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筑壁垒严阵以待 渡沁水大战在即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战国风云之风林火山第四十七章 筑壁垒严阵以待 渡沁水大战在即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十日后,平原君率一万赵军来到上党。冯亭与全体上党官吏带着户籍、图册出城迎接。平原君当众宣赵王旨,加封冯亭万户侯,号华陵君,仍为上党郡守。其余郡尉、县令等十七人,各封以三千户食邑、皆世袭称侯。

    对于赵王的封赏,冯亭坚辞不收,将党的郡守印绶、户籍、地图交割完毕后,即回府闭门不出。

    平原君登门执意相邀冯亭主持上党政务。

    冯亭婉拒说:“我本是韩国大夫,不能为国守土,此乃不忠。不遵王命,擅自将上党割让与赵国,此为不义。如果我再接受赵王的封赏,岂不是卖故国之土地以求个人富贵,必让天下人所耻笑。”

    平原君说:“冯君之心事,赵胜自然明白。然上党形势骤变,若君不为守,何以安抚吏民之望。如果上党因无人主事而生乱,那才是正真的不忠不义,也违背了冯君力主上党归附赵国的初衷。”

    冯亭叹了一口气,随即向平原君跪拜,表示接受郡守之职,但绝不领封君之位。

    有了冯亭的协助,上党的交割非常顺利。几日后,平原君将要回邯郸复命,临别设宴款待上党官吏。

    宴席上,冯亭对平原君说:“上党本已是秦国的囊中之物,现在赵国取之,必引来秦军的报复。此番丞相带来的一万人马远远不够,回邯郸后,速请赵王派遣精兵良将驰援上党。”

    “冯君不必多虑,援兵之事大王早有安排。不日老将廉颇率领的十万赵卒就会开赴上党。”

    “如此甚好。”冯亭指着自己的一位门客,对平原君说:“此人叫郑国,原是韩国的水工,精通挖渠筑堰,也擅长修城筑垒。郑国随我来上党后,一直在勘察周围的地形。廉颇大军到时,可让郑国协助修建营垒。”

    平原君问郑国:“依你之见,为守住上党,赵国大军应在哪里设防?”

    “在下愚见,赵军应在长平关一带设置防线。”郑国详细讲述了长平的地势,还指出了几个需要着重把守的险要之地。

    平原君精通兵法,听郑国说的很有道理,当即任命郑国为匠作校尉,随廉颇大军效力。

    自从秦军攻取野王,韩国被迫割让上党。秦王与范睢定下的策略是,收取上党后秦军就挥师南下,攻取韩都新郑。不成想派去接收上党的秦国使者被当地军民逐回,上党郡守冯亭更是直接率众归附了秦国。得到消息后,秦王气得暴跳如雷,立刻命左庶长王龁为统将,率十万大军直扑上党。

    就在秦军从野王出发,向上党开进时,廉颇率领的赵军也来到了上党。按照郑国的建议,廉颇将防线设置在上党城以南的长平关,并且筑起三道营垒。

    第一道营垒建在沁水东岸,依沁水河走势绵延数十里,以光狼城为大营。

    第二道营垒建在丹水东岸,在韩王山脚下设置大营。

    第三道营垒西起丹朱岭,东至与壶关交界的马鞍壑,沿山脊建起一道长达百里的营垒。大营设在丹朱岭上的长平关。

    营垒刚刚建成,就有斥候来报,十万秦军离沁水西岸已不到二日路程。廉颇在光狼山大营召见众将商议对策。

    大军出发前,丞相平原君曾叮嘱廉颇,秦军势猛,不要主动迎战。只需凭险据守数月,秦军就会因粮草不济而退兵。到那时再伺机出战,必可获全胜。

    但营中众将纷纷表示,目前赵军士气正盛,三道营垒也已建成,进退有据。应该趁秦军远道而来、立足未稳,迎头痛击秦军。

    廉颇思量许久,也觉得龟缩在营垒之后、一战不出,太长秦军威风。于是下令明日出营布阵,在沁水河东岸迎战秦军。

    第二日一大早,廉颇率五万赵军出营垒在离沁水不足三里处安营扎寨,并沿着沁水布下长蛇阵。

    快到太阳下山时,只见沁水西岸升起滚滚烟尘。过了不久,如林般的秦军旗幡看得越来越清楚了,远处还依稀传来阵阵人喊马嘶,这是从野王出发的秦军已来到沁水。

    在秦军行进的队伍中,主将王龁骑在马上也看到了沁水对岸赵军的布阵。看来赵军并不惧怕与秦军对阵野战,但这正是王龁所希望的。不过王龁通过观察赵军的阵形也看出廉颇的确老谋深算,他故意留出沁水东岸足够的空地,就是要引诱秦军涉过沁水与赵军背水一战。一旦秦军动摇,连逃跑的退路都没有。

