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不了了之的“科考”制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季汉风云录第十章 不了了之的“科考”制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于几问几答之间,王翊便将“科考”之法的大致特点阐述清楚,等待众人讨论。

    王翊但闻得薛综小声嘀咕了几句“离经叛道”之类的反对之辞,其余的声音,便都淹没在众人热烈的讨论之中了,而对这激烈的讨论,刘备自然也乐见——思想的火花,出自激烈的碰撞,而不是缓慢的摩擦。

    在王翊看来,一个政权能否治理好国家,上层决策者的英明与否固然重要,而中下层执行者的素质和执行力也同样关键。纵观本朝桓帝、灵帝执政时的诸般举措,虽然多有享乐之举,但在大政方针上并无绝对的错误,本朝局势糜烂至此,桓灵二帝固然要负极大的责任,但逐渐朽坏而难以控制的官吏阶层才是责任最大的肇事者。

    唯有通过公正合理的考试,建立起一支强大高效的公务员队伍,才能避免新政权之中的官僚阶层再度飞快腐朽——这当然是作为君主的刘备所需要知道的,但时机尚不成熟。

    刘备轻轻咳嗽了两声,示意众人安静下来,道:“典农所进‘科考’选才之法,吾以为颇为有理,诸君以为何如?”刘备这两句话虽然简单,却很有深意。

    若他只是想征询众人的意见,便决然不会先说出自己的看法,而他既然先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便是要众人支持他的立场了。然而刘备先前的话却又表明刘备对王翊的“科考”之法并非完全赞同,这样一来,刘备的态度,就很耐人寻味了。

    然而且不说座中众人皆非阿附之辈,便是“科考”之法本身,也在不同程度上侵害了他们的利益,所以刘备不可能从大多数人那里得到他想要的答案。

    这就令刘备很不高兴,而他不高兴的原因,不仅仅是自己看好的政策没有得到群下的一致认同——刘备想起了自己的家世,想起了自己起兵十年来的奋斗。

    刘备的家世很是复杂,简单来说,就是没落的贵族后代,然而因为世代仕官于州郡,便又有了仕宦子弟的色彩,一言以蔽之,即是“贫而且贵”。故而刘备自视甚高的同时又颇为自卑,当孔融派太史慈求救于他的时候,他才会惊讶地说出“孔文举也知道天下还有个刘备吗”这样的话来。

    他起兵十年来,虽然礼贤下士,除暴安民,然而因为出身甚低,自然便无法融入士人的行列,仕途极其不顺。故而刘备在心中对旧日实行的察举制并不赞同,若大汉能够唯才是举,刘备也不用蹉跎十年了。

    所以按照刘备内心的想法,当然是非常想要实行这个制度的,甚至在他看来,所有的官吏的选拔,都应该按照这个制度来办理,这样才能做到尽可能公平公正。但是他又深知旧势力之强大,绝非寥寥几个掌权者便能动摇的,所以他也认为,王翊的办法有些冒进了。

    真是矛盾啊。

    然而薛综说王翊提出的“科考”之法“离经叛道”,也绝不是没有道理的指责。王翊主张但凡无大恶之人皆可参加科考,然而在两汉之时,商贾、工匠、恶少年、赘婿、逋亡人等,社会地位很低,正常情况下没有做官的可能。王翊的新法,却要将这些人与士人一同进行考察,阻力之大,不言而喻。

    刘备没有得到想要的答案,把目光投向王翊。

    王翊笑道:“诸公以为此法不可行,无非以为这几类人地位卑下,见识浅陋,不能与诸位相比,诸君如此作想,实乃大谬!”

    不待有人反驳,王翊朝天拱了拱手,道:“翊听说,人的出身和遭遇,不取决于本人的努力;人的才华,也不是上天授予。商贾的儿子一开始是商贾,工匠的儿子一开始是工匠,奴隶的儿子生来还是奴隶,这是上天给他们安排的出身,并不是他们自己的选择。而有的贤能之人,因为自身的不幸,而沦为奴隶、工匠、商贾,这难道能说明这些人因为成为了商贾、奴隶和工匠,就失去了原本的才能了吗?”

    顿了顿,王翊接着道:“这些商人、工匠、徒隶、恶少,确实大多粗鄙无文,没有见识,然而这些人当中,就没有一二可用之才吗?伊尹被商汤从疱人中提拔为宰相,傅说被武丁从徒隶之中举拔为相国,百里奚被穆公从奴隶任命为大夫,太公望在潦倒之时也曾经商谋生,他们都是出身寒微,却才堪辅国的贤人。像以上四位这样的大才百年一见,然而等而下之者,绝不在少数。当今之世,百姓受到的教化超过上古之时,君王求贤的愿望却远远不如汤、武、文、穆,由此可见,在野之贤必定十倍于古时。然而这些贤才却因为家世寒微,没有进见的门路,得不到任用,蹉跎于衣食之事,这难道不是为政者最大的过失吗?”

