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发兵赴徐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季汉风云录第六章 发兵赴徐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等了十来天,已经是十月初冬,在朔风之中,驻扎浊水的关羽和王翊收到了动身的命令。

    和发兵命令一起到来的,还有拨给王翊所部的兵器和铠甲——长枪四百五十条,环首钢刀五百七十六口,步弓一百张,骑弓五十张,强弩八十具,槊五十条,箭矢二万,弩矢八千,盾四百面,铁叶札甲五十领,皮甲二百领,号衣一千领,备用的弓弦二百条,枪杆一百条。此外,刘备还拨给战马五十匹,用来给王翊组建哨骑和传令兵部队。至于关羽所部的装备,早已经配备齐全了。

    王翊用这些装备替换了那二百正规士兵的旧装备,又把替换下来的和剩余的装备都配发给屯卫,这样王翊的那二百名正规部队战斗力就丝毫不亚于刘备本部的精兵,而八百屯卫除了披甲率远低于刘备的正规军外,武器上已经相差无几。从这一点上说,王翊非常感激刘备的一视同仁。

    此前关羽把他总结出来的练兵之法送给刘备,刘备也照搬关羽和王翊的练兵之法,所以现在刘备这五千多军队已经颇有精兵气象。按照关羽和张飞的说法,只要再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然后打上几场小仗见见血,战斗力就会直线上升。如果能打赢一场大仗,那就能成为强兵强将。

    王翊和关羽商量了一下行军次序,关羽提出由他率兵在前开路,王翊带兵在后,保护辎重和流民。关羽的前军会在预定的地点扎好营寨,等待王翊的后军和辎重赶到。然后他们就在临朐县的十里亭,一边练兵,一边等待刘备本部的到来。

    临行,王翊叫住关羽,问道:“关司马,在下冒昧,有一事相询,不知可否告知?”这个问题,王翊憋了好久,是在忍不住了,这才大着胆子问出来。

    关羽胡子动了动,似乎在说:“知道冒昧还问?”不过他终究没有这么说,对于能文能武的王翊,关羽的印象还是不错的,所以他也就颇为和气地道:“王都尉但说无妨,关某知无不言。”

    王翊这才斟酌词句,道:“我常听营中老兵,说昔年在涿郡,关、张二司马与明公祭拜天地,八拜为交,结为兄弟,从此肝胆相照,生死相随。翊听来甚觉憧憬,不知可有此事?”

    关羽闻言,哈哈一笑,道:“子弼如何听此流言?当初关某从河东流落涿郡,明公任侠好义,收留关某,从那时起,关某便在明公左右效力,而追随明公,益德更在我之前。明公待人宽厚,即便是寻常的市井游侠,也倾心相交。是以我三人虽无结义之情,却为刎劲之交,至死不渝。”

    “原来如此。”王翊恍然,道:“蒙云长兄赐教,翊甚觉倾羡啊。”

    这倒是实话,成了军阀的刘备,虽然还带着燕赵游侠的行事风格,可终究和以前不一样了;若是以后再从军阀蜕变为政治家,乃至登极,又将如何?王翊不知道,也还不敢去想。

    关羽笑笑,道:“子弼高才,不必忧虑。我先率兵为子弼开道,子弼随后赶来。”

    王翊拱手领命,关羽轻纵骏马,率队而去。

    现在关羽部和王翊部加起来有接近三千人马,加上愿意前往徐州的流民,差不多就有七八千人,还有两千多辆辎重车,规模极其庞大。而连年征战,官道失修,行动速度也因此十分缓慢。

    十里亭,顾名思义,就是在临朐县南十里的一个亭,古时命名,没有那么多人物、山川、河流来用,只好连距离也用上,因此就有了什么五里屯、十里亭之类的叫法。

    从浊水屯田地到临朐十里亭,大约有一百里官道,关羽的本部只用了一天就到达,而王翊所率的辎重部队足足用了三天时间,这还是因为王翊此前的努力,使得百姓的行军队伍井然有序,互不干扰,不然估计得四天才能走到临朐。

    历史上刘备带着十余万百姓、辎重数千乘南下将领,十多天不过走了三百里,行军极慢。

    由此颇可见用兵远征之难,就在辎重,不但费时,而且中途损耗极多,往往达到十分之八九。当初汉宣帝时,能发十五万骑兵伐匈奴,远至乌孙,这样的国力,汉朝之后,便只有隋唐可以相比了。

    现在王翊就披着铁甲,佩着一口利剑,骑在高头大马上,看着自己身前身后的人流。前面的人回报说已经和关羽派来迎接的人接洽上了,而王翊自己所压的后队,离那里还有差不多十里之遥。

    “幸好天色尚早,今日能与前军会合。”王翊在心中庆幸。

    本来长途行军的时候,除了少量军队,士兵一般是不用着铠甲的,因为穿着铠甲对体力的消耗非常大,带甲行军极度低效。但是不着甲行军的惯例,也是军队一旦遇到伏击就很容易溃散的原因。所以王翊就要求士兵们行军的时候也要着甲。好在王翊的部队穿着的札甲和皮甲都很轻,加上最近粮食充足,士兵们个个吃得饱饱的,不缺那点体力,所以士兵们毫无怨言,也没有影响到行军的速度。

