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大营中主帅易帜 长平关遥望敌营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战国风云之风林火山第五十九章 大营中主帅易帜 长平关遥望敌营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自校场检阅后,从赵国各地征召的兵丁陆续聚集到邯郸。这一日,赵括点齐十五万人马,浩浩荡荡地出发开赴上党。

    赵王亲自到邯郸郊外送行,为以防老将廉颇不服将令,赵王特命丞相平原君随大军一同前往上党,督办交接事宜。

    十日后,赵括率大军来到位于长平丹朱岭石长城的赵军大营。事前廉颇已收到邯郸传来的诏书,知道赵括被拜为上将军,即日就会到军前来替换自己,心中十分地不舒服。但当廉颇听到把守辕门的军士来报,丞相平原君亲自陪同赵括已入大营,不得已率众将到主帅大帐外相迎。

    赵括与廉颇等众将寒暄后,在众人的簇拥下进入帅帐,毫不客气地坐在中央主将的位置上,廉颇和平原君只好在两旁落座。赵括带来的将校和上党军中原有的将校总共有好几十人,分左右两排肃立,把宽大的帅帐挤得满满当当。

    赵括先请平原君当众宣读赵王的换将诏书,然后命在身后侍立的中军校尉拿出兵符交予廉颇合验。

    廉颇面目无表情地说:“既然丞相亲自宣读了诏书,符节就不必再验了。”

    随后廉颇交出自己的那半个虎符以及主将的官防,还有一大箱子木简,那是上党军中原有将校的名册。

    廉颇指着大帐一侧的将校们说:“驻守上党的赵军共有都尉以上将领四十一员,三年来阵亡七人,其余都在这里,请上将军接防。”

    赵括没有马上回答,而是用咄咄逼人的目光地挨个打量这些将领。看见赵括在注视自己,众将的脸上纷纷强挤出笑容,躬身向主将行礼,然而每个人的内心却都是战战兢兢。赵括在邯郸校阅三军时将平原君的门客辛贾斩首,还杀了丞相府信使战马的消息已传到上党。众将都明白新来的主将年轻气盛、治军严厉,不敢有半点疏忽。

    赵括在军中多年,对所有将领的经历都了如指掌,这些人中有很多是跟随廉颇征战多年一路升迁上来,对廉颇惟命是从。不过赵括也发现不少原来父亲马服君的部将,赵括和这些将领相互之间有着天然的亲近。

    赵括环视完众将,对廉颇说:“本将接防完毕,廉老将军可以退帐歇息了。”

    新来的主将赵括刚刚到任,就要把自己赶出帅帐,这让廉颇感到十分难堪。他一时不知所措地望着平原君,希望丞相能有所表示。

    平原君尴尬得一时无语,最终还是开口说:“两个上将军同在一个中军大帐内发号施令的确不宜。况且三年苦战,廉将军实在辛苦了。请暂且退帐歇息,明日同本相一同回邯郸向大王复命。”

    廉颇默然无语,起身径直走出大帐。在帐外看见几个军士正在把绣着“廉”字的主将大纛换成赵括的帅旗,廉颇不禁仰面长叹。

    此时中军大帐内,赵括正在给众将训示。赵括起身说道:“上党三年苦战,赵军一败再败,是何缘故?”

    众将皆垂头不语。

    赵括接着说道:“一败再败的原因就是避战、怯战、不敢出垒迎敌。赵军精于骑射,本应与秦军野战争锋,方有胜算。可三年来却龟缩在壁垒之中,任由敌军来攻,全军疲于奔命、毫无生气。长平地势狭险,秦赵两军狭路相逢,犹如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而赵军一味避战,气势为秦军所夺,岂有不败之理。此次大王拜赵括为将,就是要本将像当年家父马服君在阏与大战那样,集中全力与秦军一决雌雄。三年前本将曾与秦军主将王龁在沁水交过手。王龁虽勇,但作战不讲阵法。尔等只需遵从本将的调遣,令行禁止,我自有妙计,必能大败秦军。”

    赵括的一席话,虽然透着狂傲,但不无道理。赵括的父亲马服君在赵军中有着崇高威望,而且有很多人相信论阵法赵括比其父赵奢还要更胜一筹的说法。因此众将被赵括高昂的情绪所感染,大帐中的气氛一下变得振奋起来。

    新近被超擢的肃毅营统领庞援一直对赵括心怀感激,此时他率先出列,拱手向赵括大声说道:“末将庞援愿追随上将军与秦军一决雌雄。”

    有庞援带头,其他众将也纷纷表示,谨遵上将军将令,与秦军一决雌雄。

    见众将的士气已被自己鼓动起来,赵括的心中十分满意。随后他下令,全军即日起加紧经修整兵械马匹,多准备弓矢和干粮,赵军即将寻机出垒与秦军决战。

    赵括的将令刚说完,大帐中所有将领齐声高呼:“诺!”