    一番论证,王翊乘热打铁,道:“当今世道纷乱,手握重兵的人各自占据州郡,帝王的权柄被权臣所把持,神州大地四分五裂,与周朝末年一般无二。军阀们互相攻劫,想要吞并对方的土地,获得对方的人口,扩大自己的权势,增加自己的财富。在这样的世道之下,不能兼并他人,便会被他人所兼并,不能保全自己,便会被别人所杀死,这是关乎于生死存亡的事情,难道还不足以引起诸君的重视吗?乱世争衡,不存则亡,只有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同心戮力,才能越战越强。”

    王翊叹了一声,道:“这般浅显的道理,以诸公的才智,不会不明白吧?”

    道理,只要去想,总是能想明白的,关键大部分人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决不愿意去想这些事情。

    鲁肃接过话头,道:“方今之世,强者日强,弱者日削。假使人皆因循守旧,而我独能唯才是举,那么我能并人,诸公得数世之利;而若人能用人唯贤,而我拘泥于家世高低,那么我将为人所并,覆巢之下,岂有完卵?言尽于此,成败利钝,已经很明显了,诸君还有什么好迟疑的呢?”

    “迟疑?我们根本不是迟疑,而是反对啊!你这条船沉了,我们大可以换一条船。”很多人心中这般想,却不敢直接说出来。

    因为,他们天然的带头人陈群还没有回来呢。

    王翊当然知道这种利益的博弈不进则退,想要达成所谓的双赢,绝难做到,故而有的人必须让步。

    当然刘备也不想把这些人逼迫得走投无路,于是道:“我听说古来治政,至重者无过于选贤用能。加之陈别驾有事在外,此事尚容商议。”

    王翊想了想,也道:“曹军侵界,迫在眉睫,此事可以容后再议。”

    他当然可以趁着陈群不在,这些世家子们群龙无首的时候,全力推动这一决议的通过,但是这样未必就是好事情。天知道陈群会不会认可这个没有他参加的决议?即便认可了,一味以强权压制下属,在导致敬畏之余,可能还有憎恨与怀疑。这种力量,当被憎恨与被怀疑之人力量强大之时并不会爆发出来,然而一旦形势不利,就很难说了。比如,张邈、陈宫之叛。

    鲁肃咳嗽一身,将众人的注意力拉回来,道:“此次传信明公回兵,乃是因我方细作侦知曹军运粮于边境,恐将于旬月之内进犯。明公宜速定方略,议定备御之策。”

    这便是要商议一些细节性的军事问题,于是自觉无关的人纷纷退避,侍者撤去多余的几案,重新摆上小食和清水。堂上只留下刘备、张飞、王翊、简雍、鲁肃、梁习、袁涣七人。

    这七人,就是目前为止刘备的核心力量。本来按照资历,像鲁肃、梁习和袁涣这样刚加入没多久的新人是不能参加这样的会议的,但是刘备用人不疑,自然也留下了他们。

    刘备放下王翊整理出来的上次曹军进攻时的行动脉络,道:“曹操虽然据有兖州,但东郡先有王肱,后有臧洪,曹操皆未能全据。陈留张邈虽与曹操交厚,然亦自成一方,曹操欲要扩张势力,必然兼并徐、豫二州。诸公以为,曹军将从何处进兵?”

    出乎众人意料的是,最先说话的是张飞:“兵法常主攻弱敌,在曹贼看来,豫州粮食、兵力、土地、城池皆不如徐州,故而吾以为,曹操将先攻我。”

    这一番话,倒是有几分道理,前番傅阳之战,曹军的战斗力并不算多强。在王翊看来,若非曹操和他手下的将军们善于用兵,军事制度又非常完善,单凭曹军的战斗力,曹操很难在徐州取得如此战果。

    亦即是说,现在的曹军,单论硬实力,还算不上天下强兵,即便在军队的规模上,相较于陶谦这样占据一州的诸侯,也并无太大的优势。

    刘备的军队虽然在傅阳之战中表现出了一定的战斗力,又在颍川等地破降了二十万黄巾余部,但在破降百万青州黄巾的曹操面前,这等战绩,还不够看。

    所以大概刘备军在曹操眼里,依然是弱旅,依然是好欺负那个。而刘备又是陶谦最坚定的羽翼,在进攻陶谦之前,剪除陶谦的羽翼,也是理所当然的。所以张飞的判断,实在是有理有据,综合现在的情报来看,没有明显的破绽。何况曹军在北部边境上囤积辎重,也证明了这一点。

    然而,有时候依据现有的情报作出的判断,并不一定是正确的,因为情报随时有可能更新,那么旧有的判断,也就随时可能过时。

    “报——”正在鲁肃想要说点什么的时候,刘备的一名亲兵跑了进来,禀报道:“糜子仲前来求见。”

    “糜竺?”所有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陶谦那边又出事了。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季汉风云录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季汉风云录》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季汉风云录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季汉风云录》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