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陶谦之死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季汉风云录第二十章 陶谦之死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遣使西入长安,获取朝廷的认可,乃是紧要之事,宜早不宜迟。而此去长安,道路遥远。一路上盗寇频发,时有战乱,道路时通时绝,所以,西入长安奉贡,绝非什么安逸的差事。

    故而刘备没有直接指派谁前往,而是问众人道:“王、陈、袁、鲁四人之外,谁愿往长安一行?”

    王翊、陈群、袁涣、鲁肃四人,责任重大,不能离开豫州太久,故而不适合作为使者。

    四人不能去,余下众人,大多面面相觑。

    简雍排众而出,道:“出使他方,结盟修好,这样的使命,除了我以外,有谁能够承担呢?我愿前往,必定让朝廷知晓明公的忠义,把东方的事情托付给明公,如果做不到,便绝不出关东返!”

    虽然简雍平日里很不正经,也不守礼法,显得没个正形。然而此时这番话说来,却也是辞气慷慨,令人动容。他素来诙谐幽默,平易近人,从不因为自己和刘备关系亲近便看不起地位比他低的人,故而人缘颇好。

    所谓当仁不让,说得便是这样的情况。

    刘备之所以没有把这个重任安排给简雍,也是考虑到他方出使兖州回来,劳顿辛苦,不忍让他远行。然而遍数麾下诸多官员,竟没有比简雍更合适的人选。刘备一边感叹还是老朋友靠得住,一边又劝道:“此去长安,千里迢迢,路途艰险;关中格局纷乱不明,李、郭诸人各怀异心,宪和虽有巧辩之才,只怕也不容易功成归来。”

    简雍奋然道:“雍不过白面书生,无功无德,却得蒙主公殊遇,视同手足,推为腹心,即使粉身碎骨也难以报答,感激之情,非言语可以尽表。如今四海纷纷,正是立功立事之时,雍为说客,当效仿苏秦、张仪,纵横捭阖,颠覆乾坤,使诸侯惊惧,天下敬畏,终不能如优伶一般,以滑稽娱乐为事!雍此去长安,当搅动天下大势,又岂会畏惧途中区区艰险呢?”

    众人皆壮其志,道:“简君忠义果烈,我等不及也。”

    刘备感叹道:“我之前与宪和相交莫逆,不过是因为积年故交,气谊相投。如今看来,却是我小看宪和了。”

    于是刘备以简雍为使者,具方物、玩好、金帛等物,持刘备的表章,向长安的朝廷进贡。

    准备进贡给朝廷的物品花了好几天的时间。

    十一月四日,天降小雪,刘备派士兵三百人为简雍护卫,亲自率文武官吏送简雍出谯县三十里。临别,刘备又叮嘱道:“宪和此去,当观朝廷形势,便宜行事。”简雍应诺。

    王翊道:“简君此去,若能成事,宜密表天子,请天子东归,只是此事万万不可令李、郭知晓。”

    刘备也道:“若天子东还,我当率兵前往护驾。”

    简雍郑重应诺,告辞众人,带着车队离去。

    正当刘备在谯县紧锣密鼓地筹备着如何在豫州扩张自己的实力、加强对豫州的控制的时候,徐州发生了一件足以改变局面的大事——安东将军、溧阳侯、徐州牧陶谦,薨了。

    十一月八日傍晚,陶谦的长子陶商亲自到谯县报丧。

    刘备迎他到公厅,问道:“陶公何时去的?”

    提起亡父,陶商悲从中来,道:“自曹贼二度侵徐之后,家父便已忧虑成疾,日渐沉重,久治不愈。我与家慈、应弟日夜陪伴左右,侍奉汤药,本月六日寅时四刻许,家父便去了。”

    刘备叹息良久,哀叹道:“陶公先后镇抚幽、徐二州,素有威惠,民因赖之,可惜天不假年,使得朝廷失一柱石,而州民失去依靠。苍天无情,一至于此!”

    王翊得到消息,叹了口气的同时又松了口气,枭雄陶谦已死,接下来徐州舞台的时间,属于刘备集团了。

    刘备见陶商懦弱无依靠的样子,也有些可怜他,便劝慰了陶商一番。陶商唯唯称是,又转达州府众人的建议,请刘备到郯城去,主持治丧之事。刘备又推辞了几番,见陶商意下极为恳切,便暂时答应下来。

    陶商还得向许多陶谦的故人报丧,因此在刘备答应之后,便拜辞离去。

    送走陶商,刘备召集众人,道:“适才陶恭祖长子商来,报说其父已薨,托我代为主持丧礼。”

    “陶谦死了?”除了早已有准备的王翊和预先得知消息的陈群、鲁肃,众人皆是大惊,旋即便是叹息夹杂着欢喜,伴着议论纷纷之声在大堂上响起。

    王翊道:“徐豫之间,功名、声望两全者,首推明公,彼请明公治丧,甚为合宜。只是以翊所见,徐州诸官请明公去郯城,恐非只为了治丧之事。”