    这时中军校尉宣布上将军训示完毕、众将退帐,但将八个校尉留了下来。这八个人全部是廉颇的亲随将领,不知新来的主将为何偏偏把自己留下,心中都七上八下地打着鼓。

    赵括倒是一脸和颜悦色的样子,先询问了这八个校尉所领各营的武备状况,又问他们以为赵军出垒迎敌有多少胜算。

    八个人相互推让,不敢回答,最终一个年长的将领鼓足勇气开口说:“回上将军,请恕末将直言,秦军势大且粮草充足,上将军廉颇据垒固守实乃明智之举,如冒险出垒迎敌恐凶多吉少。”其他几人也随声附和,向赵括讲述了赵军与秦军野战对阵的劣势。

    赵括开始还在认真听着,突然挥手不耐烦地打断八个校尉的言语,说:“你们几个人跟随廉老将军据守上党三年,如何被秦军打得如此畏首畏尾。明日就和丞相一同回邯郸吧。”

    众人面面相觑,不敢再争辩,一起向赵括躬身说:“谨遵上将军令,我等即刻回营安排接防事宜。”

    “不必了。本将已派人前去接管各营,今夜你们就在丞相的营中歇息,明日一早启程回邯郸。”说完,赵括命中军校尉派军士将八个将领直接送到平原君的营地。

    丞相平原君自当众宣读赵王换将诏书后一直沉默不语,见八校尉已退出中军大帐,他对赵括说:“临阵换将乃兵家大忌,一下子撤换怎么多人,上将军是否太过草率了。”

    “丞相有所不知,本将事先经过深思熟虑,才决意换下这些将校。当前决战在即,只有万众一心、倾尽全力与秦军拼死一搏,方有取胜可能。廉颇和他的亲随在上党苦撑三年,身心交瘁,视秦军如猛虎。留下这样的将领非但无用,还会拖累全军士气,所以必须撤换。”

    平原君本来对拜赵括为将并不看好,尤其是赵括当众杀了相府信使的马,让平原君感到十分难堪,因而对赵括心生芥蒂。但陪同赵括一路来到上党大营,平原君发现赵括治军严明,安营扎寨布置得井井有条,对激励手下士气也很有章法。这让平原君觉得此时赵王换将,也许真地能扭转当前困局,让社稷转危为安。

    见赵括撤换廉颇亲信将领的决心已定,平原君不再坚持,转而对赵括说:“目在上党集结了近五十万人马,可国库已十分空虚。我会征调各地粮粟运往上党,但最多只能再支撑数月。请上将军尽快寻机与秦军决战,即使不能全胜,也要争取一个与秦国求和的局面。”

    “这个请丞相放心,我会尽快谋划制敌之策。”

    第二天一大早,平原君带着廉颇和部分将校离开上党回邯郸复命。赵括没有相送,而是带着亲信将领出营二十里,来到丹朱岭上的长平关观敌瞭阵。这里地势高险,赵括站在关城上远眺,丹水两岸秦、赵两军的阵地可一览无余。

    只见长平关下,群山环抱、河川纵横。一条大河由北向南流去,那就是丹水。此时有一支秦军已渡过丹水河,并且攻占了赵军在丹水东岸构筑的西垒。秦、赵两军的阵线犬牙交错地分布在丹水东岸,之间最近的距离仅有几十丈宽。

    由于近日并无战事,这里显得异常安宁。秋高气爽、极目远望,一阵微风吹来,让人感到十分惬意。

    可是赵括的内心却无法平静,虽然在众人面前夸下海口一定能大败当前的秦军。但实际上,赵括心里明白秦将王龁是一个强劲的对手,而上党赵军的状况比自己预想的还要差。昨日丞相平原君再三提醒自己,赵军的粮草只能再维持数月。几十万大军一旦断粮,后果将不堪设想。一想到这里,赵括就感到心中有千钧重担,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

    为了疏解胸中的郁闷,赵括长长地吁了一口气,可他马上意识到自己失态了,身为主将不能在手下面前流露出一筹莫展的样子,必须尽快想出制敌之策。

    赵括远望在丹水东岸有一个被秦军占领的山丘,山丘上面隐约可以看见有几座巨大的粮囤,于是问手下那是什么地方?

    一个在上党据守多年将领回答说:“回上将军,那座山丘叫老马岭,是秦军在丹水东岸的屯粮之处。原先只有一座粮囤,几个月前秦军又加盖了好几座。”

    赵括不解地问:“从邯郸到上党只有区区几百里,运粮尚且困难重重。秦军的粮道有千里之遥,为何却能源源不断地把粮草运到此地?”

    “回上将军,秦军虽需从千里之外运粮,但大部分走的是水道。粮船从关中顺流而下,可轻易行至野王,从野王到长平只有三、四百里。”

    赵括望着老马岭上的秦军粮仓陷入了沉思,脑海中已浮现出破敌的大致计划。

    赵括接着问道:“野王到长平有多条山路。你们有谁可知秦军运粮到底走的是哪条道?”众将都说不知。

    赵括说:“兵法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你们谁愿意前去探明秦军粮道?如能发现适合设伏的地方把粮草劫走,则秦军将不战自溃。”

    庞援上前躬身说:“末将庞援愿往。”

    见是不久前被自己擢拔的庞援主动请缨,赵括立刻应允:“好!行事务必隐秘,快去快回。”

    随后赵括率领众将沿着石长城壁垒继续勘察敌阵。由于已找到出垒攻打秦军的大致方向,赵括的心情轻松了许多,最后他下令把中军大营移至长平关。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战国风云之风林火山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战国风云之风林火山》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战国风云之风林火山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战国风云之风林火山》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