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事变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季汉风云录第十一章 事变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快请!”刘备决定立即见一见糜竺。

    “子仲先生远道而来,备未能远迎,还望恕罪。”刘备当即带着众人出去迎接。

    糜竺连忙还礼,道:“陶公遣在下前来,有一件大事要报与玄德公知晓。”

    刘备看了看周围,道:“请入内叙谈。”

    众人进到堂上,各自坐下,糜竺又忍不住站起来,急急道:“不瞒玄德公,曹操的老父曹嵩,死了。”

    曹嵩死了?王翊心中的石头立刻落了下来。

    众人都还不明所以,只有刘备出言问道:“我听闻曹嵩去官后,一向隐居乡里。他既然死了,曹操势必不能立刻用兵,难道不是好事吗?”

    曹嵩此人,可谓当世闻名——当然,不是因为什么好事情。曹嵩的养父曹腾,为人清廉正直,谦让有礼,可谓是不多的好宦官。曹嵩受了曹腾的遗泽,官拜司隶校尉,后进位大鸿胪、大司农。他在任上圆滑处世,因权利导,敛财无数,后来司徒崔烈因弃守凉州之议被免职,曹嵩贿赂中官,输西园钱一亿,代为太尉,成为三公之一,权势煊赫,一时无二。

    听到这里,糜竺一脸愁容,道:“不瞒刘使君,曹嵩之死,正是陶府君部下所为。”

    “什么?”刘备一下子站了起来,他向来喜怒不形于色,但此时还是被震惊了,然而旋即他便镇静下来,道:“莫非陶府君愤恨曹操数次攻之,因为杀之泄愤?”

    糜竺便将由来一一说清楚。

    原来当初曹操起兵讨伐董卓之时,曹嵩便避居琅琊。近来曹嵩听说曹操占据兖州,势力强大,便打算带着家人到兖州去见曹操。琅琊虽然不是陶谦直接控制的地方,但这件事还是被陶谦给打听到了。越想越怒的陶谦于是未经商议,便派出张闿率轻骑追杀,杀死曹嵩、曹德及其家人。

    刘备摇头叹息道:“陶府君此次所为,实在不智,不但留下侵凌老弱的恶名,还令曹操师出有名,上下必定因为此事而勠力同心。以此见之,陶府君出了逞一时之快,一无所得啊。”

    王翊笑道:“想必也不是一无所得,曹嵩家资巨亿,都落在陶府君手中了吧?”

    说到这里,糜竺就更加苦闷了:“那张闿杀死曹嵩等人,尽夺其财物之后,认为留在徐州必有大祸,便带着心腹数百人,尽携金宝,投奔袁术去了。”

    刘备部下众人尽皆无语。王翊心中暗笑,这张闿倒是个知机之人。

    糜竺郑重道:“陶府君此时颇有悔意,然而他知道事情已经无法挽回,曹操绝不会放弃这个借口,一定会借此激励将士,大举来犯。所以陶府君让在下致意使君,希望使君能够看在徐豫一体的份上,共抗曹操。”

    刘备不假思索,道:“请子仲回报陶府君,但言备有今日,皆陶府君相助,曹兵若攻徐,备当尽力相助。”

    糜竺拜谢,道:“陶府君还等竺复命,就此告辞,大恩不言谢,容日后相报。”

    刘备与众人送出府外。

    王翊不由得好奇,问道:“曹军此次攻徐,必然士气旺盛,难与争锋。明公真要用新建之军,为陶公拒敌吗?”

    刘备不解,道:“子弼有何见解?”

    王翊不由得一滞,道:“明公实力尚弱,不足以敌曹操,翊以为,以步骑万人援徐便可。”

    刘备问道:“全师而往,尚不可敌,何况万人?”

    王翊语塞,他总不能明说,刘备不应该第一时间将军队投入战场,而应该等到曹操后院起火,自顾不暇的时候趁火打劫吧?这样的话,没有人会相信。但是这确确实实就是一个难得的良机,可以大大削弱曹操的力量。一旦趁此机会,攻取梁国,染指兖州,刘备的战略纵深将会大大扩展,丰、沛之地将得到屏障,不再是现在这种敌军朝发夕至的局面了。

    鲁肃出言道:“其实王校尉之言,未必无理。”

    王翊心中稍觉安慰,总算还有人和自己观点相似。

    众人皆把目光投向鲁肃,等他细说。

    鲁肃道:“曹操虽为兖州牧,然而实则泰山、陈留皆不在其掌控之下,东郡之半也在袁绍手中。加之曹操用法酷烈,不孚人心,州之名士不满者颇众。若待其军疲惫于徐州,趁机击之,必将大有所获。”

    刘备微微点头,道:“子敬言之有理,诸君以为如何?”

