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修直道大路通途 捉信使绶囊敕令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战国风云之风林火山第六十章 修直道大路通途 捉信使绶囊敕令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随主将赵括勘察敌营完毕后,庞援从长平关赶回营地,挑选了五十名骑兵,让他们都换上没有任何服饰的黑色战衣,准备了五天的干粮。

    第二日趁天色未亮,庞援就带着那五十个骑兵,悄悄出了壁垒,先向北绕行到丹水上游,渡河到西岸后,避开秦军营地,一路向南奔秦军的后方而去。

    庞援一行人不走大道而是翻山越岭、晓行夜宿,经过两天的跋涉,他们来到秦国大军南面的黑山岭。

    黑山岭是太行余脉,群山绵延百里。在重山叠岭之间有一条著名的山路—羊肠坂道。羊肠坂道是太行八陉之一,它顺着山势蜿蜒回转、曲曲折折,形如羊肠,故得此命。

    沿着羊肠坂道向南越过黑山岭就可直通野王,因此这是一条进入上党腹地的咽喉要路。由于山势陡峭、崎岖,羊肠坂道修得非常狭窄,路宽仅供一辆马车通过。坂道的路面由石板、碎石铺砌而成。由于长年被往来的车辆碾压,石板上竟留下道道车辙的凹痕。

    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就是经过羊肠坂道前往晋国。当孔子师徒历尽千辛万苦走出坂道时,发现车子已被颠簸得散了架,此道的艰险可见一斑。

    尽管山间还有其它小道,但都不能通过马匹和车辆,因此庞援判定秦军必是经由羊肠坂道向上党运送粮草。此处已远离秦军营地,庞援带领手下进入坂道,一边向南行进,一边小心搜寻秦军运粮队伍的踪迹。

    沿着坂道没走多远,走在前面的斥候回来向庞援报告,前方发现一条秦国人新修筑的大道,庞援急忙催马前去察看。

    转过一个垭口,前方豁然开阔,一条宽大、平坦的道路横亘在眼前。这条大道足有七八丈宽,几辆驷马战车并行而过毫无问题。用黄土铺成的路面经过反复夯实显得非常坚硬。

    庞援跳下战马,蹲下身用手很费力地抠出一块路面上的夯土,搓碎后仔细察看。庞援发现秦人在筑此路时在夯土中还混入了碱水,坂结后的路面变得异常坚硬,即使被马蹄践踏后也不会翻起。

    但让庞援更加惊奇的是,沿着大道一侧的路面上铺着两列长长的木板。这些木板应该就是用四周山上生长的大树锯伐而成,每条木板都非常厚重而平整。两列木板下面每隔几尺就枕着一根一半埋入路面的横木,横木两端和木板上都凿有小孔,将小孔对齐后再敲入榫木,这样铺在地上的两列木板就被牢牢地固定在路面上。这两列木板沿着宽阔的大道笔直地伸向远方,庞援极目望去,竟一眼望不到尽头。

    面对眼前的景象,庞援惊诧不已,想了半天也没想出来秦人在路面上铺设两列木板到底有何作用。

    为了一探究竟,庞援率领手下小心翼翼地沿着大道继续向前搜寻。庞援一边走,一边仔细观察周围情况,他发现这条大道与傍边的羊肠坂道截然不同,它没有顺着山形蜿蜒盘绕,而是笔直地向南伸展而去。

    当前方有沟壑阻拦时,就挖山填土,在两山之间堆出一道山梁,大道沿着山梁直直地跨过沟谷。而当遇到有高山阻隔时,要么直接铲平山峰,要么在山顶劈开一个垭口,大道仍然是笔直地穿过高山。如此筑路虽然工程浩大,但道路平直取捷,比起羊肠坂道,路途大大地缩短了。

    正在兴建中,庞援看见前面有座山岭,地势比周围高出许多,于是命令众人藏入山下的树林中歇息,然后自己带了几个亲兵弃马徒步爬到山顶。

    今日晴空万里,向南远眺,几十里外的野王城历历在目。只见野王城外秦军的营地绵延十几里,旌旗招展、遮天蔽日。再往山下望去,那条新修的大路就像一道长虹直直地通向野王。

    庞援心中暗想,原来秦国人耗费三年功夫在此处修筑了百里直道,怪不得秦军总能把粮草源源不断地送到上党。

    “将军请看,那边有秦军的运粮车队。”一个亲兵打断了庞援的沉思,他顺着亲兵手指的方向望去,果然在远处的平原上有一大队车马正沿着直道向这边行进。

    由于那队秦军离得很远,庞援带着亲兵不慌不忙地下了山,和其他人一起埋伏在路边的树林中,暗中观察是否有机会截杀这支秦军车队。

    等了足有半个多时辰,终于听见隆隆的马蹄声传来,很快有一百多个秦军骑兵在庞援前面的直道上疾速而过。见秦军的人数众多,庞援决定不出击,放这队人马过去。

    紧接着,又有一大队运粮的马车驶来。每辆马车只靠一匹马拉动,由一名秦军驾驭。车上满载着十多袋粮粟,看着十分沉重,但马车的速度却极快。

    庞援仔细看去,发现运粮的马车竟然是行驶在那两列木板上面。原来这些秦国马车两个车轮之间的轨距与两列木板的间距一致,这样两列木板就成为两条轨道。车轮在轨道上转动,毫无阻碍,所以满载的马车仍能疾驰如飞,速度并不比前面的骑兵慢。

