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王翊与诸葛亮问对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季汉风云录第十章 王翊与诸葛亮问对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诸葛玄叹道:“得先生如此称赞,先兄于地下也可稍感宽慰了。”

    诸葛瑾和声称是。

    不想诸葛亮却道:“先生如此赞誉,亮自然感激。只是以亮年幼之身,而未有微薄之名,不曾名传于当世,先生论人,是在过于其实,不知何所图?”

    这却是说王翊评论诸葛家诸昆弟的时候,给予的赞誉超过了实际表现出的才能,显得别有用心了。

    若是老于世故之人,多半不会直言,然而诸葛亮年轻气盛,年纪虽幼,而胸中实有才学,可谓少年英锐,神鬼弗惧,自然不会避讳这通俗之理。而且他也看出王翊是尊贤重士之人,绝不会因为区区言语上的不敬而心中衔恨。

    诸葛玄虽觉诸葛亮说得不妥,但他其实也想听听原因,便没有阻止。

    王翊稍稍整理下语言,认真道:“当今世道沦亡,人心丧乱,所以正义和道理得不到贯彻,渐渐衰微。要匡正当世,就要弘扬善良之人,褒扬有才有德之士,让他们为当世所知。我虽然官位卑微,也想要复兴这样的风俗,以达成匡正世风的目的,所以就要宣扬好的榜样,这样,善人才会越来越多,即使十个人之中只有五个人能得到改变,那么也是很好的事情,可以使有志向的人用来勉励自己。这样难道不好吗?何况在翊看来,诸葛氏诸昆弟实有奇才,怎会担不起区区在下的赞誉呢?”

    他这话是借用庞统的理论,庞统论人,常常言过其实,有人问他这是怎么回事,庞统就说:“方今天下大乱,正义之道逐渐衰退,善人少而恶人多,我想兴起这样的风俗以达到助长正道的目的,所以要宣扬好的榜样,改善世风,如果不这样做,善人会越来越少。十个人当中如果可以改善五个人,就可以将此事完成一半,进而达到教育世人的目的,使有志向的人可以自己勉励自己,这样难道不行吗?”

    诸葛玄虽然不可能听过庞统的话,但十分赞同,道:“子弼可谓长厚之人也。”

    诸葛瑾亦复附和,道:“先生有长者之风。”

    诸葛亮却不以为然,道:“匡正世风,救济天下,不同的人应该采取不同的做法。品论人物,劝恶从善,那是在野之人或者负责教化的官员应该做的事情。先生身在官场,负有治理、抚劝百姓的职责,就应该用法令来恐吓他们,用道德来规范他们,用恩惠来感化他们,这样百姓知道法令的严厉,就会因为恐惧不敢触犯;知道道德的美好,就会因为向往而纷纷遵循;知道恩惠的来源,就会因为渴求而纷纷争取——如果先生能做到这样的地步,还怕匡正不了世道人心吗?又何必奔走于闾舍之间,在小子面前摇唇鼓舌呢?”

    诸葛亮所言,虽然有些片面,有些不敬,却也有理。

    王翊闻言,心中大震,心悦诚服拜谢道:“非君之言,翊不知要舍本逐末到何时。从此以后,我在你面前不敢轻易谈论这样的问题了。”

    诸葛亮少年老成,道:“还望先生将这话转告刘使君。”

    王翊谨慎地应诺,不敢再与诸葛亮谈论这样的问题,而是请教道:“在下效忠于平原刘使君,历经苦战,已经二年有余了。使君志向宏大,有济世安民的心愿,怜悯百姓的疾苦,时时想要解救他们。然而当世豺狼居庙堂,虎豹侵州郡,使君有志不得伸。翊每念及此,不能为主君分忧,都觉得十分不安。郎君虽然年少,但见识早已超越在下,不知郎君可有什么能够教给在下得吗?”

    诸葛亮不答,反问道:“子弼先生以为,人主应该有什么样的品德?”

    王翊不假思索,答道:“为人主,应该谦逊、节俭、勤政、爱才、公正、明智,做到这六点,就合格了。”

    他没有提善战,因为相对于人主的诸多品德,善战是最不重要的一个。

    诸葛亮笑了笑,道:“亮以为,先生只说对了一半。”

    王翊不以为忤,反而更加敬重,道:“愿闻其详。”

    诸葛亮从容道:“爱才、公正、明智,这是每一个明主都需要做到的。爱才,所以能礼贤下士;公正,所以能众人无间;明智,所以人不能欺。这些,都很重要,与之相比,谦逊、节俭、勤政,不过是锦上添花罢了。齐桓好色、伐功、爱财,政务都委托管仲,我们能说他不是合格的人主吗?齐桓的错误,就在于不够明智,所以晚年才信任竖刁、易牙这样的巧言令色之徒。即便如此,也不影响齐桓成为方伯,威震华夏。先生观刘使君,有以上三种优秀品格吗?”