    众人纷纷附和。

    现在在刘备集团众人的共识是:袁绍势力强大,能得人心,虽然不是什么英主,但暂时不可与争;袁术势力虽强,却不修明法令,不恤百姓,是下一阶段扩张的目标;曹操善于用兵,且知人善任,是需要削弱的大敌。

    刘备于是决定:若曹操攻徐州,则选步骑一万五千,与陶谦共同抵御曹军的进攻。刘备又写信给臧霸,建议他——若曹操进犯,依旧延续此前的同盟,共抗强敌。

    既然如此,那么话题又转回到此前商议的议题——曹军会从何处进兵?

    王翊当先提出了疑问:“曹操机变无端,善用计谋,如果明公是曹操,明公会这么轻易地让我们探知运输辎重的动向吗?”

    “当然不会”,刘备说道,“但是数万人的辎重,不是几百人便能解决的事情,想要隐瞒,几乎不可能。”

    王翊点头道:“一般人是做不到,但是曹操和他的部下都不是一般人。”

    刘备问道:“子弼的意思是?”

    王翊一字一顿,道:“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鲁肃道:“下泰山,过蒙山,顺武水而南,可以直达郯县。而且泰山路多而险,侦骑往来不易,曹操更能攻徐州之不备。”

    袁涣知兵又不知兵,问道:“既然泰山路险,必定运粮不易,曹操为何还走泰山路?”

    梁习道:“若曹操能在数日之内,连下几城,就食于徐州,那么又何必自己运粮呢?而且曹操身负杀父之仇,大小将吏,必定以此为耻,知耻后勇,不可挡矣,纵然连下五六城,也非空谈。”

    于是刘备又决定写信给陶谦,建议他在防守彭城一线的时候,加强对泰山一路敌军动向的侦查,并加强东线的战备。

    当然,刘备虽然提出了建议,但是陶谦是否听取,就很难说了。王翊记得,兴平元年这场战争,曹操一直打到了琅琊、东海,攻下城池十余座,陶谦如果不能作出针对性的应对的话,很可能依旧要一败涂地——但站在刘备的角度上看,这并不全是坏事。

    陶谦实力的削弱,可以让刘备变得对他更重要,更不可缺少。

    在官场上摸爬滚打多年的刘备,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当然,刘备不敢冒险,万一陶谦被曹操一口气打崩,那么他只怕哭都来不及。所以即便削弱陶谦对刘备有利,刘备暂时也不会这样做,因为陶谦被削弱的尺度,不掌握在刘备手里,而掌握在曹操手里。

    眼看时间不早,刘备宣布散会,众人各自散去。

    接下来的几日,王翊这个典农校尉依然非常忙碌,不过好的地方就是,此前建立起来的工作模式已经基本确定下来,基层官吏便能参照范例很好地处理春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所以王翊好歹得了一些空闲。、

    利用这些空闲,王翊又令手下的小吏们分头收集各县的灌溉设施的资料和数据,根据这些数据,开始计划在各县应该修建的陂塘沟渠的数量。

    现在刘备辖区内的流民数量很多,因为组织有序的缘故,春耕已经基本完成,接下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些定居下来的流民们依然处于基本没有收入的状况。王翊并不愿意在青黄不接的时候平白花粮食养着他们——即便只能让人不饿死的配给制,王翊也不愿意——相比之下,采用以工代赈的形式给流民发放粮食,就要合乎经济规律一些。

    利用这个机会,在各县开展广泛的水利设施建设,可谓是一举多得,如果顺利,沛国将能多上几百万亩水浇地,粮食产量翻番都不是问题,而粮食就意味着人口,意味着力量。

    当然,阻碍王翊这个计划的,并不是缺乏资料,也不是缺乏劳动力,而是缺乏粮食。好在刘备西征极为顺利,缴获的粮食不少,财物更多,赏赐将士之余,全部藏入府库。

    虽然这年月粮价极高,但上好的马蹄金和珠玉宝贝还是保留着较高的价值。

    次日,王翊就向刘备提出了维护和增修各县灌溉设施的建议。

    经过多年的混乱,此前形成的水利设施大都荒废,沟洫填满尸骨和泥土,陂塘淤积不能蓄水,单是农民自发的修护已经无法恢复生产了,需要政府的组织力量。

    刘备毫不迟疑,批准了这个计划,尽管战争已经迫在眉睫。在写给陶谦的信中,刘备再次消费了一下人情,向陶谦借粮二十万斛——当然是不大可能还的那种——他陈述了现在的困境,并表明决心,和徐州共进退。刘备并不是把陶谦当做冤大头,因为他在信中还承诺,一旦曹操进犯,他会亲自率兵两万人,帮助陶谦对抗曹操。

    两万精兵猛将,值得这个价钱。

    为了粮食,刘备也是豁出去了。刘备一共就有五万左右的素质参差不齐的军队,一下子动用小一半,如果战况不利搞不好就会崩盘。不过刘备更明白的是,如果没有粮食,等不到秋收,他这个刚建立起来没几天的草台班子,一样会崩盘。

    关键还在于恢复生产,训练军队,只要再给刘备半年时间,一切都会不同。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季汉风云录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季汉风云录》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季汉风云录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季汉风云录》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