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臧霸论胜败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季汉风云录第十七章 臧霸论胜败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刘备想要在徐州立足,便离不开臧霸的支持。臧霸能在徐州拥有超然地位,并不仅仅是因为他手中的兵权,也有他老谋深算的原因。所以对刘备而言,臧霸不是容易拉拢的人,然而一旦拉拢了臧霸,那么得到的好处,可就不是一个琅琊国那么简单的了。

    臧霸是泰山人,他的党羽孙观、吴敦、尹礼、昌豨等人也都是泰山郡出身,在泰山郡还有不可忽视的力量。如果得到他们的支持,刘备不仅能免去北方的忧患,还能借助他们的力量进入泰山郡,争夺这个位于兖州和徐州之间的制高点,在将来的徐兖之争中掌握主动。

    这是王翊和刘备都不得不考虑的地方。历史上泰山太守应劭逃奔袁绍之后,曹操立即便任命自己的心腹薛悌为泰山太守,同样是出于这样的考量。

    对刘备而言,无论如何都要把臧霸争取到自己这一边。现在的刘备可能还只能在与在与臧霸的合作之中处于弱势地位,小心翼翼地获取好处,但是以后就不见得还是这样了。能否在合作中占据主动,实力的消长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王翊心中想着,脚步却半点不慢,很快走到刘备的军帐外,还未等他让人入内通报,帐中便传来刘备的声音:“可是子弼到了?进来便可。”

    于是王翊也不客气,掀开帷幕,便见刘备坐在中央,臧霸坐在刘备的左手边上。两日之前,王翊和臧霸才刚刚见过,便上去与他见礼,赞道:“臧将军与翊别时,言道将亲率精兵八千人赴郯城,翊以为调集士卒、整备军力、输送粮草,非半月不可完备,不想到来如此神速,将军尽心公事,令翊佩服得五体投地!”

    臧霸与刘备聊得投机,也颇敬服王翊的见识,还礼道:“军情如火,不得不急,王君过誉了。”

    三人随便谈了几句,便说到了徐州的战事之上,刘备道:“今早陶府君遣别驾糜子仲前来,邀备明日到城中商议军务,似有反击曹军之意,臧将军以为何如?”

    臧霸吃了一惊,却不动声色,道:“曹军顿兵于坚城之下,师老兵疲,战力大不如前。如陶府君决心尽力一战,倒也并非全无胜机。只是如此,胜败总在两可之间,胜则犹可,若败了,那人心就压不住了。”

    众人见识,大抵相同。

    臧霸又道:“说句不敬的话,陶府君这些年在徐州,除了推行屯田,有安辑百姓的功劳之外,所做的,大都是不得人心的事情,故而徐州大族都不怎么敬服他,又怎么可能为他效死力呢?现在他还能保住州牧的地位,不过是依靠他的丹阳同乡而已。丹阳兵仗着自己有陶府君的信任,横行不法,聚敛无度,更让陶府君失了人心。陶府君若是及早捐了官位,卷着资财还乡,徐人还会给他留几分面子。若是不然,只怕要被曹操、袁绍逼得家破人亡了。”

    臧霸这番话,可不仅仅是不敬那么简单,简直是有造陶谦的反的嫌疑。

    王翊不了解情况,所以也不知道臧霸所言,到底准不准确。

    刘备虽然心中震惊,但脸上的笑容却越发显得高深莫测,教人不知深浅,道:“宣高之言,过于率直了,但细细想来,也不无道理。所以备向日问子弼,陶府君可以何策守徐土,王子弼只言,‘但以徐人守徐土而已’,备深以为然。”

    不想臧霸只是轻轻一笑,看了王翊一眼,道:“王君此言,却是‘想当然尔’,陶府君平日里不倚重徐州土人,与徐人多有分歧,便连我这个兖州人都看得一清二楚,徐州人又如何不耿耿于怀?眼下形势危急,却又想起徐州人来,岂不可笑?徐人没有和曹操暗通款曲,也是因为曹军暴虐,不容他们妥协,可这并不意味着些须小利,便能重新让徐人归心。”

    王翊听了,也觉得臧霸说的不无道理,便问道:“以臧将军之见,陶府君当如何方能让徐人为他效死力呢?”

    臧霸复又笑道:“子弼先生怎还不明白?在徐人眼中,徐州本来就是他们的,徐州的土地、物产也该是他们的,现在即使陶府君把这些都还给他们,他们也只会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并不会感激陶府君。除非陶府君能带领徐人打出徐州,用其他州郡的利益来收买徐州人,可是陶府君却做不到这一点。陶府君能做的,只不过是用保卫乡土的道义来利用徐人,然而这样一来,即使击退了曹操,徐州也不再是陶府君的私产了。陶府君自然知道这一点,这才是他久久迟疑,不能下定决心的原因啊。”

    他的这番话,让王翊心中悚然而惊。

    臧霸复又补了一句,道:“徐州不再是陶府君个人的财产,对陶府君而言,自然不是好事,可对别人而言,却未必如此。毕竟,徐州不是陶府君的私产,却还可以成为别人的私产。刘使君,你说是不是?”