    望着对岸绵延十多里的赵国军阵,王龁心中暗笑:廉颇好大的胃口,只是实在低估秦军的战力了。

    见天色已晚,王龁并不急于和赵军接战,而是命令秦军就在沁水西岸边上扎下营盘、埋锅造饭。

    廉颇估计和秦军的恶战要等到明日,也命赵军早早回营、养精蓄锐。

    入夜后,沁水两岸篝火密布,映红了夜空。

    第二天太阳初起,驱散了沁水河上弥漫的晨雾,大地一下子变得清晰起来。已出营列阵完毕的秦、赵两军,在明媚阳光的照射下,士兵们的衣甲显得格外鲜明。在沁水西岸,秦国士兵一律身披黑色铠甲,几横几纵、齐刷刷地排列着十几个数千人的步卒方阵。每个步卒手中都紧握着一杆丈余长的长矛,从远处瞭望秦国军阵就像一大片黑压压的森林。

    在步卒方阵之间则是成队的骑兵,胯下的战马都来自关山草原,个个膘肥体壮。骑兵们的盔甲明显比步卒的更加精致,使用的兵器主要是弓矢和长剑。自从秦军主将白起出使魏国回来后,就模仿赵国胡服骑射组建了骑兵。因为训练骑射、购置马匹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这些骑兵都来自秦国世族,在秦军中战斗力最强。

    此外秦军还保留了部分车兵,这回在军阵的最前面就布置了一百乘驷马战车,作为冲阵的先锋。

    在沁水东岸的赵国军阵与秦军相比略显凌乱,赵国士兵都穿红色衣甲,骑兵明显比秦军多,被布置在军阵的两翼。中间的步卒列成鹤翼阵,主帅廉颇居中指挥。军阵的第一排是盾牌手,每人前面竖立着一人多高的大盾。盾牌手的后面有几排弩兵,再后面是长矛手。

    廉颇如此布阵,意图就是先让秦军涉河进攻,赵军以逸待劳先用步卒抵住秦军前锋,然后两翼的骑兵从侧面兜击。当秦军阵形崩溃时,步卒方阵就会向前冲击,一步步将秦军赶到河里。秦军步卒只在正面有铠甲防护,一旦向后逃跑,暴露出防护薄弱的后背,就会被赵军肆意地屠杀。

    这时河对岸的秦军主将王龁见大军已在河边集结完毕,下令开始渡河。先是军阵最前方的一百乘战车分几列纵队驶下岸坡,后面的步卒方阵紧随其后。

    秦军渡河的位置是王龁前一天夜里派斥候勘定的,这里的河水只有一尺多深,秦军可以涉水而过。步卒方阵行进到河边时,前排的士兵保持着原有的步伐,没有半点犹豫就踏入水中,后面一排排的士兵也依次迈着整齐的步子,进入河中。虽然在河中行进比在陆上要困难得多,各个步卒方阵进入水中后仍然保持着整齐的队形。

    于此同时,走在最前面的车兵却遇到了困难。这里的河水虽然不深,河底的淤泥却非常厚实。笨重的战车在水中没走多远,很多战车的车轮就陷入淤泥中。御手拼命驱赶战马前行,希望把车轮从淤泥中拽出来。战马开始还在水中挣扎着迈动四蹄,但战车还是纹丝不动,不久战马也被淤泥陷住,动弹不得了。

    战车上的甲士都穿着重甲,不能下车。旁边经过的步卒方阵中有不少人出列,前来帮忙清障。大家有的在后面推车,有的在前面拽马,可费了好大劲,战车和战马还是在原地不能向前半步。

    在沁水东岸的赵军看到秦国车兵狼狈的样子,发出阵阵哄笑。在前面负责观敌瞭阵的斥候,竟然有人催马跑到岸边,一边笑着,一边冲着河中的秦军高喊:“把车上的衡木卸下来,马就可以动了。再用衡木撬动战车即可行。”

    河中的秦军没有好气地望着对岸一脸怪笑的赵军斥候,可仔细一想,觉得赵军说的有些道理,于是七手八脚真地把战车上的衡木卸了下来。

    衡是一根稍有弯曲的横木,插在车辕前端的孔中,并用梢子固定住。衡木上有索具,用来套住马匹。

    果然没有了衡木的束缚,战车上的四匹战马三跳两跳从淤泥中跃出。然后秦军士兵将衡木插在车轴下面,将战车从淤泥中撬起,同时前面的人一起奋力拽动战马向前。随着战车从淤泥中轰然冲出,秦军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欢呼。

    河东岸的赵军看见秦国战车终于摆脱障碍,也爆发出阵阵哄笑,好像比秦军还高兴。这个举动把主帅廉颇也给气乐了,急忙传令各营将领约束手下不得喧哗。

    正在这时,突然有一骑从赵国军阵左侧飞驰而来,直奔廉颇面前。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战国风云之风林火山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战国风云之风林火山》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战国风云之风林火山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战国风云之风林火山》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