    王翊仔细想了想,道:“刘使君好以礼待人,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拣择,遇到人才,他也愿意折节求教,因此可以说是爱才;处理事情,部下有功,不因为曾触犯自己而不赏,有过,不因为是自己的亲近之人而不罚,因此可以说是公正;部下进言,使君从善如流,而每次都能采取其中正确的办法,这是明智。所以我认为,刘使君可以说是爱才、公正、明智了。”

    诸葛亮曰“善”。

    王翊问道:“如此,可以开始讨论大事了吗?”

    诸葛亮道:“未可。刘使君本身有优秀的品质,但是他有足够的名声吗?”

    王翊想了想,道:“刘使君曾求学于故尚书卢子干,与孔文举交厚,有救济时难的名声,这次徐州被难,诸侯皆上观,使君数千步骑,慨然赴义。我想应该足够了吧?”

    诸葛亮称善,道:“如此,可以开始讨论大事了。”

    王翊大喜,道:“郎君请讲。”

    诸葛亮道:“当今天下之乱,根源实在于建武之时。百余年来,高门世族田连阡陌,富比王侯,不事生产,而穷治经典,挟以为私,然后凭此把握舆论,干涉朝纲,人莫能置喙。既如此,世胄子弟常蹑高位,英俊之士久沉下僚,然后高门妄行不法,损公肥私,并吞齐民,国家日削。加以桓灵不道,不能肃清朝野,因此黔首揭竿而起,豪强割据一方,大者连州郡,小者据县亭,王命不能行,州府不能制。面对如此局面,刘使君如何补天呢?”

    王翊默然不语,诸葛亮的这番话,剖析时局,入木三分,由世族到士族,这个阶级方兴未艾,生机勃勃,虽然这个阶级以后会飞快腐朽,但眼下,还没到那个时候呢。

    诸葛亮又道:“面对如此时局,谁能救之?刘使君如果能效仿光武的足迹,虎踞江淮,励精图治,选贤用能,尊天子以讨不臣,那么复兴汉室仍有机会。但即便如此,也不过再为大汉延祚二百载,久之亦必为乱。如之奈何?”

    王翊亦叹:“如之奈何?”历史的兴亡周期律,如何才能跳出?结论就是,封建王朝没有一个能够跳出这个规律的限制。

    不过王翊转念一想,纵使不能万世不绝,能够为天下造二百年太平,也已经很好了。

    讨论起如此长远的话题,众人莫不心情沉重。

    诸葛亮又道:“能够削平四方,澄清海内,奠定数世之基的人物,可谓超世之杰。然而即便是英雄如高祖、世祖,也只能克定二百年江山。再长远之事,谁能预料?世间有超世之杰,而无迈时之才啊!”

    一个政权,只有自下而上地建立起一个可以自行修正、自行清洁、自行改革的机制,才能做到始终适应时代,但这样的机制,到底长什么样子,王翊也没有真正见过——实际上,虽然见过,但到底是不是真的有效,谁知道呢?

    听了诸葛亮的感叹,王翊也不由得感慨不已。他虽然有超越时代的目光,但如何建立一个完美的政治体制,也没有足够的认识。何况即便有了完美的解决方案,这一千八百年前的土壤,就真的适合这样的制度吗?

    王翊不知道。

    慨叹良久,王翊对诸葛亮道:“往日翊自视甚高,直到今日,方真正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从今往后,郎君您便是在下的一论之师了。”

    诸葛亮谦虚应道:“不敢当,不过互相印证而已!”

    王翊笑了笑,转而对诸葛玄道:“扬州地广,不知子贡先生想要到何处避难?以后翊得便,还要时时请教。”

    诸葛玄道:“我与淮南袁术有旧,欲往投之。”

    王翊道:“先生想要到扬州避乱,说来不算坏事。不过袁公路占据二郡,却不能安抚百姓,申明法纪,节度州郡,而是重敛于民,以至于民力虚耗,百姓疲敝。他又劫持朝廷公卿,僭用朝廷的符节,有篡逆的征兆。目下他虽然势力还算强盛,但终究不能保身长久。以翊浅见,为长远计,先生不应该投奔袁术。”

    诸葛亮点头道:“我与子弼先生所见略同。”

    诸葛玄道:“那以子弼之见,何处可以为家呢?”

    王翊略一思忖,道:“荆州刘表,兵多粮足,文治鼎盛,百姓不多劳,士女感其德。目下表据守荆襄,有跨蹈汉南之气象。又南方散落,北方相争,十年之内,无人可以图之。子贡先生若不嫌路远,可以前往依附。”

    诸葛玄颔首道:“子弼所言有理,容我三思。”

    王翊于是不复多言,只道:“日后先生南下,若是路过徐州,万望能与先生一晤,还望先生拨冗前来。”

    诸葛玄答应下来。

    见天色已晚,王翊告辞,诸葛玄留王翊用晚食,王翊只说军情紧急,不敢多留,告辞而去。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季汉风云录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季汉风云录》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季汉风云录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季汉风云录》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