    不知怎地,听了臧霸这番话,王翊竟有种不寒而栗的感觉。

    自己实在太小看古人了。

    正当王翊想得有些入神的时候,刘备的声音却把他拉了回来,道:“眼下说这些,也无大用,还是考虑如何击退曹军更为重要。若是退不得曹军,徐州郡县,皆为丘墟,受苦的,不过是徐州百姓而已。”

    刘备没有说出来的是,如果战败,臧霸还可以继续割据琅琊,而刘备自己,就只能灰溜溜地回到青州,至于陶谦,恐怕就要死无葬地了。而若是胜了,陶谦自然得到好处,臧霸也能收益,刘备自己更能在徐豫之间站稳脚跟,

    臧霸出身武夫,保据琅琊,与徐州的所谓清流名士不是一路人,得不到这些人的支持,所以臧霸是很难独自割据徐州的。刘备对此也有一定的认识,故而他并不是很担心臧霸生出争夺徐州的想法。

    当初王翊建议刘备南据江淮之间,徐豫二州和扬州北部都是可能的发展区域,待时机成熟,渡江南下也不是不可能。现在刘备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在江淮流域站稳脚跟,最直接、最大的阻碍就是曹操。只要合力击退了曹操,刘备无论如何都能分得一部分功劳,缺乏羽翼的陶谦不会吝惜名位来收买刘备。有了名位,刘备就可名正言顺地在徐豫之间发展势力,进而在陶谦之后,图谋徐州。

    这便是王翊为刘备划定的方略,深为刘备所认同。

    刘备知道王翊去见臧霸的时候所说的话,也知道臧霸没有称王称霸的野心,所以在他心中,臧霸是可以争取的人物——尽管臧霸眼下的势力比他还要强大许多。而臧霸在听了王翊那一段阔论之后,未必没有把自己卖个好价钱的打算。

    臧霸道:“目下曹军深入徐州,彭城、傅阳、武原皆在重围,人心动荡不安。陶府君为安定人心,势在必战,不容他犹豫。使君毕竟为客军,只要为徐州军押阵便足矣。两军正面交战之事,还是交给陶府君和霸来担当。只是若交战不利,还要靠使君本部救应。”

    刘备听了臧霸的话,并不觉得意外。

    他率军从青州千里而来,兵少而弱,不可能作为交战的主力。而即便刘备有这样的实力,陶谦也不可能让他作为主力迎战,不然即使胜了,陶谦这个徐州牧只怕也当不下去了。

    自古交战,无有先以客军为主力的,就是这个道理。

    刘备也不谦虚,更不推脱,道:“将军放心,备自当尽力。”

    臧霸又与刘备商议了一下具体布置军阵、互相配合、沟通的问题,也都一一谈妥,不知不觉就到了晏飨时分,刘备自然留臧霸在营中用晚饭。臧霸应下,派了一名亲兵回营,传令让几个司马暂管营中庶务。刘备又派人去请孙观一并前来赴会,臧霸也无意见,又加派了一人,和刘备的使者一同前去。

    臧霸手下的同伙——主要是孙观、吴敦、尹礼、昌豨等四部,并称为泰山四寇。说是寇,其实本质上还是地主游侠武装,大多战斗力一般,唯独臧霸本部和孙观所部战力强大。孙观本人颇通军略,为人豪迈豁达,又英勇善战,刘备认为他是可以结交的人物,因此对他另眼相看。

    历史上刘备没能保住徐州,在王翊看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没有完全拉拢徐州的地方势力,虽然得到徐州本土大族的支持,但如臧霸、曹豹这样拥有兵权的实力派并不买刘备的账。要改变原有的结局,做好这些是很重要的,因此王翊力劝刘备结交臧霸等人。

    虽然大敌当前,但这顿饭还是吃得很愉快。大概唯一感到不愉快的人就是王翊,他还没有习惯这个年代的饮食。

    临别,臧霸和孙观又再三感谢刘备的款待,然后方告辞离去。

    等二人走的远了,刘备那本来有些醉意的眼神一下子就变得锋利起来。他回到军帐中,写了一封信,用火漆封好,交予一个亲兵,嘱托道:“汝持此信,沿来路而回,往见田刺史,就说徐州恐将有大战,胜败不能预料。如果到时他不在,若胜,徐州之人不感他恩;若败,徐州之人必怀怨愤。若他不想结怨于徐州,就速速进军,勿要迟疑。”

    那亲兵取了书信,领了马匹,连夜去了。

    做完这些,刘备走出军帐,见星曜晦暗,不由叹气,道:“以天下之大,竟无备容身之处。明日若劝不得陶府君,刀兵一交,祸延百里啊!”

    王翊皱了皱眉,仍是劝导道:“玄德公勿忧。自古以来,大治之后,必有大乱,盖人心不可久安,天下难以长平,时月迁延,积弊渐生,英雄小人,并起勃发,此不经大乱,无以归为大治。明公怀才抱智,有济世之量,必能扫清乱世,混一寰宇,今虽困顿,弗足介意。”

    刘备点了点头,没有在说什么,王翊也告辞回去,准备啃徐州的地图了。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季汉风云录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季汉风云录》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季汉风云录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季汉风云录》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