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攻韩国上党投赵 御强敌国门之外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战国风云之风林火山第四十六章 攻韩国上党投赵 御强敌国门之外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自从秦昭襄王接受范睢的远交近攻策略后,首先将丞相魏冉以及专权的宗室贵戚全部赶出都城咸阳,任命范睢为丞相,白起为国尉,统领秦国的军政大权。然后经过一年的准备,按照范睢的计划,秦国起兵伐韩。

    公元前二百六十四年,已被加封武安君的白起率秦军主力进攻韩国的陉城,接连拔取韩国九座城邑,斩杀韩军五万。次年,白起率军截断了南阳太行山道。又过一年,白起攻取韩国野王,切断了上党郡同韩国都城新郑的联系。

    至此韩国已几近灭国,韩桓惠王无奈只好派使者入秦,向秦国求和并割让上党郡及其周边十七座城邑。

    上党郡守靳黈得知消息后,向韩王上表坚决反对将上党割让给秦国。韩王大怒,将靳黈革职,并派亲信大夫冯亭前往上党郡接任郡守。

    这日冯亭将郡尉、郡监等人招到郡守府商讨向秦国交割上党事宜。谁知众人还是一致反对上党归附秦国。

    郡尉说:“秦国自商君变法以来严刑峻法,秦国官吏、百姓疲于耕战,生活极其困苦。上党军民畏秦军如虎狼,都不愿意被秦国吞并。请郡守大人体谅民意,想出一个完全之策。”

    冯亭叹了一口气说:“土地、民众乃是社稷之本,若非万不得已,大王怎肯将上党割让给秦国。”他接着询问郡尉:“目前上党城还有多少守军?兵器、弓矢可还充足?”

    “上党城小,容不下众多兵士。目前城中有步卒三千,守城器械还算齐备。”

    冯亭连连摇头:“三千人马与十万秦军对阵,毫无胜算。且上党的粮粟需要从都城新郑接济,秦军攻占野王,截断了通往新郑的道路。上党已成孤城,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当前秦军日益逼近,我们实在无路可退了。”

    冯亭转头又问自己的一个门客:“郑国,你精通修城筑坝之术。依你看上党的城墙修得是否坚固,可抵得住秦军的冲车、云梯?”

    郑国回说:“上党郡虽然地势高险,但上党城小墙矮,城外没有壕沟。秦军可以轻易将冲车推到城门前,用不了几下,城门就会被撞开。而且城墙还不是上党城防最薄弱之处。”

    冯亭和郡尉同时发问:“那么上党城防最薄弱之处在哪里呢?”

    “上党城中的水井很少,平时百姓需要到城外黑水河取水。一旦城池被围,秦军截断水源,数日之内城中军民就会处于无水可饮的危境。在下以为应在长平布阵拒敌,那里山势陡峭,在适当的地方稍加筑垒即可成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

    冯亭听了郑国的建议还是不住地摇头说:“你说的有些道理,但长平虽然险峻,还是有许多道路可以通过。三千步卒无论如何都不够在野外迎战秦军。何况最紧要的粮草还是无法得到接济。”

    众人商议了半天,仍然没有得出一个可行的拒敌之策。郡守冯亭力主还是遵照韩王的旨意,上党军民归附秦国。但上党的官吏都出自当地的世族大姓,对秦国自商君变法以来血腥镇压世族豪强的国策深恐不已,纷纷表示绝不归附秦国。

    郡尉直截了当地说:“如郡守大人执意要将上党割让给秦国,我等只好率全体族人迁往赵国,到时恐怕大人只能向秦国献上几座空城。”

    郡尉的话音未落,冯亭就开口说道:“郡尉大人的话倒是提醒了本守。既然上党军民宁可背井离乡、迁往赵国,也不愿意归附秦国。何不将上党献给赵国,如赵王准允,自然会派兵前来守卫上党。那样诸位既可以保全自家的田产,也不用忧虑秦国的苛政。”

    众人觉得冯亭的建议是一个可行的办法,于是齐声附和:“我等谨遵郡守大人的安排。”

    冯亭命书吏按照刚才的意思起草一篇表文,请赵王接受上党愿归附。然后任命郑国为使者,携上表文即刻前往赵国。

    此时赵国的国君是赵孝成王,孝成王是一代英主赵惠文王的长子,一年前刚刚继承王位。近日来秦军大败韩军,很快就要占据上党的消息已传到赵国。上党地处太行之巅,地势险要,是赵国北方的门户。一旦上党被秦国占据,秦军以此为据点,向东可越过太行山,居高临下地攻打赵都邯郸,也可北上进逼赵国重镇晋阳。形势突然变得如此严峻,让赵王在宫中整日忧心如焚,正不知该有何对策时,宦官通报韩国上党派来使者求见。

    赵王急忙将韩国使者郑国召入宫中。郑国见到赵王后,献上郡守冯亭的上表。赵王看完表文,立刻喜出望外。上表中写道:

    暴秦攻韩,上党将陷。上党吏民不堪秦国苛政,均不愿附秦,而愿附赵。郡守冯亭不敢违民意,谨将所辖城邑十七座,拜献于赵王。惟望大王不惧强秦之威,救上党吏民于水火。

    赵王本想当场就准允冯亭的请求,但一旁的平阳君赵豹认为上党归附事关重大,请赵王与公卿商议后再作定夺。平阳君是赵王的叔叔,还是赵国的太卜,凡重大军机要事的决策,事先都要由太卜在太庙占卜,以看吉凶。所以平阳君的进谏,赵王不敢怠慢,只好先命人安排使者郑国在驿馆住下,并以国宾之礼款待。

    送走郑国后,赵王立刻将丞相平原君赵胜、上卿蔺相如召入宫中,一同商议是否接受上党归附。

    平阳君赵豹首先提出异议:“常言道:无故之利,谓之祸殃。上党原本是韩国国土,赵国没有在上党投入一兵一卒,而今日冯亭凭空将其献给大王。此乃无故之利,大王万万不可接受。”

    赵王说:“叔父之言差矣。天下人人皆畏秦国苛政,而赵国一向对子民施以仁政,因而上党军民倾心归附。这怎么能叫无故之利呢?”

    平阳君继续争辩说:“秦军大败韩军,拔取野王邑,断绝了上党的粮道,上党已是秦国的囊中之物。秦国日耗千金,劳师十万伐韩,岂能甘心让赵国坐享其成。接受上党,如虎口夺食,必遭秦国报复。这个后果难道大王看不到吗?”

    赵王对平阳君的话很不以为然,于是转头问平原君的意见。

    平原君说:“即使发百万之众,逾年历岁地去攻伐它国,也未必能夺取一座城池。而今不费寸兵斗粮,却一下子得十七城。这么大的利,绝不能轻易放弃。”

    未等平原君把话说完,赵王插嘴说:“丞相所言,正合寡人之意。”

    平原君接着说道:“多年之前,秦王就夺鼎于周天子。秦国扫灭诸国,一统天下意图早已一览无余。而今秦军拔野王,韩已几近灭国。如再取上党,则邯郸的门户大开。不论我们是否接受上党,秦国下一个兵锋所指必是赵国。与其守在邯郸坐等秦军来战,还不如列阵上党、御敌于国门之外。”

    “御敌于国门之外。丞相说得好!”孝成王自继位以来,父亲惠文王的盛名一直笼罩着自己。如今有开疆辟土、建功立业的机会,他自然不会轻易放过。现在叔父兼丞相的平原君已明确表示支持接受上党,赵王把目光投向另一位重臣蔺相如的身上。

    蔺相如曾多次出使秦国,对秦国向东扩张、意欲吞并六国的意图也是了然于心。见赵王正要征求自己的意见,蔺相如说:“臣以为丞相和平阳君说的都有道理。如果秦军占据上党,下一步必然要进犯赵国。如果赵国接受上党,也必会引来秦国的报复。既然与秦国难免一战,我等赵国君臣理应在庙堂之上早作谋算。所谓庙算者,在于选将、量敌、度地、料卒、远近、险易,而计于庙堂也。敢问丞相,在上党与秦军决战,赵国有多少胜算?”

    平原君说:“上党地处韩、魏、赵三国交界之处,距邯郸不足五百里,而离秦都咸阳却有千里之遥。且上党地势高险、易守难攻。上党军民主动来投,赵军可不战而取之,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秦军劳师袭远,粮草需要从千里之外运来,必不能持久。至于选将,我看老将廉颇就是合适的人选,以廉颇之勇,虽无把握野战击溃秦军,但凭险据守却是绰绰有余。我以为只要能在上党坚守数月,秦军就会因粮草不济而不得不退兵。”

    对于平原君的谋算,赵王非常满意,他挥了一下手说:“丞相的庙算极为周密,此事不必再议。寡人已决意接受上党归附,请丞相尽快亲自前往上党,宣抚当地官吏军民。另外命上将军廉颇点齐十万兵士,驻防上党,以拒秦军来犯。”

    平阳君还想有所争辩,但赵王已起身回后宫了,留下的大臣们只好各自回府。

    平阳君一向与蔺相如交好,出了宫门后,他一把抓住蔺相如的袖子,忿忿地说道:“今日大王轻率,赵胜利令智昏。他们只图上党之利,却不见上党乃是虎口之食。这样就接受了上党郡,必给赵国引来祸端。庭议时上卿为何不向大王进谏,阻止这疯狂举动。”

    蔺相如回说:“平阳君,请少安毋躁。我也以为无论是否接受上党归附,秦、赵两国必有一战。既然如此,何必放弃上党那十七座城池以资秦军。再说上将军廉颇的确勇猛多谋,坚守上党数月不成问题。也许这真是上天赐予赵国的机会,再次成就武灵王时的霸业。”

    平阳君松开蔺相如的袖子,失望地摇头说道:“现在赵国君臣都是这样的狂躁,大祸降至于赵不久矣。”说完,平阳君头也不回地径自上车离去……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战国风云之风林火山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战国风云之风林火山》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战国风云之风林火山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战国风云之风林火山》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