    众人皆是点头,这是明摆着的事情,陶谦已死,徐州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权力真空,谁来填补这个真空呢?在刘备手下众人看来,自然是刘备最合适了。

    王翊道:“此去虽然是客,然而陶谦旧部善恶如何,尚未可知,可调精兵万人,屯于广戚,明公亲率千骑往郯城,先与糜子仲相商,若有不谐,就便取之。”

    陈群也道:“如果明公偏居一隅之地,那么并不应该急于占据徐州。然而如今明公拥兵数万,占据五郡之地,已经足以兼并徐豫,抗拒袁曹,王子弼之言是也。”

    刘备想了想,还是摇头,道:“子弼此计虽好,操之过急,且待徐州消息,然后行事。”

    果然,不过片刻,人报陈登、糜竺有书信到来。

    刘备拆信观看,其中具言陶谦临死前,在病床前召集州府官吏,托徐州于刘备,并宣言于众官,使糜竺等人迎刘备为徐州牧,希望刘备不要迟疑,早下决定。

    刘备看完书信,问众人道:“此事如何决之?”

    袁涣道:“陈、糜二君虽是好意,明公不可先受。陶恭祖在徐方颇得人心,明公宜先应其所托,为其举哀、治丧,安定人心,然后再论徐州归属。”

    王翊点头道:“翊深与曜卿之见相合。”

    又问陈群,陈群道:“处大事先名而后实,此古贤者之法也,适才群操之过急了。”

    刘备于是道:“君子先义后利,则二者皆得全矣。”于是率王翊、陈群、陈到等并从骑百余赴郯城。

    鲁肃、袁涣二人留守中枢,事有紧急,军务决于鲁肃,政务决于袁涣。

    刘备等人到了郯城,陶谦家属和州府官员已经将陶谦遗体装殓,停在私宅正厅之上。

    丧葬礼仪,刘备并不十分通晓,便委托给陈群、陈登等人。广陵太守赵昱才气亮达,负责起草讣告,使人抄送各郡县。刘备先写了上报朝廷的奏表,请众人联名,然后使人倍道送往长安,请令长子商袭爵,并分封次子应。

    这是安定人心必须要做的事情,刘备做起来到时轻车熟路。

    事情进行得很是顺利,就连看刘备不顺眼的曹豹、许耽等人也没有找任何麻烦。

    乱世从简,讣告发布后,陶谦的棺木将会停七天,接受官员、百姓的吊唁,然后下葬。如今正是冬天,停七天并不会有任何问题,若在盛夏,就要尽快下葬了。

    陶谦是个很有争议的人物,陈寿说他嫉贤妒能,不听良言,排斥忠信;范晔说他性格刚强正直,能够礼待贤者,有长者之风。

    在王翊看来,这都是不全面的,陶谦在需要的时候能够礼贤下士,在局势和缓的时候便嫉贤妒能。他曾想要征辟张昭,却被张昭给拒绝,可见他也有用贤之心,只是张昭看不上他而已。而他在张昭拒绝他的征辟之后,就将张昭投入监狱,可见其胸襟气度,确实远远比不上曹刘这样的当世英雄。

    不论如何,来送陶谦最后一程的人依然不少。至于徐方百姓,因多受陶谦恩惠,所以每天都有百姓从各郡赶来,致以哀思,悼念方伯。由此可见,陶谦能安稳掌握徐州数年,并非仅靠了运气,而是真有手段。

    此前臧霸对陶谦的评价,却是有些偏颇了。

    刘备被委托主持丧仪,便也真的在灵堂上待上一整天,接待来访之人。陶谦二子服斩衰重孝,内外奔走,待人接物,也无大错,还算合格。

    在丧仪的前五天,除了来吊唁的人越来越多之外,并没有任何异常的事情发生。不过王翊知道,大事通常发生在最后关头,陈登、糜竺等人没有什么举动,只不过是为了等有心之人都松懈下来而已。

    果然,如王翊所料,直到第六天晚上,夜深人静之时,糜竺才派人请刘备议事。

    刘备回避了来人,问陈群和王翊道:“长文、子弼,以你二人之见,糜子仲请我可是为了徐州归属之事?”

    陈群道:“此不言自明之事,明公何必问于我等?不过徐州方遭大乱,州镇殒殂,明公若是真的接手徐州,势必要亲自镇抚,豫州之事托与何人?”

    刘备笑道:“不须远顾,就在眼前,子弼可以胜任。”

    王翊辞谢,道:“若得此任,必不负明公重望。”

    至于陈、糜等人的意图,非常好猜测,陈登、糜竺等人此前曾频频向刘备表示出善意,此番陶谦病死之后,更是连夜派人送信前来,并转述了陶谦死前的安排。这样的动作,若还看不出他们的立场,那刘备就白白在官场上摸爬滚打那么多年了。

    在前番曹操攻击徐州的时候,陈登、糜竺的家族都遭受了重大的损失,这足以让他们认识到一个军事强权对他们而言有多么重要了。而他们最触手可及的军事强权,其实也只有刘备。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季汉风云录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季汉风云录》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季汉风云录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季汉风云录》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