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守礼制仁义之师 失先机拼死一搏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战国风云之风林火山第四十八章 守礼制仁义之师 失先机拼死一搏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眼看秦军快要涉水渡过沁河,有一赵国将领飞马来到中军阵前。主帅廉颇定睛看去,来人是左翼骑兵统领赵括。

    赵括是赵国大将赵奢的儿子,赵奢战功赫赫,尤其擅长指挥大集团骑兵,被赵惠文王封为马服君,与廉颇同为上卿。廉颇与赵奢是故交,但对赵奢的长子赵括却没有什么好感。

    赵括少年时就以熟读兵书闻名,此后跟随赵奢历练多年,步战、骑射样样娴熟,在军中被尊称为马服子。赵孝成王继位后,急于培植自己的班底。赵括与赵王年龄相仿,又是赵国宗室,很快成为赵王最亲近的臣属,年纪轻轻就作了将军。这次赵王派遣赵括跟随廉颇大军效力,也是有意给赵括建立军功的机会。甚至宫中有传言说,赵王本有意让赵括取代老将廉颇作赵军统帅,只是丞相平原君执意反对,认为赵括的资历太浅、不能服众,赵王才因此作罢。廉颇对于这样一个少年得志,准备取代自己的年轻人,自然不会有什么好感。

    赵括策马一直冲到廉颇跟前,才勒住马缰说:“秦军已行至河中,此时半渡击之,必可获胜。请上将军准许末将率本部铁骑冲击秦军。”

    廉颇训斥赵括道:“半渡击之,不符合礼法。君子用兵,不趁人之危,不鼓不成列,不行诡计。吾乃堂堂之师,自当待秦军渡河列阵后,再与之正战,这才是君子的制胜之道。你赶快回到阵位,勿需多言。”

    赵括无奈,只好拨转马头,奔回自己的阵位。

    当秦军战车陷入河中淤泥不能自拔时,让在沁水西岸督阵的王龁着实紧张了一阵。王龁心中自责,事先只派人量了水深,却忽略了勘察河道是否适于战车通过。直到看见秦军士兵设法将战车从泥泞中拽出,王龁的悬着的心才算放下。

    沁水有上百丈宽,几万秦军花了一个多时辰,才陆续上到东岸,这期间赵军没有发起任何进攻。

    尽管王龁对所率秦军的战力非常自信,但为了以防万一,他还是在河西岸留下两万人马,其中大部分是弩兵。他们的任务是,固守河岸阵地,一旦秦军败退回来,防止赵军渡河追击。

    一切安排妥当后,王龁率领大队骑兵涉水渡河。到达对岸时,秦国大军已布阵完毕,但王龁没有立刻下令进攻。因为秦军涉水渡河消耗了大量体力,尤其是衣甲都被河水浸透,身经百战的王龁明白这会大大影响士兵奔跑的速度。于是王龁命令各营秦军原地待命,一边休整一边等待太阳把衣甲晒干。

    一直在观察秦军动向的赵括再次飞马来到中军,向廉颇请战:“秦军刚刚渡河上岸、立足未稳,请上将军下令出击。”

    “秦军刚刚列阵完毕,还没有击鼓,此时出击会被人耻笑。”

    “宋襄公用兵只讲仁义、不懂兵法,结果被楚军大败于泓水。上将军一再错失良机,与此公无异。”

    廉颇厉声呵斥道:“宋襄公依礼用兵,虽败犹荣,被诸侯尊为霸主。今日你已两次擅自离开阵位,再要放肆,按军法从事!”

    看见廉颇真地动怒了,赵括只好悻悻地返回本阵。

    赵括回到赵军左翼不久,秦国军阵那边传来隆隆的战鼓声。

    秦军主将王龁催马来到军阵的最前面,抽出腰间长剑,指向空中,对着数万秦军将士高呼:“先接敌者赏!先破阵者赏!取敌首级者赏!”

    王龁在阵前的宣赏立刻引来几万秦军将士山呼海啸般的响应。随即战鼓声大作,十多个方阵的全部步卒随着鼓点,整齐划一地用长矛杆撞击地面,同时发出高声呐喊。

    每当几万杆长矛同时撞向地面,秦军将士都能感到大地在颤动,心跳也随之共振。震耳欲聋的呐喊声,让所有人都相互感染,群情激昂起来。

    秦国采用商君制定的军功爵制已有好几十年。秦人上了战场非但没有畏惧,还兴奋异常。因为只有在战场上才有机会建立军功,如此贵族才能保住已有的爵位,而士族平民也可凭借军功获得丰厚的犒赏,甚至进入贵族之列。

