刑部,监察御史,也都分管着直隶省的事务。

    在现在看来这些都太乱了,府一级以上没有省一级的机构,所有事务分在中央各部门,是没有办法统一管理。

    可在这个年代却有它内在的意义。

    如南直隶,有着东南最精华的地区,后世浙江江苏安徽上海三省一市,人口粮食物资都十分丰富,都掌握在中央手里,一旦变乱,这是中央最直接的根本。

    这在内外有别的古代,有着重要的意义。

    隆景朝取消两京制度,也取消南直隶,却保留下北直隶,同时对一些重要的州府也进行直隶,如松江府,就从江苏划出经行直隶。

    而对外扩张,特别是对海外扩张后,有些要点地区,也会划为直隶州,如耽罗州交州星州。

    中央会在这些直隶地区,进行资金和政策上的倾斜,以加强这些地区的建设和发展。

    与之对应的是中央部门,就是詹事府。

    隆景帝在未登基前就以开府建牙,太子东宫的詹事府和左右坊局就成为手下挂职的出处。

    隆景帝登基后,为使太子东宫可以提前参与政务,了解地方风情,直隶地区就由詹事府进行统领协调。

    现任内阁执政陈国章,就任过詹事府少詹事。

    年前朱审杰被红盒招到京师,于典史以配伴之名一同上京,之后就自行安排行程。

    他的任务就是跑官。

    官员无事不得离开讯地,年前事务很多,于典史也就借着陪伴朱审杰的意思离县,离县前也向府里请了假。

    张知县在知县任上蹉跎岁月,眼见高升无望,可他下面的两个县丞却不愿再压着无法上升。

    等两年张知县再退下去,步伐就又慢人一步。官场上的机会可不是说有就有的,多少人都在一个位子上蹉跎岁月,张知县就是例子。

    这次跑官就是走左县丞的关系,于典史是与左县丞都出身湘省,是老乡,于典史三年前更是被左县丞提点升迁由吏变官,用了十几年升到典史这个从九品的末流官。

    由吏升官,为官宦之旅最重要的一步,就如修真筑基一般,是仙凡之别。

    左县丞的关系找到京师詹事府,明眼人告诉于典史,左县丞由一县副手升知县不难,可要有靠谱的政绩才行,于典史自然也都准备好了。

    靠谱不靠谱,自然都是人来书写,人来掌握。

    未几日,詹事府的关系又找来于典史,问他朱审杰可是他县里的人,还埋怨他不早告诉他,说朱审杰的成绩,就是县里的文教成绩,朱审杰现在是不更爵,如果升大夫爵,左县丞的事更好办。

    因为县里缺御史科员的考绩表,在考绩上就不全,成绩会被压上一等。

    说实话获鹿县的文教确实不行,科举时代就显有中进士的,新学后入大学堂一年也不过二三人,近年来县里就没有一个大夫爵位以上的人,其实这也是直隶各县的基本情况。

    于典史说:“朱审杰刚升不更爵才数月,怕还达不到升大夫爵的条件”

    “你刚来时也许就不行,可现在说不得就行了”

    “这几天?”

    “你没有看报纸?”

    “没有,有什么事?”

    “不看报纸的习惯可不好,在京师报纸有时比其他消息都灵通”

    “我回去就看”

    “现在我告诉你,赶紧把朱审杰的升爵报上去”

    “真的行?”

    “他能不能升大夫爵是匠士院的事,你们报不报是你们的事”,学士院和匠士院都跟穿一条裤子的,只要到了匠士院,少有不同意的。

    “府里也不会同意吗?”

    “那就看你们的工作了”

    这事于典史在京师就与朱审杰说过,朱审杰不想升爵太快,实与名不符,好处不多,坏处虽然不知道有哪些?但朱审杰就是感觉不好,他自己又不急。

    可这事由不得他,官员要捧起他来彰显县府的文教成绩,他要是反对?朱家还要在县里生活,这县丞典史怎么得罪的起。

    拜过年,朱审杰与于典史大人就客套两句,于典史还问朱审杰近期有什么论文可要发表?朱审杰自然回答没有,这官员们也太着急了,告辞而去。

    下一个是去何学正家。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重生之新明朝的奋斗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重生之新明朝的奋斗》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重生之新明朝的奋斗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重生之新明朝的奋斗》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