    庞援还发现,枕在轨道下面横木之间的距离也是经过精心测算的,正好是马奔跑时的步距,这样马拉着粮车在轨道上奔驰时,就不会发生磕绊。秦军运粮的手段如此高明,让在路边暗中观察的庞援不禁心生一丝忧虑。

    秦军运粮的马车一辆一辆地飞驰而过,总共有一百多辆,车队的最后还有一个骑兵百人队断后。待秦军车队完全通过后,庞援和手下从隐藏的树林中钻了出来,再看车队北去的方向,只这一会儿功夫那支秦军就全无踪影了。

    庞援大致估算了一下,按刚才的速度,秦国人用不了一天就可将粮草从野王运到上党的沁水。

    这时一个亲兵头目向庞援建议,离开赵军营地已近三天,所带的干粮不多了,应该尽快返回长平大营。尽管已探查到秦军运粮的直道,庞援还是希望能遇到零散秦兵,抓一个活口回去,于是下令继续向野王方向行进。

    向前又走了二十余里,在前方探路的斥候回来报告,三里之外发现有七八个秦兵在直道边歇息。庞援一听来了精神,他让手下列队缓速前进,不要惊动的敌人。

    那几个正在路边歇息的秦兵是秦国丞相府的信使,他们奉命向秦国上党大营的主将王龁传送秦王的手谕。今日在孟津下船,马上换乘战马,一路马不停蹄地跑到这里。由于实在饥渴难忍,就下马坐在路边打尖休息。

    秦兵为首的是一个百将,正吃着干粮时,他看见远处有一队骑兵正不紧不慢地向这边走来。秦军百将对此并不在意,这里远离上党战场,是秦军的大后方,在运粮的直道上经常有秦军经过。

    秦军百将吃完一块干巴巴的锅盔,然后拿起水囊“咕咚、咕咚”地大口喝起水来。正喝着,秦军百将突然停住手,两眼盯住前方,感觉有些不对劲。

    这时那队骑兵离这里只有不到一百步,骑兵身上的衣甲已看得十分清楚。虽然都是黑色战衣,却没有任何标志。秦军百将站起身,心中疑惑:这些骑兵到底是什么人?

    这边领头的庞援发现秦军正在打量自己,他从容地策马继续缓速前行,还举起手向对方打招呼。秦军百将下意识地也举起拿着水囊的右手,刚举到一半,他突然醒悟,将手中的水囊摔在地上,同时大声对其他秦兵说:“不好!赶快跑!”说完,秦军百将一个箭步窜到马前,抓住缰绳跃身上马,然后猛甩一下马鞭向南边逃去。他手下的秦兵也迅速上了马,紧跟在后面。

    庞援见已被秦军发觉,猛催胯下的绝尘追了上去。绝尘是一匹宝马,刹那间就一骑突前追到离秦兵不远的地方。庞援担心手下赶不上来,伸手猛地攥了一下绝尘脖子上那撮白色鬃毛,绝尘立刻“稀溜溜”地叫了起来。

    那几个秦兵正不顾一切地向前狂奔逃命,他们所骑的战马忽然听到后面有母马的嘶鸣,立刻不由自主地收住马蹄停了下来,有的还调转马头向后张望。马背上的秦兵左摇右摆好容易才稳住身子,没有被颠到马下。

    庞援趁此机会一箭射向跑在最前面秦军头目的战马,那马应声翻滚倒地,秦军头目也被甩了出去。

    庞援飞马冲了上来,正想生擒这个秦军。不成想摔在地上的秦军头目就地一滚翻过身来,从腰间拔出铜剑,砍向庞援的马腿。庞援向上一提马缰,绝尘四蹄腾空从秦军身上越过,秦军头目的那一剑砍空了。就在绝尘高高跃起的瞬间,庞援在空中探身一剑刺向秦军的咽喉,一大团殷红的鲜血从那秦军的脖腔中喷射出来,然后一声不响地倒在地上。

    当庞援调转马头回来再看时,见秦军头目已气绝而亡,心中后悔下手太重了。与此同时,庞援手下的骑兵也追了上来,几个赵军围住一个秦兵厮杀,很快就把剩下的秦军都斩于马下。

    清点完人数后,亲兵头目向庞援通报说:“禀将军,这些秦兵实在太凶悍了,没有一个活口留下。不过还好,我们只有几个弟兄受了点儿轻伤。”

    庞援命令手下仔细搜查秦兵身上所带的物品,自己跳下马,查看那个秦军百将的尸体。在尸体的腰间挂着一面铜牌,庞援把铜牌摘下了来,看见上面铭刻着几个秦国篆字—“相邦范睢”,庞援料想这应该就是秦国丞相府的腰牌,那么这几个秦兵身上很可能还有秦国丞相的敕令。

    接着庞援扒开尸体上的胸甲,一个用牛皮缝制的绶囊露了出来。打开绶囊,往里面一看,庞援心中禁不住一阵狂喜。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战国风云之风林火山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战国风云之风林火山》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战国风云之风林火山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战国风云之风林火山》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