    主将王龁对秦军表现出的高昂士气非常满意,他再次举剑指向空中,战鼓声立刻变得急促起来。王龁猛地向下挥动长剑,剑锋直指对面的赵国军阵。王龁身后的掌旗官随即向前晃动手中两丈高的大纛,向全军发出进攻的命令。

    最先冲向赵国军阵的是那一百乘战车,这里地势平坦,非常适合利用战车冲击敌阵。后面的步卒方阵紧随战车,齐刷刷地向前挺进,黑压压的枪林开始缓慢地移动起来,就像漫天蔽野的黑浪扑向赵军。

    秦军惊天动地的呐喊声,极大地震慑了对手。刚才还在哄笑秦国车兵的赵军,一下子变得神情凝重起来。主帅廉颇也隐隐有些后悔,不该让秦军这么从容地渡河。他下令击鼓迎敌,激励赵军的士气。

    向赵军迎面冲来的秦军战车速度并不快,御手们左右瞭望,小心翼翼地保持着队形。一百乘驷马战车一字排开,齐头并进地逼向赵军中央的鹤翼阵。

    当离赵军还有不到一百步的距离时,所有战车同时向右旋转,让位于战车左部的甲首面向赵军。甲首的兵器主要是弓矢,个个都是百发百中的神箭手。他们抽出重箭向赵国军阵的上空射去,弓箭在空中划出一道道弧线,越过第一排盾牌手的头顶,吊射进赵军阵中。秦军射出的都是重箭,从高空砸下,势大力沉,一般的皮甲根本抵挡不住,中箭的赵军纷纷倒地,不死即伤。

    在盾牌手后面的赵国弩兵轮番齐射,回击秦军。但是秦军战车上的武士都身披重甲,战车两侧还竖着大盾防护,因此赵军射出的弩箭虽如雨点般密集,但对秦国车兵没有造成多大伤亡。

    秦军几轮齐射后,在后方指挥的王龁命鼓手击鼓,传令迫敌近战。听到号令后,所有秦军战车同时向左旋转,快速抵近赵国军阵。当战车与赵军只有几丈距离时,突然再次向左旋转,然后贴着赵军阵线加速狂奔起来。

    此时前排的赵军发现,秦军战车的轮毂上绑着两尺多长的利刃,随着车轮的转动,利刃也在飞快地旋转,这就是令人不寒而栗的刀轮战车。

    战车奔驰产生巨大的冲击力再加上飞速旋转的刀轮,把军阵最外面的赵军撞得七零八落、血肉横飞。秦军战车上的御手还不时将战车加速冲向赵国军阵,然后突然转向,把沉重的车厢甩入赵军人群之中,立时把赵军前排的盾牌手扫倒一大片。

    战车上车右武士的兵器是一杆长一丈的长戈,戈头上有横刃就像一把镰刀。车右武士站在车厢中,一面利用战车向前的冲击力,一面居高临下挥动手中的长戈,劈向赵军。赵国长矛手在秦军的战车武士面前毫无招架之力,长戈所到之处,就像镰刀割草那样,赵军被成片成片地割倒在地。

    经过秦军这轮战车冲击后,赵军前排的盾牌手已损失殆尽,后面的弩兵、长矛手也阵形大乱,留下满地的尸首。

    很快秦国的战车从赵军阵前冲了过去,就在赵军士兵还在惊魂未定之际,秦国的步卒方阵已逼近赵军。在离赵军还有几十步距离时,冲在最前面的秦军开始变阵,由密集的方阵变成只有几排的长蛇阵。第一排秦军一手执圆盾,一手持长度稍短的短矛,后排的秦军双手平端着长矛,长矛的矛头从前排士兵的空隙间伸出。

    这时前排的赵军已没有盾牌手的防护,也没有足够的弩兵能给予秦军步卒有效的杀伤。很快秦军步卒冲入赵国军阵,与赵军短兵相接。

    第一排秦军密集排列,用盾牌组成一道护墙。他们的任务就是挡住赵军刺过来的兵器,然后用盾牌将赵军挤压在一起。后排的秦军趁机用长矛从盾牌的缝隙间刺向挤作一团的赵军。

    赵国步卒的战力显然不敌秦军,大量的士兵被秦军的长矛刺中,但赵军还是在拼命抵抗着,没有半点退意。这些富有经验的老兵都明白,此时溃逃只有死路一条,唯有拼死一搏,等待援军从后方夹击秦军,反而有转败为胜的可能。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战国风云之风林火山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战国风云之风林火山》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战国风云之风林火山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战国风云之风林火山》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