    临朐是齐国南部的一个县,与徐州的琅琊国接壤,从这里南下,就进入徐州的辖地,现在控制琅琊的,是陶谦任命的骑都尉臧霸和他的部下孙观、尹礼、孙康等人,琅琊相阴德只是一枚没用的图章罢了。

    关羽的前军早已经为王翊率领的辎重队和流民准备好了营地,所以一到十里亭,就能安全地驻扎下来。王翊去见关羽的时候,关羽正在和一个看上去四十来岁的文士说话,那文士身边还有几个小吏,看上去那文士的地位并不低。

    王翊担心关羽傲慢性子上来,便上去向他行礼,打断了二人有一搭没一搭的谈话。王翊已经凭借比较出色的办事能力赢得了关羽的认可,因此关羽也向他回了个礼,道:“子弼押运粮草辛苦!”又虚指那文士,道:“此公乃临朐赵县长,他知大军路过,特来劳军,子弼可为我好生接待。”说完,借口军务未完出帐去了。

    王翊听说这赵县长是来劳军的,便对他有了几分好感,重新请他坐下,行礼拜谢,道:“下官乃刘使君部下典农都尉王翊,目下路过贵县,借一片地暂驻几日。关司马不善言辞,若有怠慢县君之处,还请担待些!”

    这赵县长手中没几个兵,即便心中有怨气,也不敢表现出来,连声道:“不敢,贵部到此,与民无犯,实王者之师也。”

    说来王翊对这些地方上的县官还是有些同情的,特别在这种势力交错的地带,时常有军队路过,他们就不得不小心逢迎,不然带兵的人一个不高兴,把他们官印摘了事小,搞不好就要纵兵劫掠,一县遭殃。

    当初光武的军队不抢劫不杀掠,就被称为“王者之师”,便可见这个年代人们对于军纪的要求是何等宽容了。

    王翊淡淡一笑,道:“县君无忧,刘使君治军严明慈惠,军纪森严,无人敢于违犯。”

    听了王翊的这句话,那赵县长的屁股才在胡坐上落实了。

    见他那欲言又止的模样,王翊便知道他或许有所求,不然也没不会关羽方到没多久,他便那般着急地跑来劳军。便和气地问道:“县君劳军之情,翊先代刘使君谢过,不知县君有何难处,是我等可以效劳的?”

    既然王翊这般问得明白,那赵县长也不吞吞吐吐,坦然道:“好教都尉得知,下官此来,实是有求于贵军。”

    王翊抬手道:“县君但说无妨。”

    赵县长道:“都尉有所不知,临朐在泰山郡之北鄙,然而土地平旷,物产丰饶,近岁以来,虽然颇见萧条,但每岁犹可得钱粮颇多。自中平以来,泰山余脉之中,隐匿了许多亡命、盗匪,渐而合流成为一股大寇,众有千人,时常出山抢掠,非但临朐,即使周围诸县也深受其害。今秋收未久,近日那些盗寇必会出山抢掠,百姓又要受害了。”

    王翊听罢了然,道:“你是希望我们帮你击灭这伙贼寇?”

    赵县长道:“都尉明见。贵军若是答应,本县百姓愿出秋产六千斛为军实,更奉五百金为军资,不使大军徒劳无获。”

    这条件倒是不错,而击灭这股盗寇,在无乱军过境的时候,临朐也可得数年安宁,两相得利。

    王翊想了想,觉得这其实是件大好事,除了能获得军资之外,更能收取人心,锻炼新兵的实战能力,将来反攻此地,也能得到支持。

    唯一的问题就是,他们不能在临朐驻扎太长时间。若是这段时间之内没法剿灭这股盗匪,那么便无能为力了。

    不论如何,试试总是好的。用兵千人,已经是大事,王翊一人不敢擅专,还需和关羽商议才行。于是王翊请县长在帐中少坐,使人奉茶,等他去找关羽商议一番,征求一下他的意见。

    王翊把临朐县长的请求告诉关羽,又把此事的利弊详细地分析了一番。

    关羽捋着他的胡须想了想,道:“子弼所言,却也不错。然用兵千人,非我等可以决定,我等不可擅专,当先书报明公以闻。”

    王翊当即取来简牍,片刻写好奏牍,给关羽阅览过之后,交给朱尚送去给刘备。目下刘备应该还在临淄,并不难找。

    朱尚自前番为王翊送信给刘备,答对得体,机敏过人,颇受刘备赏识,还给他取字曰“子元”,仍旧留在王翊手下做事。

    王翊就便回复临朐长,让他先回去等候消息。按照刘备的一贯作风,这次行动十有八九会得到允许,所以王翊先给临朐长吃了颗定心丸,让他回去先派人刺探山匪的踪迹。

    磨刀不误砍柴工,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而且临朐长这么多年来,为了消灭这股盗寇,肯定也做了不少准备,借助他的布置,更能事半功倍。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季汉风云录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季汉风云录》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季汉风云录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季汉风云录》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